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叶昌炽是我国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著名金石家,曾以翰林院编修任甘肃学政,并过到酒泉,因而有幸在外国探险家到来之前就已接触到敦煌文物。但他并未对其予以考索,叶氏在其《缘督庐日记钞》中,从最初接触敦煌文物,到意识到国宝精品被外国探险家席卷,而深感悔恨的过程,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相似文献   

2.
叶昌炽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其《缘督庐日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主要从注明版本、比较版本异同、鉴定版本、考订辨版本源流、版本评价五个方面对《缘督庐日记》的版本学价值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涌泉 《家教指南》2001,(1):181-184
甘肃是敦煌学的故乡,也是敦煌学的发源地.近一个世纪以来,甘肃学人前赴后继,为敦煌学的创立和发展,也为敦煌文物的保护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藏经洞文献发现以后,除被盗劫及解送京师图书馆的以外,仍有不少写卷流散到民间,尤其是甘肃境内.叶昌炽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十二日的日记(《缘督庐日记》)中说:"当时僧俗皆不知贵重,各人分取,恒介眉都统、张又履、张筱珊所得者皆不少."  相似文献   

4.
一、敦煌学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初步发展敦煌学的产生,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回顾80年的历程,可将我国敦煌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从1909年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是敦煌学的产生,创业及其初步发展阶段;80年代则是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下面先就第一阶段的情况加以探讨。1、从史的角度考察敦煌学之产生我们把1909年定为中国敦煌学的起点,并不意味着我国学者在此之前没有注意到敦煌。事实上,早在藏经洞发现以前,我国学者就已注意到千佛洞,并作了记载。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后,1902年,金石学家、甘肃学台叶昌炽就通过敦煌县令汪宗瀚,得到了藏经洞发现的一些文物。他在《语石》卷一《吐蕃一则》中说:汪宗瀚“先后寄贻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画像,写经卷子本,梵叶本各二。笔画古拙,确为唐经生体,与东瀛海舶本无异”。他还在其《缘督庐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有关情况,并曾建议将藏经洞发现的全部遗书运至兰州保管。1909年秋,法人伯希和盗劫敦煌遗书之后,曾在北京给罗振玉、蒋伯斧,王国维等人看了一部分敦煌遗书,并送给罗振玉一些敦煌遗书照片,罗据  相似文献   

5.
《家教指南》2011,(5):21
王进玉著《敦煌学和科技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4月出版。该书由苏步青先生题写书名,全书约60万字,共分15章:敦煌科技史及其研究新进展;数学史研究;敦煌文物与衡制器具研究;敦煌文物与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择取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所引《三国志》内容与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有异文者共7则为例,略作考辨,以证敦煌写本校勘传世文献之功用。  相似文献   

7.
敦煌写本P.3890是一份笺注性质的书钞。钞者当为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本地中下层官员,本卷则是他纂辑的文章写作材料。该卷前半部分摘自诗赋的注文和释语,后半部分则摘取了一些判文的套语和例句。其编次有较强的随意性,缺乏规律,内容并不丰富,但能反映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应用性文章的写作要求和学习过程。P.3890的文本形态当追溯到先秦西汉之际的《尔雅》前三篇。从《尔雅》前三篇到后十六篇正是从书钞之学走向类书之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自敦煌遗书《杂钞》被发现后,引起学界极大兴趣,然关于《杂钞》的作者、性质众说纷纭。本文提出《杂钞》来自于民间,其性质是"冬学"教材。《杂钞》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其结尾的几段通俗文字,引起了唐代李义山等人的模拟,影响了后世《杂纂续》、《杂纂二续》、《杂纂三续》、《杂纂新续》、《广杂纂》、《纂得确》、《风俗粲》、《玉照堂梅品》等一系列作品,形成了俗文学中独具特色的"杂纂体"。  相似文献   

9.
《瓜沙曹氏年表补正》之补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亮夫先生是我国研究敦煌文物的前辈之一。他曾访古欧洲,细读斯坦因、伯希和窃去之敦煌遗书数千卷,写了一些有关敦煌文物的专著和文章,我们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今年姜先主又在《杭州大学学报》第1—2期合刊本上发表了《瓜沙曹氏年表补正》,对罗振玉《瓜沙曹氏年表》进行了补正。我们细读了姜先生的《补正》,受益不少。然而,也觉得《补  相似文献   

10.
敦煌学研究的里程碑──《敦煌学大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6月22日,将是敦煌藏经洞内数万件珍贵文献、文物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日,伴随对这些文献。文物研究而兴起的敦煌学也跨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以季羡林先生为主编,以中国敦煌学界的“现役主力”为主要作者,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研究院、上海辞书出版社三方合作,历时13年的《敦煌学大辞典》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图文并茂的《敦煌学大辞典》选收敦煌石窟考古艺术、敦煌文献文物研究及敦煌学研究等方面六十余个门类的词条,共6925条(含“参见条”);精选石窟外景、石窟内景、雕塑、壁画、绢画、纸画、写本、印本等彩…  相似文献   

11.
段观宋 《家教指南》2011,(1):117-120
徐俊先生《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是近年来对敦煌写本诗歌进行全面而系统整理的巨作,但在文字校勘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本文拟从这些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垣先生是享誉海内外学术界的世界级学者。他在"发见时代",勇于利用敦煌所出新材料,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引领学术研究新潮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敦煌劫余录》、《跋西凉户籍残卷》和《摩尼教入中国考》,就是陈垣先生利用敦煌新材料以研求问题的代表作。尤其是《敦煌劫余录》,更是敦煌学研究不可或缺之工具。他对于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实具有奠基和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3.
叶小凤是一个具有英雄气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讲究运用寄托和移情来实现文学的教化功能,反对一般的黑幕小说。其《古戍寒笳记》和《前辈先生》代表了通俗小说的两条正路。即侠骨柔情的英雄主义和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后来为优秀通俗小说继承。因此,叶小凤的创作还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4.
杨琳 《家教指南》2011,(1):104-111
敦煌文献唐代郑馀庆撰《大唐新定吉凶书仪》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书仪,对了解唐代社会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周一良、赵和平在《唐五代书仪研究》一书中率先对此书仪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阐释了书仪的基本内容。不过由于是初次梳理,在字形辨识及词句理解方面存在不少疏失。本文针对周、赵二氏在书仪第二篇《节候赏物》的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订正及解读意见,以使读者准确理解书仪的内容,从而正确认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发现的文学作品数量大、种类多,从先秦到唐代的都有。研究敦煌文学文献,有助于了解唐代文学之原貌,还可为俗赋、变文等寻根溯源。伏俊琏先生2004年出版的《敦煌文学文献丛稿》正是这一研究的结晶。《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之上补充修订而成,删除了3篇,增加了7篇,共收录论文29篇。除了俗赋校补,还涉及到变文起源、体裁和小说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将现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写卷《降魔变》与罗振玉先生印入《敦煌零拾》的录进行重新对校,从而保留现存原卷的面貌。同时又以罗藏本真迹字,对《降魔变》的本研究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当代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与传播有以下规律:一、各类创作的艺术水准不均衡,敦煌历史文化蕴含的诗性表达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但艺术水准并非决定社会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二、敦煌题材文艺作品以多种方式借鉴敦煌学、敦煌艺术和敦煌历史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意义生成过程和审美价值增加过程,有助于敦煌学的普及.三、文艺作品对敦煌的认知和阐释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其中的经典之作影响后继创作,造成敦煌形象的定型化效应.反之,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也会培养、影响受众对敦煌的感知、理解和信仰,产生锚定效应,制造关于敦煌的共享价值,并培养受众对此类作品的选择性心理.四、当代敦煌题材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参与了中国—甘肃—敦煌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以政府介入的形式扶持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关系到此类创作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20世纪40年代初罗寄梅在敦煌所拍洞窟资料的检索,发现了罗氏拍于当时的榆林窟第25窟主室正壁八大菩萨曼荼罗壁画全图,洞窟现有壁画残毁不全,故而该照片的资料价值非常珍贵.以此为依据.结合洞窟现有壁画、罗氏照片以及华尔纳、谢稚柳等人早年的记载,对该铺八大菩萨曼荼罗进行了缀合复原.在完整图像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中的白象画像砖,笔者曾提出其带有佛教文化色彩。郑岩先生以商周、汉代常见象这一艺术题材为据,认为象是传统题材。笔者从解析不同时期所谓传统题材的不同文化内涵入手,认为白象并不属于传统题材。同时其时史籍中白象的阙如及在佛典中的重要地位,表明白象这一艺术题材的文化渊源具有唯一性,因而白象只能源自佛典,其所承载的佛教文化信息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20.
敦煌文化遗产多,品位较高,保护得力,利用充分,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也还存在着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顺、自然文化景观保护滞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建议创建国家级"敦煌文化产业特区",推进敦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核心文化旅游景区和黄金旅游线路,开发敦煌特色文化产业,更加有效地保护敦煌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其价值,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