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党宁 《宜春学院学报》2023,(5):109-111+125
以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施拉姆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验学派主张运用经验性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不同于经验研究的派别立场,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批判学派有两个重要分支: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二者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研究视角和领域却截然不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呈现出了相互交织、对抗分裂和对话沟通的关系变化,二者在批判对抗的关系中逐渐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其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以美国主流传播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以欧洲批判学派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这两种相分离的基本研究范式,这种方法论上的“悖逆”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其实,在方法论上融合两者的传播学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9世纪文化人类学中的“传播学派”,首先把传播作为人类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传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吸收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营养。然而,由于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存在着许多隔膜,对于传播这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的本质研究,迄今没有太大的作为。当今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媒介革命,又向传播学和文化人类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传播学家已经意识到,传播学必须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人类传播现象。这已成为传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媒介传播理念、传播特性、传播目的和传播宗旨四个方面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此为立足点,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视角出发,提出了教育传播研究中应转化意识形态、回归真实本源、培育全面的人、转变教育价值观,旨在促进教育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传播、共享.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典型的教学传播活动中,现代教育研究也日益转向学习研究,受众研究与学习研究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教学理论研究日益重视学生在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是其主要特征,注重分析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特征,并着力改善互动的条件、提高互动的水平,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适宜性教学强调教学对文化的敏感性,尊重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的不同世界观与认识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多样性。文化适宜性教学得到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教育神经科学的大量证据表明,持续性的文化经验会改变脑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人们加工信息、理解世界的方式。因此,理解文化对脑功能与结构影响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教育者重视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公平政策的制定与教育实践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适宜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感知文化差异与沟通文化差异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是铸就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借鉴传播学研究成果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可从其基本要素入手,提高教育者的可信度,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增强教育内容的接受性,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载体,提升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既是师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视野下的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与学派的角度释义者认为,所谓现代教育,就是指与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相对的,以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为代表的教育理念及教育系统。前者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模式对社会实践的影响主要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后者直到现在。由此也就有传统教育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区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把教学过程分为了五个步骤:第一步是预备,即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旧概念,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第二步是提示,即讲授新的教材。第三步是联想,即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建立相互联系。第四步是总结,得出结论。第五步…  相似文献   

10.
何敏敏 《文教资料》2011,(26):130-132
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墨家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学派,经历了显赫之后走向中绝。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对墨家教育进行探索,将墨家教育看成传播现象,对墨家的"显"与"绝"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传播学研究,以70年代为界线,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以前,是传播学传统学派独占螯头的时期;70年代以后,批判学派异军突起.由与传统学派分庭抗礼而逐渐在八九十年代占据了传播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传播学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理论基础、传播观念,方法论,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2.
课程观念、观点的转变,使课程视野中课程内容选择的文化关涉问题转向学习中学习者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属性问题。对于学习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继承和发展了维果茨基学派关于学习和人的发展的观点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路。文章在分析上述研究变迁之后,提出研究文化与学习问题的三个切入口,一是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提供的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多样性,三是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支柱,主要功能是提升学习者的思想文化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客观、正确的传导。目前,社会信息化的实现和互联网优势,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坚实助力,但缺乏监督的大量信息对于接收者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对学习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为其未来发展奠定文化思维保障。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客观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传播学界出现的与经验学派相对立的学科流派,该流派从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文化帝国主义等多种角度对传播活动、传播媒介进行批判研究。本文即运用批判学派的一些观点对电视这种当代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加以评价,给我们以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西方早期的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道文化人类学的命题。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我国文化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文化传播学的出发点,而文化传播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应该是一个立足于传播学的分支学科。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界定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即主要研究的是人文知识、文学、艺术、新闻、娱乐等内容,重点关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出、图书馆、博物馆、文物考古等领域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传播学及其理论研究是对于民族群体承载并传递民族文化信息、物质的传播行为、相互交往行为活动规律的理论建构,也是创建中国特色传播学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传播与文化信息交往研究;民族文化传播学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关系研究;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研究.用现代传播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传播方式、传播初识、传播行为、传播介质的研究.同时研究这些介质本身保留的民族文化.创建民族文化传播学,同西方大众传播学的规律性研究不同,它更加关注对于民族生活化传播行为的研究,并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视角进行传播内容的文化分析,以沟通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技术与视觉文化融合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教育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与传统的文化一起来传承科学知识和人类文明。正是这样,视觉文化与教育技术融合在一起成为历史的必然,并使得在教育文化传播中引起视觉文化新的价值变化与新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交流基本可以达到全球化的理想传播水平,在体育的全球化传播技术的影响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本文以传播学视野作为研究背景,以民族体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进行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增强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第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第三,有利于体育健身娱乐与休闲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陈洁丽 《教师》2010,(2):110-110
孟子、荀子二人皆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内容等方面对二者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供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以下三者的内在一致性而提出话语-传播方式(包括传播技术和传播关系)-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认为从话语和传播方式两个层面着力挖掘传统中国社会传播表象后面所隐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就可以揭示出特定时代的话语和传播方式与社会制度的互构关系,认知传统社会制度得以延续的内在社会传播机制,深化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研究,在历史的脉络中把握变革中国话语和传播方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