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围观产生力量,这恐怕是微博力量最具中国特色的解释之一。在中国,微博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在微博领域里,官方微博用户、普通微博用户和以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媒体微博用户构成了"泛新闻工作者"阵营,他们的微博实践,影响并改变着新闻生产环节。具体来说,新闻源的全民化,新闻制作过程的社会性,新闻发布方式的多样性,跨越组织化,实现全民性、社会化,正是微博语境下新闻生产的新表征。尽管微博力量变革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但是它依旧没能改变社会对于"新闻"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2009年11月由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因为其传播"腥膻色"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公众和业界人士对"动新闻"的新闻伦理及新闻真实的多重拷问。文章针对"动新闻"的"新闻真实"问题作了粗浅分析,认为"动新闻"这种新闻形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动新闻"同时具有"新闻"和"剧作"的特点,作者尝试提出"动新闻"向"新闻剧"转变的假设,从而为"动新闻"具有"想象"和"感情"等特征提供理论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动新闻"主要是以精细的3D动画形式再现暴力凶杀等新闻事件,标榜以全新的写实动漫方式呈现新闻的一种样式,它具有膻色腥的特点。因其挑战新闻真实性的底线、逾越新闻伦理、侵犯个人隐私和肖像权、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等而激起了令人震惊的"动新闻事件"。这一事件启示我们新闻编辑应坚守真实性原则、伦理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唯其如此,新闻编辑过程才能充满远见卓识和理性精神,新闻媒体才能担当起"社会公器"的重任,新闻事业也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色新闻"是美国新闻界在19世纪末出现的一股新闻思潮,虽然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却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对目前"黄色新闻"在我国新闻界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角度来说,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段和目标,从新闻采编的角度来看,意象的营造同样可以为新闻采编借鉴使用。从对意象的理解、新闻意象的构成和价值、新闻意象的把握和运用3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论述,指出要把新闻意象的"意"渗透到"实"中去,牢牢把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传播特点,立足新闻事实,积极主动地营造新闻意象,不断升华新闻价值的内在意蕴,有效增强新闻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7.
陈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3):47+49-47,49
穆青在他6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采写出大量的新闻作品,报道了很多典型人物。在阅读和学习穆青的新闻作品时,无论是通讯、特写、游记甚至消息,都可以感受到他融文学手法于新闻写作的风格,与这种新闻写作风格相对应,穆青提出了著名的"新闻三论"。"新闻三论"即散文式新闻、视觉性新闻和实录性新闻,是穆青对我国新闻业务的重要贡献之一。穆青把文学手法贯穿在其一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新闻策划"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造假难有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报道策划"则是提升新闻传播力的有效手段,值得提倡。"媒体活动策划"更被称为"媒体再生的希望之星"。"公共活动策划"系指由国家、政府或大型公共组织发动的,引发公众广泛参与和媒体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无论是新闻报道策划、媒体活动策划还是公共活动策划,都必须遵循媒体的发展规律,做好"四个判断",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闻编辑必须进行“再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编辑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需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新闻全局的掌控,更需要对新闻稿件进行"再创作"。只有通过新闻编辑的"再创作",才能让合理、精彩的新闻编排吸引受众的眼球。本文通过分段阐述,探讨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让新闻编排实现收视效果的最大化以及新闻编辑进行"再创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新闻策划作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已在新闻界颇为流行。许多媒体不仅强调策划的重要性、必要性,还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民生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如何策划,让其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策划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这篇文章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下,民生新闻应运而生,但是,"民生新闻"的提法和内涵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媒体在民生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民生新闻的本质等方面,描述了民生新闻的特征并将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区别开来,同时提出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敏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新闻敏感内生于"心":"心"基于"实性","心"要联"新","心"要系国运民生;新闻敏感的外化:通过文字、声画语言表现新闻敏感,文图的观点表达体现新闻敏感。总之,新闻敏感是内生与外化两个维度的结合,具备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由"我爸是李刚"事件探讨公民新闻的定义、形式、主题、影响,并就事件发展各阶段进行传播学分析,以及对公民新闻争议点作进一步探讨。强调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与公民新闻的配合,突出公民新闻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新闻是国家对内对外宣传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政治新闻翻译的重要性。政治新闻翻译中要注重"内外有别"的原则。中国能否走出去,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精确、正面的政治新闻翻译有助于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展现中国昨日的灿烂辉煌、今日的发展进步和明日的和平意愿。  相似文献   

15.
邓庄 《文教资料》2013,(1):193-194
新闻采写课应强调业务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经验的传授,以培养学生的新闻采编实践技能,通过在新闻发布会、新闻观察、小组讨论等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中运用"对话式"练习,培育学生采写实践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更深层次的教学变革取决于拓宽培养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6.
电台民生新闻在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也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让民生新闻走进百姓生活的同时,发挥"公共参与式新闻"的优势。通过新闻深度的开掘,打造民生新闻的思想厚度。通过创新去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以提升电台媒体的"公信力、美誉度、引导力",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对"黄色新闻"运作手法的诟病,传媒界很多学者对"黄色新闻"持全盘否定态度,本文拟通过对"黄色新闻"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对现代媒体的积极影响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对"黄色新闻"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散文化"是目前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潮流。散文所表现的手法,新闻可以加以运用。若把新闻与散文在写作上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保持新闻特性的基础上,优化新闻写作方式,形成散文式新闻,扬长避短,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闻短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广义的写作新闻评论的试题,在以往高考卷中早已有之(如2006年北京卷第23题要求写新闻点评,2009年福建卷第16题要求针对新闻现象谈看法,2009年天津卷第24题要求根据报道谈所获启示等),但明确提出"新闻短评"的概念,却为湖南首创。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跟我约稿:我看2011年的课程教学事件。我先是在脑海中搜寻了一遍,好像没有找到什么特有"说头"的"事件";后来又到主要媒体网站搜索了一遍,也没有找到真正属于"新闻"的事件。想想看,教材选文问题、国学经典问题、减负问题、创造力培养问题,尽管热闹,但哪一件是独属于2011年的呢?之后,我忽然明白."课程教学"本来就不是一个善于出"新闻事件"的领域。与新闻的热闹比起来,它是那么的安静。但在这片安静的土壤里,藏着"不安分"的种子。比如,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那些现象预示着发展的趋势,具有标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