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是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理科教师,在常人眼里是一个刻板、严肃、做事干脆、情感单一的印象。教师要把爰化为自身的教育行为,让爱走进校园、充盈教室、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在学生心中留下温暖的记忆,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需要教师把自己内心自然形态的爱赋予真诚与智慧,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积累、陶冶。  相似文献   

2.
朱清华 《生活教育》2014,(11):37-39
课堂犹如一艘生命之舟,承载着一个个高贵的生命体,呈现着一幅幅最可爱的生命画卷,生命教育课堂更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最美丽的绽放,这需要生命教育教师掌握引领生命课堂的技巧和方法,怀有走进学生生命世界的能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3.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构筑知识和人生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现实的交往互动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智慧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很多学校的课堂已成为知识的背诵记忆和考试的场所,使受教育者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处在生活世界中的受教育者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却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师生的课堂生活变得单调、压抑、沉闷,缺乏应有的师生生命活力,最后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相似文献   

5.
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假、大、空"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智慧是可以生成的,智慧需要教育的启迪与开发,丰富学生的智慧是教育的责任和教师的使命。丰富学生智慧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的唯一途径是追求自己持续的专业成长。智慧的教师应当创造智慧的课堂,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育智慧会得到同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智慧是可以生成的,智慧需要教育的启迪与开发,丰富学生的智慧是教育的责任和教师的使命。丰富学生智慧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的唯一途径是追求自己持续的专业成长。智慧的教师应当创造智慧的课堂,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育智慧会得到同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它突出地表现在教师所具有的洞察能力与理解能力、反思能力与批判能力、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等能力上。这种实践智慧具有个体性智慧、缄默性智慧、动态生成性智慧等特征。教师通过走进教育生活世界、关注教育的生命价值、形成教育对话机制、继承与重构学校文化、参与教育研究创新、形成个人知识、把握教育时机等途径,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智慧,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作为教师,为了成就自身教学的个性化,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用情感丰富课堂的底蕴,用知识托起课堂的天空,把学生体验作为课堂的重点,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快乐,进而努力促进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作为教坛名师培养对象的这三年里,笔者辛勤地在"语文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上耕耘,立足于课堂教学,不断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和思想智慧。语文教师要将古诗词教学与生命教育紧密结合,厘清学校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古诗词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形成古诗词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引导学生走进古代先贤的生命世界,感知他们的生命情感,从而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感受生命美好,领悟生命意义,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多样的、丰富的、重要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地走进生活,学生受到启发,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要从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出发。长期以来的教学着眼于培养知识人,而知识人的世界是意义缺失的世界。良好的教育要从如何提升人生价值出发,达到教育创造幸福人生的根本目的。在实现人生价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负有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责任,教育要回归生活才能展现教学的真实意义。要让教学成为丰富的价值世界,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设计有意义的教学,使每一学科都体现育人的价值,课堂对话和一种潜教学的方式也对实现教学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在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最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4.
回归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融入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出路。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具备敬畏生命的意识,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已是迫在眉睫。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朱春洪 《考试周刊》2010,(12):57-58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新课程竭力倡导:教育应依托生活进行,变成一种生活。成功的语文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这样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多样学习需求,促进语文素养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一方面,以自身教学魅力、艺术,营造快乐学习氛围。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发掘学生自身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另一方面,突破教材,突破课堂,充分开发网络、社区等课外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提高交往、实践能力。一、从自身出发,开发教师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既要转变观念,创造性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着,就是快乐着。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这应成为师生共同的信念。走进新课程,用崭新的理念把心填满,让每个学生抬起头走路,让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般的生命,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人应该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正>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本质上是面向"思想未成年"学生的一门德育课程。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让课堂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一、让课堂融入生活,传递思想教育的正能量高中思想政治每本必修科目都有"生活"两个字,  相似文献   

19.
初中二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教科书《园艺》是有诗情、有画意、有情思、更有生命的好教材.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师生共同走进园艺世界,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园艺的美,分享园艺的美,必须让学生做到:沁人心脾的花卉自己栽,精美奇特的盆景自己塑,令人喜爱的插花自己做,赏心悦目的花园自己扮.通过开放性课堂,激发兴趣,动手实践,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园艺世界.  相似文献   

20.
陈淑敏 《广西教育》2014,(17):124-12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品德与社会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教师可以将时事资源引入课堂。时事指的是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具有“鲜”“活”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时事资源,能够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