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蕴含着包括丧葬文化在内的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考释"丧"、"葬"等相关汉字,从死亡称谓、丧葬方式及丧葬习俗三个方面,透视了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根源及其对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和阶级统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3.
丧葬习俗是不同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崇尚“隆丧厚葬”和“入土为安”,晋东南地区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沿袭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受传统丧葬习俗影响甚重,存在着一些弊端,对社会具有消极影响,需要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4.
葬礼仪式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东、西方之间在丧葬习俗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基于它们对死亡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从儒家思想、基督教、宗族和教会的角度可以解析中西各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形顾的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5.
毛南族传统丧葬仪式十分隆重,其丧葬习俗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间艺术和工艺、体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人在与中原王朝交流的过程中婚俗及丧葬习俗皆有所转变。在婚俗上,高句丽人的婚礼按照“六礼”的要求完成,同时高句丽王国存在罴报婚的习俗。在丧礼上,高句丽的二日、三年之丧、丧服、厚葬及墓葬形制等诸多方面皆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从高句丽的婚丧习俗中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水族的丧葬家祭习俗,在形式上外借了周礼,其内容却是祭师一代一代传承与提炼的汉文化和水族文化的精妙结合.通过对水族丧葬文化的探析,挖掘丧葬文化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元素,有利于深入了解水族社会和水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出花园”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成人礼,是潮汕地区富有本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之一。目前对潮汕“出花园”祭拜神灵及习俗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比较零散。对这些形成于不同时期的相关文献进行钩稽梳理,发现这些记录和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该习俗祭拜神灵的缘起、仪式活动的描述和学术研究等三个方面。花公花嫲神灵的起源是文献辑录和学术研究中比较突出的主题,“出花园”神灵及仪式记录,自清以来,方志、地方文化史料等文集渐有辑录,1990年以后,这一民俗事象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仪式调查、文化内涵、传承演变、神灵源流、现实意义的论述以及与相关民俗事象之间的比较等方面。这些成果可为“出花园”这一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青海祁连藏族阿柔部落传统禁忌习俗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有婚育禁忌,丧葬禁忌、信仰禁忌、语言禁忌、生产生活禁忌等。禁忌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秩序,规范和发展传统的伦理道德,传承祁连阿柔部落的民族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葬礼作为人生四大仪礼中最后一个重要仪式,是生命体应得的哀荣。通过对陕西关中西部农村地区丧葬习俗的考察,从临终初丧、小殓、大殓三个层面着重梳理记录了“入殓”流程和仪式,揭示了农耕文明下民间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丧葬习俗内涵及背后蕴含的生死观念,表达了生者对逝者尊重与怀念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表现,在几千年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轰轰烈烈的白事,被人们看作一生的一个完美归宿,而通过这些丧葬礼仪活动,也产生了一大批民俗行业,纸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是丧俗艺术中一种主要而又相当普遍的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超越其审美价值。甘肃通渭丧葬纸扎品种多样,颇具特色。就通渭丧葬纸扎的种类、工艺特色等进行田野调查、通过采访纸扎艺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通渭丧俗纸扎进行探究,感受陇中文化的丰富多彩和通渭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清代满族风俗习惯发生重大变迁,丧葬习俗即是其中重要内容。文章以《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为研究个案,通过地区代表性满族家族的丧葬习俗解读满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历史过程。通过综合考察满族丧葬习俗在葬法、墓地选址原则、停灵时间、墓地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展示了满族丧葬习俗变化的大众主流与家族个体特点。这些变化的根源既有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更主要是由国家意志主导进行改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潮汕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风情万种的民间生育习俗,包括生育崇拜、祈子习俗、分娩习俗、生育礼俗、禁忌习俗等方面。潮汕民间生育习俗是潮汕传统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潮汕民间对生育的高度重视,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与地方特色,体现了潮汕人浓重的重男轻女生育观,具有一定的落后愚昧成分与消极影响,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与积极意义。随着社会进步,潮汕民间生育习俗与其他民俗一样不可避免地发生流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潮汕民间生育习俗的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构建健康文明的现代潮汕民间生育文化。  相似文献   

14.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丧葬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烧饭”、“面”是具有草原特色的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之一。本文从“烧饭”、“面”习俗的纵向研究,试图从文化传承的理论角度,寻求“烧饭”之礼残留至今,“面”之俗却于中世纪湮没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丧歌演唱是现今湖南新化县丧葬民俗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活动内容。从其内容看,以劝善惩恶、弘扬忠孝为主;从其形式来说,它有着一整套约定俗成的演唱规则;从其整体来看,体现出梅山文化中丧葬习俗中鲜明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江淮传统丧葬习俗主要有制寿衣与寿木、设灵与报丧、入殓与吊丧、做七、出殡与下葬等,这些不同的习俗内容间接地表现了江淮文化不同层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丧葬文化作为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它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中,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较为突出,小乘佛教对傣族、布朗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为明显,伊斯兰教只对回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丧葬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渝东南土家族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加强对渝东南地区土家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保护和发扬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张继芸 《考试周刊》2011,(19):37-38
丧葬礼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中西方的丧葬习俗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基于他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本文以丧葬礼俗为切入视角,分析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