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师友》2021,(4):16-17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调查法,对初中篮球教学中体能与技能协同发展的练习方法进行探讨。研究认为,篮球教学中体能与技能兼顾的练习可分为以调动积极性和热身为目的的体能练习、以技能学习为主的体能练习、技能学习后加强体能练习等三种形式,各种练习形式的练习侧重点和运动负荷安排有较大区别。体能、技能协同发展时要注意区分体能与体力的差别,关注技能学习与体能练习的先后顺序,控制体能练习的负荷及量度。  相似文献   

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能素质的提升会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实施技能练习与体能练习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课堂运动技能,促进技能与体能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运动技能与体能的概念、关系与融合设计的意义,探寻篮球教学中运动技能与体能相结合设计,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实现运动技能与体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模块教学工作以来,一线体育老师比较注重模块内运动技术的教学,轻视或者忽略了体能练习。但是,没有一定强度的体育课不足以支撑学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没有一定强度和内容的体能练习也不能为专项技能学习服务。因此,应在每节体育课中安排10分钟左右的一定强度的专门设计的体能练习,并且每学期安排几次专门的体能练习课,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性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突出了技能学习和体能发展,增进学生的健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技能和提高体能,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分析了体能与技能的概念、关系,和融合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应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说明运动技能的学习与体能的练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现在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三个核心素养也是作用凸显的;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而运动技能和体能则是促进学生健康形成中的核心内容。因此,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  相似文献   

6.
在模块教学理念下,构建"学练赛"一体化的高中防身术模块群,设计主体是防身术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结合高中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内容为基本技法及组合的学练,并在运动中、行进间、突发状况下自由组合模拟实战、比赛应用,形成完善的防身术模块群的整体构建。防身术授课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技能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顺利地掌握技术或更完善地完成动作,所实施的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为目的的健康体能或运动体能,称为“补偿性体能”。与“课课练”是不尽相同的(见表一)。补偿性体能与健康和动作技术密切相关,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其作用是积极和明显的,应当予以加强练习。  相似文献   

8.
只有体能练习与运动技术学习真正融合,运动技术才能真正有效掌握。学生只有在学习运动技术前,达到了学习技术所需要的体能要求时,才能真正规范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水平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本文从体能在运动技术学习中的价值及其实践运用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在校园网球运动的开展中,体能与技能的结合练习非常重要,在使用网球教具的同时,设计相关性或针对性的体能练习,将体能练习与网球技能进行同步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进行了体能练习,保证课堂中学生的运动密度及负荷达到标准,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网球体能训练需要与学生的年龄、技术水平相对应,分别从速度、力量、耐力、韧度、技能、策略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10.
篮球项目是高中学生,特别是男生喜爱的体育运动,他们对篮球的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选项教学,篮球项目作为学生的选项,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篮球专项体能的欠缺影响了他们篮球技术的学习掌握和篮球技能的提高。通过篮球选项教学中运用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的实践,研究篮球选项教学中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的科学性、合  相似文献   

11.
何辉波 《新体育》2023,(20):82-84
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中体育课堂“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和学习目标,依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构建运动技能模块学习内容,形成学、练、赛、评一体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系。根据运动技能特点构建“专项体能处方资源库”,然后结合每节课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确定二或三个体能要素,从资源库中选取专项体能练习内容约2~5个,匹配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设置多种练习方式,形成“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方案。以灵活多样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策略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结合学习效果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和体育品德塑造,培育拥有强健体魄、运动专长、健全人格的合格高中生。  相似文献   

12.
李林 《体育教学》2011,(11):41-43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其它文化课不同的是,体育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体能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而这必须要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种运动实践才能实现,这也就决定了体育课程各种教和学的内容,主要由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所组成。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体育课程内容(也称教材内容或教学内容)身体练习分类的方法很多,如按人体基本活动技能分类,按练习目的分类等。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其课程性质中指出:"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体育教师有必要全面考虑促进学生体能发展与提升的各方面因素,笔者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一、合理安排准备活动内容与强度,科学渗透体能练习准备活动是教学过程中基本部分之前的有目的的身体练习,它能够有效促进学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增强离不开大密度的练习和适宜强度的锻炼,"大密度适宜强度体育课"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运能技能掌握和体能增强的问题。自该理论提出以来,部分地区开展了先行先试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任智 《体育教学》2013,33(4):29-31
球类活动是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小篮球、小足球、小排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学生体能发展是根据各种运动技能对人体所具备的相应体能要求,进行针对性地体能练习,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各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怎样提高高年级学生的体能?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现有的球类项目有限,针对性不强。要想通过身体练习,使学案例1: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些新兴体育球类项目深受学生喜欢。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跳跃素质,也拓展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每节课最好安排10min左右的体能练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与技能始终是一对相互统一的矛盾体,良好的体能是学习  相似文献   

17.
补偿性体能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保障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体育教师有效设计出的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为目的,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或相异的体能。其说法、做法是针对现阶段中小学生的体能状况而定的,实质是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进行的练习。是否拥有良好的体能,对学习运动技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一、球类教学中体能化设计1.学习准备兼体能。无论是一般性准备练习还是专项性准备练习,都应让学生动起来。如,在球类技能学习前,要设计密度较大,强度适中,对主学技能有帮助,且兼顾好学生体能发展的准备练习。再如,设计一套有"运、传、投、移"等篮球基本技术的球操,进行"影子运球"游戏(追着别人的影子运球),进行"足球弹珠"(将自己的球踢出去碰对手的球),这些练习,既起到了  相似文献   

19.
<正>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听、视、动等各种感觉协同合作。运用平衡练习,将音乐有机渗透于体能练习方法中,通过学生参与和体验,改变体能练习枯燥、学生情绪紧张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习惯,塑造体育品德。  相似文献   

20.
新体育课程实施中的运动技能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并将该学习领域作为体育新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强调其学习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学生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等方面。由此可见,新体育课程不仅没有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更为突出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