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特殊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生心智成长水平的不断完善以及其性格、个性的较强可塑性,使得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加重。针对新生适应不良引发的失联,制定相关措施,并建议高校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  相似文献   

2.
朱克勇  贺刚 《文教资料》2009,(28):212-213
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重视、研究的话题。鉴于该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特征的多样性,对它的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通过个别谈心、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家长随访、案例分析等途径,深入分析高校中以贫困生、学生贵族、单亲家庭、人际关系障碍、行为违规和带有不良嗜好等为代表的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实例研究,提出通过教育引导、管理服务和事先预警、危机干预等做好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人数己愈来愈多.他们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学风建设、校园稳定、社会安定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高校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好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工作,加强心理普测与心理咨询,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形成全员参与的合力,变"特殊"为"正常".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4.
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本研究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系统梳理大学生“幸福成长训练营”实践项目的实施主题与愿景、实施方法与过程,分析项目的主要成效及经验,并形成理论思考,以期为高校提升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出来,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关注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采取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实施特殊的教育方式、营造全方位的教育平台等对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构建一种非心理辅导老师为运作主体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辅助学校心理老师开展工作,主要从源头上消灭引发危机的根源,将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该系统的具体构成包括组建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的干预群体、培训全校教师危机干预知识、坚持以学生心理档案为主体的筛选办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行成针对特殊群体的联动关爱网络等。  相似文献   

7.
进入信息社会后,社会的各种风险、危机和冲突比以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形态更加剧烈,更加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特殊区域,也会发生由于人为的、自然的、社会的、大学生自身和外部势力等引发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涉及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风险、危机、冲突以及事故和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经历、心理承受力、自我认识较弱等原因产生的运用常规的方式无法处理与克服的心理危机.学生群体一旦产生心理危机,会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要帮助学生群体渡过心理危机,需要综合运用三种模式,针对不同的事件和对象,进行有效的干预,同时要时刻关注干预的效果,提升干预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大学生群体危机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03年"非典"出现以后,结合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的整体表现,很多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大学生群体危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对大学生群体危机进行了一些宏观层面的探讨,希望能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和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校中存在着一些特殊学生群体,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应从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并运行适应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机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目标管理模式(MBO)概念的提出具有适应新时期特殊群体学生管理需求的独特优势,其管理方式能够分解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内在潜力,符合学生内心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超过预期目标发展。文章从分析特殊学生群体自身特征入手结合目标管理模式的特点,就如何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既有着与高校农村学生、贫困学生相同的人格特点,又有着自身特殊人格表现。了解这一群体的特点,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个性教育是做好民族预科班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加强民族预科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与心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身心不成熟性决定了其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门机构。通过建立长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突发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及危害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公众健康乃至广大学生身心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自身特点,更易受到危机侵扰,倍受社会关注。本文分析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大学生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职新生出现课程性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除了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外,高职新生在心理准备、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适应障碍以及不良风气的影响等也是造成高职新生课程性学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对此,一方面应从教育管理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学习目标和动机教育,做好新生学业指导;另一方面,从教学角度对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策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4.
Co-teaching is one approach for providing instruction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for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In this approach, two licensed teachers (usually one general educator and one special educator) teach a diverse group of students. Researchers have confirmed that often co-teachers do not experience parity; that is, they do not share, distribute, and implement tasks equally. Often, the special educator assumes the role of a paraprofessional rather than an equal. This article presents reasons for this lack of parity and provides specific ideas for honoring the expertise of both co-teachers.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作者结合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干预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危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人格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人格的危机,并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产生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解决这一危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应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塑造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学生挂科后的归因偏差普遍存在,并且逐渐将一种新的、危险的归因偏差由"潜"转为"显",即将考试的失败统统归结为教师的意愿,这在高职生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归因偏差不同于以往文献中公开讨论的任何大学生挂科归因偏差,而已有文献中提出的对策也是侧重于正确的归因训练,但对待如此简单极端的新归因偏差,其背后成因的深度思考更具现实预警意义。研究基于学生S的个案从微观个体层面、中观学校层面、宏观社会层面探讨影响S归因偏差的三维因素,认为社会不良风气引发校园考试诚信危机,学校考试机制弊端以及学生的考试道德滑坡和高职生特殊的学习心理是主要因素。并在对个案深层根源探究的基础上提出减少大学生挂科归因偏差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reasons why so few male student teachers are entering the special education sector. This comes as recent statistics reveal that the percentage of male teaching staff in special educ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is much lower than in England. The article first critically considers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mal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tering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e study then examines the opinions of the post‐primary student cohort at one major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contrasts male and female responses in terms of students’ confidence in their knowledge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ir relative willingness to consider specialising in this area. The study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hort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s it explores further the reasons why male students are reluctant to specialise in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大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本文试就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和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塑造其诚信形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师资教育杂志》2012,38(1):25-43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ITT) in England is experiencing a crisis in recruitment to one-year postgraduate courses of training for specialist subject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post 11 year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it is important that those students who are admitted to ITT courses are retained. However, ITT providers are experiencing increased withdrawal rate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mall-scale research project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the reasons why students withdraw from courses; how these reasons correlate with the views of schools where students are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what measures course management could take to reduce the rate of withdraw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