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秋颂》往往被评论家认为是济慈诗歌理论“自我否定力”的成功典范。本文在重新阐释济慈诗歌理论“自我否定力”和把握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对《秋颂》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对该理论的遵循与背离,进而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挖掘,提出了济慈为诗也有其个人自我解脱的目的,不完全像以往评论家所说的化解社会矛盾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景化是诗歌语言的显著特征。在诗歌赏析和理解的过程中,前景化在诗歌创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秋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精品之作,语言精妙,秋日在济慈的笔下显得尤为鲜活灵动。文章从语言变异的角度探讨诗歌《秋颂》中前景化的特征,聚焦诗歌语言中的偏离常规的变异现象,旨在深入领会诗歌内涵。  相似文献   

3.
刘颖 《林区教学》2009,(12):44-45
诗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乐趣。本文主要运用诗歌分析的内缘方法,从结构和情感等方面浅析了济慈最后的颂歌《秋颂》,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秋之可爱。  相似文献   

4.
从济慈的《秋颂》(To Autumn)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两位大诗人在气质和诗情上颇多相通之处,而两首诗在色彩点染与动词运用方面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夏弘容 《海外英语》2012,(16):197-198
作为浪漫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诗人济慈谱写了大量的诗作,其中富含了丰富的美感和想象力。《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秋天丰硕的优美场景,还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秋颂》是英国烂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最后一首颂,作者应用"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等美学思想将秋季温暖、唯美的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音乐性是诗歌恒久不衰的魅力之源,是诗歌表情寄意的一种手段。在《秋颂》中,济慈塑造了一个成熟、宁静的秋天形象。诗人通过多种押韵、拟声及格律和节奏的变换等声音形式,来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增强诗歌艺术的感染力,实现了形、音、义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浪漫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诗人济慈谱写了大量的诗作,其中富含了丰富的美感和想象力.《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秋天丰硕的优美场景,还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许渊冲的"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的诗歌翻译理念和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诗歌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初步的英诗汉译翻译理念较好解决了英诗汉译过程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矛盾的问题。在这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翻译理念的基础上对济慈的《秋颂》进行的翻译以及对译文的导读说明了这一诗歌翻译理念的可行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翻译理念能对英诗汉译实践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秋颂》是济慈的经典之作,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在诗中,诗人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歌颂了秋季的温暖和丰硕,整首诗洋溢着欢乐之情。但细细品味会发现,欢乐下面掩盖着的是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济慈颂诗《秋颂》中的空间转换与时间流淌的交织与相融进行了分析,指出济慈借助自己对语言的娴熟驾驭,突破了莱辛基于模仿手段和符号的不同对诗歌与绘画所作的严格区分,以诗意的语言绘制了一幅赋形与写意绝不输于普桑《四季》的层次鲜明、意象丰富的巨幅自然画卷。  相似文献   

12.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优秀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美"著称。济慈一生对美不懈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秋颂》是济慈最为成功的作品,它描写了秋季丰收的场景,全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读来琅琅上口。这项研究以"美"贯穿始终,并以《秋颂》为例分析济慈的美学观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济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新批评理论对现代诗歌的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新批评派所倡导的“细读法”对济慈的《秋颂》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诗中的悖论、反讽、张力等质素,从而体会其怎样通过客观意象的排列消解诗中的张力而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皎然《诗式》是唐代诗歌理论史上最有分量的诗学著作,是对此前长期关于诗歌风格研究的一种新的发展,其中很多的诗歌理论对中国诗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诗式》风格论和诗境论作简要的分析,可见《诗式》对司空图品味诗歌意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优秀代表。他一生不懈而又执着地探求诗歌艺术,极其崇拜诗之美。他在其诗作《秋颂》中运用视觉意象、抽象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听觉意象和动觉意象把抽象的秋描写成具体的、可感的、五彩缤纷的、音乐般的秋,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歌美。济慈对美的求索是他热爱生活、挚爱自然、珍惜生命和对自然对人生仔细观察和品味的结晶。诗人对美的求索旨在鞭打丑恶、黑暗的现实,也是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呼唤。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理论与研究、作品在现代《中图法》Ⅰ文学类中分散.诗歌的理论和创作方法Ⅰ052从属于Ⅰ05各体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例如艾青著的《艾青论创作》、吴长城著的《诗艺漫笔》、阿红著《漫谈当代诗歌技巧》.  相似文献   

17.
《秋颂》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名作。在诗中,诗人运用各种手法热情讴歌了秋季的温暖和丰硕,整首诗洋溢着欢乐之情。  相似文献   

18.
主要通过燕卜荪的《复义七型》中的复义理论及其诗歌分析方法和朱自清的《诗多义举例》中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分析方法的比较和分析,用以说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对朱自清诗歌理论的影响以及他在运用该理论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时所生发的一种变异现象。还指出朱自清的这种适合中国特点的中西结合式的诗歌分析范式对于形成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与《古诗十九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船山把《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树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他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语及其它论述 ,反映了其诗歌理论及诗歌批评标准的独特性与创见性、保守性与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李东阳《麓堂诗话》是明初诗话的代表作,其中集中地体现了李东阳的诗歌理论。这些理论涉及诗歌的本体性、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鉴赏与评论、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诗歌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