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新文科建设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应对新文科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根基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积极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跨领域融合、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科技互动发展等路径在新文科背景下开展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将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新文科建设理念紧密结合,全面优化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在使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更适应现阶段音乐教育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确保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业教育如何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衔接贯通,探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一直以来都是职教人努力探索的领域。从本世纪初的“3+3”模式,到现在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探索的脚步日渐稳健。  相似文献   

3.
“中本贯通”专业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融合发展是“中本贯通”专业的核心环节,课程衔接是“中本贯通”专业的内在联系。从“中本贯通”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出发,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的育人新要求,提出了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新期待,并针对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4.
2014年起,上海市开始构建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本科教育联合培养初中毕业生的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一年多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提出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可供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湖北教育》2015,(1):50
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方案,中职生毕业后,可通过转段考试升读大学本科,"中本贯通"学制一般为7年,试点专业主要为技术技能型。从今年9月起,上海已有5所学校参与首批"中本贯通"试点,总计招生约120人。"中本贯通"的招生对象,为符合当年上海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教材是推动大中小学各学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政策经历“分工与衔接”“循序渐进”“整体规划”“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一体化建设”五个阶段。在回答教育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体现出思政课教材建设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突出衔接贯通和学段目标导向的政策特点。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应体现方位性、全程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国内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教育实施过程,以“人才培养三问”为基础,提出了“过程式”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什么”→“用什么培养”→“怎样培养”→“培养得怎么样”为主线,回答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与培养质量的问题,基于“要素论”充实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具体从培养目标与要求、培养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制度与形式、教学实践、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中高职衔接,构建中高职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结合上海市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衔接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可取经验,通过对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和对策,并从对接的形式、模块结构、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苏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从苏俄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化根基入手,着眼于宏观上的办学模式如何培养职业人和微观上的课程模式培养什么样的职业人两个方面,通过对学校主体的办学模式和社会主义“人本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分析,指出前苏联既强调准职业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在未来社会参加全面的职业流动,又注重准职业人的国家工具效用,社会主义“人本”目的与国家主义“工具”性质的对立与融合。而俄罗斯因社会性质的变化,其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  相似文献   

10.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贯通培养交流会以“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主题,关注历史变迁,梳理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政策脉络与发展历程;聚焦培养模式,分析了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与探索的多元样态;凝练办学特色,总结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成效与经验;进行反思展望,探讨了中高职贯通培养从形式一体化走向内涵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核理交流会基本情况、汇总专家观点、分析各方建议,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实然和应然状态,全面准确落实会议精神,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社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全民终身学习的提出及普及,为广大农民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才能创造了机会。继续教育是农民获得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高素质农民需求的实际,在构建海南“培训-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校本模式”农民学分银行“立交桥”、电视夜校“线上+线下”农民中等职业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模式路径下,开展农民中等职业学历继续教育正规学习成果、非正规学习成果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实现“看电视夜校、得学历学分、拿中专文凭”,推动农民生产实践性成果、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衔接,为海南建设学习型乡村、培育“学习型”农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文科建设在我国高校全面展开,外语专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专业,是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新外语。新外语建设基于《国标》和《指南》,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指引,培养的是能够传播中国、沟通世界的新型人才。外语专业的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理念,不断探索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陆志军 《海外英语》2023,(22):106-108
《新文科建设宣言》对英语专业的发展维度、理念和路径提出全新要求。英语专业应该以《新文科建设宣言》为契机,在发展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以“素质、知识、能力”为三类发展维度,以“新定位、新阶段、新要求、新贡献”为四种发展层面,以“价值提升、专业提升、课程提升、模式提升、文化提升”为五个发展基点的“三维四面五点”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承载着服务经济建设、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个人成长的历史使命。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由教育“内卷”引发的认同危机、资源限制和路径依赖带来的发展困境。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基础上,如何重构就业与升学并举的办学定位,优化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固本”,坚持中职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坚持技术技能教育;又要“开新”,从目标定位、办学形态、建设模式出发,探寻中职教育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美芸 《教育评论》2022,(9):134-138
“新文科”的提出是对文科教学模式改革、文科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重新思考,明显表现出了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反省与革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写作课程必须超越“工具性”的目标定位,承担价值塑造和引领的功能,更直接地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当前大学写作课程对标新文科建设的标准,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文章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写作课程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财经类高校如何着力于培养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竞争力的财经卓越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传统财经教育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融合不足、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不足和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培养程度不足。基于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特征,财经高校应遵循“中国特色、教育规律、时代特征、学校特点”这一基本逻辑,走“价值融合、技术融合、商法融合、产教融合”的四融合路径,培养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肖蓉 《林区教学》2024,(3):36-40
将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立足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在思政建设中反映出新文科中新的思维、特征以及趋势,既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围绕新文科的内涵,在对新文科和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探讨新文科视域下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通过建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培养将新文科特点与新经管优势充分结合的“又红又专”的新型经管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是重构高等教育文科人才培育机制及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重大契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现实所需,是技术迭代的变化所需,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学的培养导向所需,是学科突破的创新所需。通过逐一分析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所面临的现实性挑战,有条不紊,各个击破,针对教学方式、教学思路、教学评价及教学内容提出可行且有效的革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文科建设和通识教育均是我国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变革、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在理念内涵、本土创新、目标定位、资源融合等方面迎来发展的全新机遇。与此同时,“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偏离以及“精英课”与“水课”之间的差距是通识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路径是:精准把握通识教育的定位,构建基于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体系,建立完备的通识教育管理系统、具有深度的通识课程体系,探索以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文章基于整体性视角,从思想渊源、制度基础与社会需求三个维度出发,分析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回归教育初心在于坚守人本理念、体认并尊重人的主体性与差异性,这是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渊源;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个体多样化需求,"破旧立新"成为必然选择。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效性、连续性支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有效衔接、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以灵活多样的路径选择,为人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发展渴求卓越人才,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以合规律的教育,输出具备卓越特质的人才以回应社会诉求。在明晰要义的基础上提出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