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系统科学、人—机—环境工程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揭示了运动技能从微观到宏观演变形成的过程及其状态特征,以及运动技能系统演变过程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从教学和课程两个视角出发。教学视角研究的面特别广,研究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含义、面临的困难或存在的问题、模式、形式、保障条件等方面,但宏观研究较多,缺少操作性且偏重于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不够;课程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样缺少微观深入的研究,还不能真正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解读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是现代学校体育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从宏观层面来看,具有时代特性的休闲体育教育既是休闲和体育教育两个文化范畴一体化的表现,也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微观层面来看,它既是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也体现了休闲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义。其价值取向则表现为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  相似文献   

4.
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学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深入认识现代竞技比赛特点与短跑专项力量内部结构与训练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短跑力量训练过程的“力量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学说”方法学探索,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为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为切实提高力量训练转化率创造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素质教育理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所接受,并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素质教育实践已从宏观走向微观,深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之中。现就素质教育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程研究若干理论问题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哲学上看,体育课程研究是把体育教育中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的一个中介,是把宏观的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同体育课程的研制、实施以及评价这些微观领域联系起来的桥梁。从课程学自身来看,由于体育课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笔者拟就体育课程研究的含义、范围、本质、范式以及走向等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1涵义“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三大要素:目的、过程、方法。“课程研究”活动与“研究”活动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尽管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对“课程研究”的表述尚不一致。然而从总体上看,体育课程研究同其它…  相似文献   

7.
徐文静 《体育师友》2012,35(5):44-46
摘要:在阐述灾难的同时,总结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提出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有必要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改良。这种改良不是推翻传统体育项目,而是对锻炼方式、方法进行合理改良,将应对灾难的自救、救他技能融入到体育运动项目中。为学校体育教学特别是运动技能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期望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力争体育项目的改良从理论到实践成为可行。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论述了竞技运动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多维化走向;同时认为,今后有关竞技运动的科学研究,大多采用“问题定向式”,而非“学科定向式”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节律交替理论”的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目前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争议,训练与比赛脱节的现实,赛前竞技状态调控较为困难等情况,为发挥运动训练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提出了运动训练“节律交替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包含“生物节律”、“训练节律”和“目标节律”三个基本阶律,运动训练的基本过程为“训练—比赛”的交替循环发展,竞技能力提高与节律调整的互动前行伴随着运动训练、比赛的全过程,“训练—比赛”交替和能力提高与节律调整互动是一个有机整体,训练活动与训练主体是整个运动训练系统最为能动的因素,运动训练中要把握好运动训练基本思想、专项特点与比赛需要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一元训练理论"进行探析。虽然"一元训练理论"的立论基础缺乏科学支撑,但对于运动训练实践的启示、运动训练理论的创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运动训练实践应取一元训练理论与传统训练理论之精华,从"整体"、"统一"的观念出发,宏观把握运动训练过程,从"部分"入手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才能够使运动训练理论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  相似文献   

11.
凯洛夫、杜威与中国学校体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凯洛夫 (1893— 1978)前苏联教育家。建国初期,前苏联教育理论书籍大量翻译出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曾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必修教材。   凯洛夫的教育理论,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传授系统知识和培养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在教育活动中把教师、书本、课堂作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吻合之处,凯洛夫的“主导论”和“三中心”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深扎了根。   从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所形成的体育教育基本体系中,也不难发现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12.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运用综合性学习评价理论,从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变化三个维度,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性学习评价标准,对于促进新课标学习评价的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宏观层面上休闲体育教育与休闲教育、休闲体育的内部逻辑关系及外部联系阐述不清,不利于把握休闲体育教育在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并且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利于理论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在微观层面上休闲体育教育的思想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教学目标体系还有待建立,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还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际乒联乒乓球规则的修改以及奥运瘦身计划的思考,运用博弈理论,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进行宏观分析。并提出以“双赢”保证“多赢”的宏观思想,同时从推行乒乓球运动的全球发展战略、加强教练员的流动、帮助提高国外的乒乓球竞技实力等方面加强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期更好的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在德育责任内容(立什么德)上缺乏“理论自觉”,在德育路径(如何立德)上缺乏“实践自觉”。“教育性教学”“具身德育”思想以及实践类课程自身的特征与价值为其德育责任提供教育学、哲学思想和学理性线索。构建基于“大德、公德、私德”三维度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德育内容体系,并借鉴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从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危机、唤醒、号召、告诫、遭遇”出发,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德育的实现路径:(1)关注社会生活中突发事件与实践类课程德育内容的整合,构建“社会生活事件—体育运动”的德育内容整合机制;(2)重视针对课堂突发事件和生活事件的反思教育,建立“体验—反思—理性”的道德唤醒机制;(3)注重针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职业道德教育,促成“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约束机制;(4)捕捉针对课堂不可预知事件的人生观教育,构建“由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升华”的道德判断机制。  相似文献   

16.
1.思想教育融入少年体育训练课教学的意义 本文从理论方面做指导,着重从实践方面对体育课如何贯彻落实德育和常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这对完善体育课教学内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性质辨析——兼评体质(健康)说的非课程化倾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齐  杜晓红  杨学成 《体育与科学》2007,28(3):77-80,76
体育课程的性质如何定位不仅是理论认识问题,同时也是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本研究将“体育课程”纳入“课程”的范畴之中,从“文化—教育—课程教育—体育课程—新人的形成”这一逻辑关系出发,对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以运动文化的传承为平台,使新一代在‘文化化’的过程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同时,针对体质(健康)说的“非课程化”倾向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8.
陈胜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376-378
按照“文化”的一般定义把“体育文化”概括为三个层次:表层是运动形式(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包括体育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体育观念(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观等)。巾此演变而来的体育文化、终身体育、身体文化、身体娱乐、竞技与体育等概念术语具有学术上的不同含义和实践上的不同功能,只有准确界定他们的概念,才能在体育文化实践中广泛交流和应用,并正确指导人们从事和接受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以避免因含糊不清的概念给体育文化实践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目标领域。本试图根据包括中国矿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三自主”和“分级教学”改革在内的高校体育课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强 《体育师友》2020,(2):13-14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体育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思考。借鉴辩证唯物主义协同学的相关理论,认为:"学-练-评"一体化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学-练-评"属快变量,是影响运动技能的外因;微观的"学-练-评"属序参量,是影响掌握运动技能的内因,两者都可以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它通过自组织形成稳定的运动结构单元;"学-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正确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有效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