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创造和文学接受中的价值实现,是继文学价值初始创造之后文学价值生成的两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不仅仅是对文学价值的简单传递,更是传播者依托各级媒介对文学形式价值和内容价值的二度创造活动。文学价值实现是一种受读者“前理解”制约、以对话方式展开的复杂机制,其中包含着读者对文学价值的三度创造。  相似文献   

2.
论文学创作中的读者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作家创作成了文学创作的代名词,读者阅读被称为文学接受。事实上,读者阅读也是一种创造。突出读者创造不仅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范畴,而且对激发读者的创造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夏目漱石的读者欣赏理论和姚斯等的接受美学,是两种重视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但由于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它们对读者作用的具体认识存在着差异,前者认为读者对作品进行的是被动接受,后者则强调读者对作品的能动创造。  相似文献   

4.
文学表达的奥妙,从某一角度说,在乎说与不说之间。说了,才能有所传达,才有被理解的基础,但说的过多过实,啥都塞得满满的,让接受活动沦为不间歇的被动的语言场景的还原,如同看一部未经剪接的毛片,失去了想象的飞腾,也就没有了参与的乐趣和二度创造的欢欣。  相似文献   

5.
“二度创造”在表现音乐本质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具体来说,音乐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是二度创造的前提;表演者的技巧和文化底蕴是二度创造的基础;发挥表演者的个性(即创造性)是二度创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隐含读者是文学文本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理解可能性充分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从现象学角度看,隐含读者揭出文学接受作为意向化活动的内在构成:静态的包蕴无限可能性的文本结构随时可转化为现实动态的阅读活动.其本质在于,它是真实读者的一种现象学表现,是一般读者现象学意义上的一种本体存在方式.其存在形态可从静态可能性和动态现实性两个角度来考察.而其决定因素,则必溯至文学创作阶段:作家创作动机、选材及文体特点、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等.  相似文献   

7.
伴随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突显而来的是各种读者概念的出现。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接受反应文论中有代表性的读者概念,它们是里法德尔的“超级读者”,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和艾柯的“标准读者”,指出这些读者概念在理论上的成就以及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不再只是关注于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使得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到以读者为中心,翻译的出发点和指归点都是读者.在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翻译应以文化交流为目的,在处理文化差异上应充分考虑作为接受者的译入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在文化介绍和传播的过程中,照顾异域文化差异和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9.
作品需要演员的积极配合与出色的表演,才能发挥其内涵、潜力。演员在对一度创造的传达和再现的同时,还要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本文阐述了二度创作的前提即声乐演唱的基本功气息的重要性,并说明了二度创作的原则,着重谈了二度创作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黄河怨》二度创造的分析,阐述了音乐表演二度创造的过程及需遵循的基本准则。音乐表演不仅是忠实地再现,而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应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创造,呈现动人的“歌唱艺术”。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相对特殊。它是由作曲家与音乐表演者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作曲家的创作一度创作,是有意识地把众多音符组织在一起形成有结构的作品。音乐作品只有通过表演者的舞台演唱(奏),才能在听众的脑海中形成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表演是建立在表演者对作曲家了解及音乐作品的理解的基础上,称为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12.
音乐创作是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人的形象思维,开发人的创造潜质。从音乐创作到二度创作的学习能够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从模仿一表现一创造的审美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而,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良知和德行得到积累。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二胡演奏者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了二胡音乐艺术二度创作的着手点,指出二胡演奏者只有认知乐谱的标题意义与蕴含的音乐风格特点;充分解析二胡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合理安排音乐的处理手法;提高二胡演奏者综合艺术素质和情感的修养,才能完美地阐释二胡音乐作品的内涵,使二胡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使观众分享演奏者的创作活动,即二度创作带来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二度创作是指演唱者要在演唱中揭示作品深层内涵,显示出演唱者个人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添色彩的声乐表演。声乐作品二度创作包含三个基本原则:对作品本身的二度创作、歌唱作品情感抒写的二度创作和演唱者个性化体现中的二度创。二度创作可以划分为二度创作设计、认知原创把握原创作品、创新原创作品、表现作品和效果评价反馈等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文学活动系统理论的发展为研究神韵提供了新的视野.依据文学活动四要素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从现实生活、创作主体、作品和接受主体这四个角度来探讨神韵.现实生活的内在精神是神韵产生的源泉.创作主体通过养气,形成富有神韵的审美气质和个性,进而创作出富有神韵的作品.作品是神韵的载体,神韵在作品中表现为超越语言、由作品整体产生的深远无穷的意蕴.接受主体在接受作品时,在创作主体意图的指引下感悟出人的生命意义、人生存在的价值以及现实生活的意蕴,形成富有个性的认识,丰富作品神韵的内涵,实现对神韵的再创.现实生活、创作主体、作品、接受主体构成了文学创作活动连续的、上升的循环系统,神韵在这一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创新.  相似文献   

16.
贬谪以后文学创作的自觉使柳宗元对文学创作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他认为创作主体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二是读百家书,旁推交通。三是感激愤悱,伸以歌咏。可以说柳宗元对创作主体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这些论说不仅对当时的古文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灌注了新鲜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弥足珍贵的一份理论遗产,确实值得后人珍惜。  相似文献   

17.
萨特提出了有关文学接受的一系列观点,如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参与、情感的介入、阅读即创造、阅读是读者的预测和期待等。这些观点后来为接受美学理论所接受并被文学批评实践反复证明。其中某些观点虽有偏颇之处,然其功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的产生只是艺术活动的最初阶段,作品的价值和潜能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获得最终认可和升华。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鉴赏者的审美过程其实是心理上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过程。书法鉴赏时的二次创作,受书法艺术形式客观特殊性和鉴赏者的主观艺术素养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通过书法艺术鉴赏时的二次创作可以养成读者独立的艺术判断能力和更高境界的艺术享受能力。  相似文献   

19.
贺拉斯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文艺理论家。他提出的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开启了长久统治西方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文艺理论著作《诗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文学创作论,内容涉及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原则、创作过程等方面。贺拉斯的文学创作论,对指导文学创作实践,推进文学创作论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童年经验对梅洁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梅洁在文学创作的动因、艺术题材的选择及创作个性的建构等方面都受到童年经验潜在的规范和制约。梅洁的文学创作和她童年经验的关系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