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走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比较教育的研究历程中,产生了历史主义、民族主义、实证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议题的变化、方法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研究视野的扩展,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也发生相应的转换.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正逐步发展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相对主义研究范式的产生及其应用,丰富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相对主义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进步性和合理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方法论上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在论述比较教育学的相对主义研究范式基础上,简要探讨了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比较教育相对主义研究范式发轫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它关注主体建构的生活世界,否认普遍教育规律的存在,坚持"价值有涉"的观点,把"民族性"作为其研究范例,具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和鲜明的质性研究特征,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目标和假设遭遇到疯狂的颠覆,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换,从实证主义转变为多元主义和后实证主义。通过对比较教育的文本分析,本文试图理清当代西方比较教育知识谱系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教育短暂的学科建设史上,对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争鸣始终是其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秉承哲学范式的逻辑理路,切合学科发展的多空间转向,顺应比较教育学术共同体信念的新观点,比较教育研究的新使命呼吁叙事研究方法论的关涉。而其中,明确基于小样本的研究、对背景因素与叙事意义的深层建构、构筑开放多元的叙事结构或模型和对作为“文本”的比较教育问题持立体的诠释观是叙事研究方法论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原则。叙事研究方法论在观照本土理论、扩展研究“部落”、丰富表征方式等方面为比较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审思。  相似文献   

6.
比较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源于对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扬弃,它以解释学的理解为核心,坚持开放的解释观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然其本身也存在不足,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既有启示也存在困扰,如理解中的"先见"、价值判断及借鉴与反思问题.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纳入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与和谐共生理念,时刻反省自身以适应时代及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归纳主义的背景下,牛顿经典力学和简单范式的巨大成功,使得人文社会科学也仿照简单范式的方法、原则,探求各自领域的普遍性、必然性的规律。比较教育学也不例外。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简化思维即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范式下徘徊不前。这种思维方式在当时虽然有助于比较教育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简化范式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使其无法解决比较教育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只有转变思维方式,从实体走向关系或生成,即从复杂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比较教育研究,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埃德蒙·金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比较教育学家,其比较教育方法论在比较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作为比较教育相对主义研究范式的典型代表,他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比较研究分析框架,并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教育洞察法,从而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朱文博 《时代教育》2010,(2):272-273
教育研究范式作为解决教育问题的信仰,在教育理论的建设中有依附性和中介性地位。本文以布莱恩·霍尔姆斯对比较教育范式的分类为基础,简要地述评了归纳主义范式、实用主义范式和文化相对主义范式。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也是比较教育学者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建设和方法突破的认识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范式”这一概念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的本质内涵是世界观,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不可通约性”,从实现的方式上讲“范式”的转换是一种“革命”,从指向范围上讲“范式”的载体是“科学共同体”。范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库恩对范式的论述也多达21种,但是没有作过明确的一义性的解释,致使不同领域对范式的借用泛化,朱爱军提出了范式借用的原则,以此来规范范式的借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范式在德育中的借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教育范式转向后现代教育范式,是我国教育界正在实施的一次战略性转换。这种范式转换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上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后现代教育范式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平等性、生成性、无序性及模糊性等特征。它对现代教育范式的反思与超越表现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中心走向边界、从对立走向对话、从单一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13.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范式”被广泛运用,比较教育学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相关文献逐年增长,且逐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研究质量不高、缺乏研究深度等问题。预见未来,当代大陆比较教育将不断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将新的研究范式引入已有研究范式体系中,开拓比较教育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在教育理论领域,对主体性及其教育的探索几乎没有停止过。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课程改革背景下,主体性教育一度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研究视角、取向的局限性与研究范式的单一化和老化,使得该课题的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因此,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的主导范式必须得到改变。从传统的教学论范式到当代的课程论范式,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转向的一条可行路径,它与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理论的研究趋向及教育实践发展的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论产学研范式到学科-专业-产业链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合作范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产业链范式作为新的范式适应时代的需求,其在制度、组织、载体等三个方面体现了新范式的优越性。这一新范式的出现丰富了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利益偏差问题,大大提升了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6.
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范式一般具有聚焦、筛选、规范等作用,因而学科发展与范式转换直接相关.通常情况下,学科发展在重要的转折时期,都需要实现范式的转换.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主要包括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方法论等基本构件.比较教育学的范式转换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在当前的任务之一,必须关注于元研究、方法论、学科意识和本体论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1857年俄罗斯民族教育家之父乌申斯基发表《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一文以来,至今俄罗斯比较教育研究已走过150余年的发展历程。学者们在对各国教育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就研究的单位、主题、范式等方面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世界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为世界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Education reform in England is increasingly portrayed as a quest to create ‘world class’ schools through the transfer of features of ‘high performing’ school systems. The demand for evidence to support policy borrowing has been serviced by an influential intermediary network, which uses international data banks to compare education systems, and to identify and promote evidence of ‘what works’. The approach to comparisons has been portrayed as a ‘New Paradigm’ by its advocates, and whilst the network has been extensively critiqued, this has largely focused on its deviation from the norms of academic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New Paradigm’ operates, identifying its inherent features and the strategies used to overcome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policy borrowing. This is pursu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rational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ideology; methodology; omissions and silences; dealing with critics; and language and presentation of four of its influential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