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生于东汉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字书,是研究汉字的最重要典籍。《中国青年报》2002年8月14日9版《汉字是个好老师》5栏下数34行是这样说的:“萧启宏是不是沿袭写了《说文解字》的许缜等古代大家们?”实际上,《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而不是“许缜”。许慎.字叔重,古代人的名与字是有关联的,“慎”“重”就是同义互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说文》收字9353个,又重文1163个,按照文字形体、偏旁构造分为540部,首创了部首编排法.所收字体以小篆为主,旁及古文、籀文等异体,每字下有解释,,先说字义,再分析形体构造。所述文字多溯古谊,被视为今古文字沟通的津梁。古人将文字学列为“小学”,小学明而经  相似文献   

3.
河南宝玉石     
论起河南宝玉石,需先论什么是玉。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玉并不陌生,举目视之,随处可见。许多人佩玉、赏玉、藏玉;有的人把玉当事业,研究玉、开发玉、经营玉。然而要给“玉”下个确切的定义,便不是一下就能说清楚的。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据此言,凡  相似文献   

4.
一篇新闻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标题。“看书先看皮,读报先读题。”那么,何谓题目?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题,“额也”;目,“眼睛”。标题是一篇新闻的眼睛,是用以揭示新闻要义的最简短的文字。  相似文献   

5.
《出版视野》2010,(1):44-45
一、最色的汉字“姦” 这个字读“奸”,好似奸的异体字。《说文》解释为“私”“窃”的意思。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字充满了色情和暧昧的情调。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著。共30卷,收19353篆字(小篆为主),是我国最早解释字义的字典。慎字叔重,博通经籍,被称“五经无双许叔重”。《说文》创怍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成稿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历时二十二年,为许慎生平心血之作。但经过数百年辗转传写,叉经唐李阳冰篡改,以至错误遗脱,违反本真。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作者总结先秦经传训活,博采通人之论,根据“六书”原则,有系统地分析汉字结构,指出每个字的本义,写出了这部自成体系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全书收9353字,重文1163字。《说文》问世以来,刻本很多,历代注释和研究《说文》的学者和著作也很多。清代成果丰富,重要著作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章太炎先生则是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最后一位小学大师。所幸的是,太炎先生通…  相似文献   

8.
许慎(约58—约147年) 文字是探讨和交流学术的基础,做学问须从掌握文字开始。清代学者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东汉许慎编辑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若要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史哲等学问,就必须研读《说文解字》。从编辑史的角度看,它是我国字书的先河,为后世编辑字典词典奠立了始基,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相似文献   

9.
论"痴"关于"痴"字,在最初造字的时候,它的意思应该近于一种生理现象。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它是"不慧也",《说文解字系传》中说是"神思不足"之病,而关于"痴"字的意义演变,周汝昌先生在《点评红楼·说痴》一文中,开篇就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刘向是第一个把校对称为“校雠”并对之作出界定的。刘向在当时那么多可选用的汉字中,为什么偏偏选中“校雠”二字?我认为,对此二字所以情有独钟,不排除下述因素,即刘向在校书中对此有特殊的感情体验。根据是:从文字学角度看,校与雠都是形声兼会意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只提到它们是形声字。这不够全面。我的理解是:“校”的偏旁“交”不但是声符也是意符,它与另一意符“木”会意,即木相交会意为枷、桎梏等刑具。木制刑具就是校的本义。《易·噬嗑》中有“屡校灭趾”、“何(通荷,去声)校灭耳”句,这里的“校”,显系刑具。又,武当山东麓现存的“迁校  相似文献   

11.
“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然而,近年来,在广播中,不少音响报道却省略了“说”字。据说这是改革。笔者认为:这种“省略”大有商榷之处。一、省略“说”使句子残缺不全众所周知,“说”的最典型的词性是动词,《说文》: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动词词性看,“说”的近义词有:“道”“讲”“谈”“叙”等。作为动词的“说”,它有告知、告诉、说服、劝说、劝告、谈说、讲说、责备、议论、评议、谈论等含义,可谓功能不少;而在我们的人际交流中,它可谓“无处不有”、“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12.
在《简化字总表》中,“几[幾]”是一对“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也就是说,繁体字版中带“幾”的字,都可直接转换成“几”,所以,在一般的简化字版的图书中,确实看不到“幾”的踪影,但有时候也会奇怪地发现“幾”字,如简化字版的1999年缩印本(音序)《辞海》。  相似文献   

13.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本文通过古书引用的一些材料 ,介绍了从东汉到六朝时期《说文》流传的情况 ,分析了现在所能够见到的《说文》最早的版本———唐写本《木部》残卷、《口部》残简的内容和大徐本以及小徐本之间的差异 ,认为《木部》残卷最接近许慎原书的面貌 ,并说明了现在能够见到的完整的《说文解字》即大徐本和小徐本的版本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辩,编排较为科学而系统的字典。《说文》虽然是以字典的形式出现并存在的,但其学术价值远非一般字典所能比拟。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说文》在进行字义解释时,所反映出的有关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信息,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户牖”和“津梁”。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基础符号,它所蕴涵的知识是最为原始的。因而,《说文》中所包涵的科技资料,有些应当是很久远的。将它们与古籍记载、考古发掘材料相验证,可以推断到殷商以前,甚至原始社会的科技…  相似文献   

16.
诗有诗眼。《诗人玉屑》的编者、宋人魏庄之曰:“诗句的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不是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作为全诗之眼,引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赞叹呢!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即散文艺术构思的"  相似文献   

17.
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本文通过古书引用的一些材料,介绍了从东汉到六朝时期《说文》流传的情况。分析了现在所能够见到的《说文》最早的版本——唐写本《木部》残卷、《口部》残简的内容和大徐本以及小徐本之间的差异,认为《木部》残卷最接近许慎原书的面貌,并说明了现在能够见到的完整的《说文解字》即大徐本和小徐本的版本来源。  相似文献   

18.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布     
我大学时,好读狄更斯原文小说——说起来简直是个大笑话,我现在的英语能力只够羞涩地道:“My English is poor.”还字不正腔不圆。但我的确抱读过,沉迷于一个个瑰丽的小说迷宫。每一本都很厚,我大半囫囵吞枣,《大卫·科波菲尔》里,女房东把手搁在“nankeen bosom”上,我一错眼看成nake bosom(裸胸),顿时血往头上涌,一定睛才发现是个生词儿。字典说:nankeen,南京布,一种原产我国的本色布。穿南京布的伦敦市民?我小小疑惑。我看欧美小说也多,可真没见过这名色。但狄更斯不会我欺,新英汉字典更不会,我也懒得管,继续跟着故事跑了。这些日子看《…  相似文献   

20.
“编辑”一词,最初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许慎《说文解字》训:“编,次简也。以丝次弟竹简而排列之曰编。……从系扁声。”《说文解字》所释的编应为最初之意,就是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等。后来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也称“编”,沿用到后代谓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也叫“编”。辑,有聚集、收集之意。《韩非子·说林》:“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