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结合古代文献从音义角度辨析学界考证的几个梅县方言词语的本字,认为:梅县方言中表示田埂的“田sun2”之“sun2”本字应为“唇”;表示霉烂的“mut7”本字应为“殁”;表示刺和讽刺的“tshiuk7”本字应为“”;表示裂开的“pit7”本字应为“片畐”;表示用亮光照视或光线刺眼的“tsha 2”本字应为“晟”。另外,也新考证了表示液体太满而往外流的“iok7”、表示定亲的“tsak7定”之“tsak7”以及表示猜测的“thon2”的本字分别是“氵藥”、“笮”和“团”。  相似文献   

2.
安徽岳西方言中表示“丑”、“劣质”义的本字来源于“村子”的“村”;表示“拼合”义的本字来源于“髓”;表示“无”、“没有”义的本字来源于“蔑”;表示“爱打扮”、“爱出风头”义的本字来源于“邵”;表示“推”义的本字来源于“送”。  相似文献   

3.
山西中部方言“改汝”意为“嫁女儿”,其本字应该是“解女”.“女”读为“汝”与“黏”“碾”读为[z]声母一样,是“中古汉语娘母字不规则变化的残迹”;“解”在唐代便产生了“送”的意义,科举考试中的“解”举子与结婚“送女”在仪式上存在很强的一致性,因而用“解女”一词表达“送女”之意.陕西方言表示“吝啬”的“啬皮”,河东方言叫做“贫僧”,其本字应该是“贫啬”.河东方言里“啬”可以白读为“僧”;陕西方言读为“啬皮”,是“贫啬”逆序变化后“贫”字进一步丢失韵尾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中常遇到用表示乙种意义的音同或音近字(假借字)来表示甲种意义的另一个字(本字),这种语言现象叫做通假。阅读古文时,如果不理解通假现象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了解和掌握通假现象的用法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初中课文基本篇目中的所有文言通假现象从形体上加以归类(以课下注释和课后作业为标准),帮助大家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词语,避免死记硬背通假字的本义。一“以简代繁”:本字是形声字,假借字就是该形声字的声旁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假借字)通“现”(本字)…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的词汇研究有“考本字”的传统,本文通过多方论证,认为永州方言中表示“水溅人”这一意义的不是“溅”字,“灒”才是其本字.本文从一个方面指出了在方言中一直存在的用训读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对部分古汉语的现实反映,其中吴方言更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及语音。所以,对吴方言进行共时、历时的纵横考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隶属于吴方言的温州方言中表“馊”义的[?ji^33]进行方言本字的考察,论证“馇”及“偈”较之近代及现代方言志中所使用的“蔫”更具备充当[?ji^33]的本字的资格。  相似文献   

7.
湖南汝城话中存在一个《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中所说的“先行体”[tε1],从语义看,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缝”和“再”,意义还很实在,应为副词。文章从字音、语法、语用方面对[tε1]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认为[tε1]的本字应为“绕”字,目前正处于虚化中。  相似文献   

8.
论求本字     
“本字”是传统文字训诂学最习用的术语之一,所谓“本字”,是指与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直接、完全相吻合的文字形体,而义与形是否相吻合,旧来则是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标准的。前代训诂家在论及某字具有某义时,常常要探讨这个字是否用的是本字;如果不是,便要进一步探讨本字是什么,这种方法叫“求本字”。到了近代,“求本字”这种方法发展到极点,不但讲究字义要求本字,甚至有人竞提倡作文写书要写本字了。要求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9.
云浮白话属于粤方言的粤海片,其疑问语气助词包括表示中性问的“嘛”[ma^35],表示诧异或疑惑的“吗”[ma^55],表示反诘的“咋1”[tsa^35],表示征询的“咋2”[tsa^35]和“哦”[ ^21],表示求证的“咧”[1ε^35]、“□”[hε^35]和“哦”[ ^35],以及表示揣测的“啩”[kwa^33]。表示征询的“咋2”和“哦”[ ^21]在对听话人的回应是否带有倾向性期待方面形成对立;在表示求证的疑问语气助词中,“咧”[1ε^13]表示不出所料的求证,而“□”[hε^35]和“哦”[ ^35]则在求证对象上相互区别,前者以对话中的听话人为求证对象,而后者则以在场的听说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为求证对象。  相似文献   

10.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11.
“跑”字二音二义,阳平pao表兽足刨地,上声pao意为“急走”。音义分别,本不该相混。然今人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见了“虎跑泉”便念“虎pao泉”,此种误读之普遍,反映了我们语音史、词汇史研究在“跑”字上的缺位,以致诸多大型权威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普遍失误。阳平表兽足刨地之“跑”,是早在汉代产生的老词,上声之意为“急走”pao,是晚至元代才出现的一个新词。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也会直接影响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史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成语“臭味相投”的“臭”历来有xiu和chou两种口语读音。语文工具书也存在这两种不同的注音。这种读音的分歧和“臭”的词义引申以及感情色彩由中性趋向贬义有关。我们认为“臭味相投,,的“臭”读音应该规范统一,如果追本溯源,尊重本音和古音,“臭”可以读xiu;如果从俗从便.遵从其今日常见读音,可以读chou。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臭”读音的审定和所举例证.我们认为“臭味相投”的“臭”应该读xiu,并以此音为规范读音,以便辞书编纂修订、学校教学、新闻媒体播音、电脑汉字输入和广大群众口头运用时统一读音。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时则训》部分语辞或可商榷:“总至”之“总”当以“多、众”之训为是;“元日”之训,《汉语大词典》当补“甲日”即每旬首日之释;“省妇使”谓“减省妇事”;“毋浇灰”之“灰”字不误;“培户”与“俯户”、“坏户”、“坯户”音义皆同,谓以土增益穴之四畔,使通明处稍小;“宾雀”之“宾”当属上句,作“候雁来宾”,“雀”当属下句,作“雀人大水为蛤”;“湛焙”为酿酒之重要工序;“处必掩”不必据《吕氏春秋》改作“处必弁”;“夏晦”当作“夏海”;“令正”当“令止”之误,亦作“令疵”、“令支”等,为“北海胡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语言文字认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如不赞成语文现代化、将国语与普通话等同、“拼音方案+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工具”、“英语是世界共同语”、“对外开放就要多用英文”、“拉丁字母就是英文”、“英语以外的语种都是小语种”、“外语学习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对外宣传就要用繁体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会自然而然走向世界”等,这些观念,阻碍了汉语的学习与推广。厘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才能有效促进汉语的学习与交流,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结"的本义为"(系)疙瘩",其语源义托于其声符"吉",而"吉"与"结、打结"义无涉,乃为"介"的声借字,反映在书面上,形成了一批以"吉"、"介"为声符的异体字。在"结、打结"这个义位上,"介"逐渐让位于其假借字"吉",而作为音借字"吉"在声音上取得了表达"结、打结"的独立地位,并进一步孳乳引申,派生出一系列同族词。  相似文献   

17.
模拟法庭作为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成为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有所作为的"支架";"支架"的结构受制于学习任务,"支架"的建立与拆除,取决于学习者与目标的距离。"像法律人那样思考"是"支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理学诗是在一定的社会世情及学术思潮中涌现出的诗歌样式,它破解了传统诗歌的规范,以理入诗。若"理辞相当"且融合自然就成为诗中精品的"理趣诗";若"理过其辞",甚至"唯理无辞"则成为人们诟病的"押韵语录"。失范的文学作品或非文学化的文学形式违背了文学创作本身,从而也将自己排出了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要尽量做到“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荧”之间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交叠的关系。本文从讨论“三美”的关系着手,从音美与意芙,形美与意美,意美等三个方面比较杜甫《蜀相》的三个英文译本,从中可以看出,译文能够体现出原诗之美,才能使读者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进而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传播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贵在"学习",重在"有型"。所谓"型",本义是指铸造金属器物的模子,后被引申为某一类事物长期稳定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属性。学习型党组织的"型",强调的是使学习成为党组织的属性和特征,成为党组织的基本存在形式。文章从何谓学习型党组织、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怎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三个方面阐述了学习型党组织的概念以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