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丽 《宁夏教育》2010,(3):74-74
幸福是亲友的关怀,幸福是拥有的美梦,幸福是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精彩课堂,幸福是家庭和睦……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只要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其实,幸福就是建立在和谐的心理基础上的一种感觉。  相似文献   

2.
我的幸福     
常常会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而我每次都会告诉他们:幸福,要用心灵去感受,只有心灵去触摸、感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片断一一次,我独自坐在家里的落地窗前,米黄色的窗帘,棕色的地板,给我带来温暖的感觉。窗外的花儿红了,草儿绿了,微风轻  相似文献   

3.
<正>人生不缺幸福,缺的是发现幸福的眼睛。课堂充满幸福,充满教师体会幸福的情感。教师的幸福源于学生,起于内心,发于身心。幸福是一种感受,更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一种感悟,更是心灵的触动;幸福是一种感动,更是心灵的慰藉。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三种情:亲情、友情、爱情。师生之情却是另外一种特殊的情,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情到深处别有一种  相似文献   

4.
人生幸福的三大家园:生存家园、情感家园、心灵家园的内容、本质以及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揭示了人的温饱安全得到满足以后,幸福的感受就主要来自情感和精神世界,单凭技术进步、繁荣、财富并不能给人带来全面的真正的幸福,人性是人的需要的协调发展,为了我们的幸福,人性中的三个属性、三大家园、各个层次应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提醒幸福     
苹果寄语:幸福有时遥不可及,仅仅在我们的期盼中;幸福有时唾手可得,就在我们的心田里。寒冷日子里的一丝温暖,饥饿日子里的一块饼糕,年迈父母的一声提醒,相爱的人的一个眼神……幸福有如心灵的眩晕,只有敏感的心才能体会那瞬间的天旋地转;幸福又是心灵的小夜曲,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的人才能听出它的旋律。让我们都来感受幸福,品味那甜美的眩晕吧,它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应当“成为儿童幸福的缔造者、儿童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要履行这样的神圣使命,教师本身应当成为幸福的人,不仅要有敏锐地感受幸福的能力,而且要具有智慧地传递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幸福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是奉献,是给予,是获得,是享受。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卡耐基曾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有一个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  相似文献   

8.
有人常常抱怨条件不好,运气不好,幸福离自己很远。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首先要问自己,自已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也好,苦难也好,是要用灵魂和心灵去感受的。很多时候,人的灵魂会不在现场,比如旅游,有人觉得很美,会激动,会感动, 而有人得到的只是一种符号,告诉自己我旅游了,我到了这个地方了。爱情也好,亲情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最大需求是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触摸.幸福是人生活的永恒目标,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其直接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其终极目的则应为了人幸福地生活.这其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应包括教师.教育丰富的主客体内容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拥有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情感体验.当代社会呼唤"以人为本",将"人的幸福"作为价值追求的时候,我们教师的幸福在哪里?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感受,是暂时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当  相似文献   

10.
发现幸福     
《辅导员》2011,(32):5-6
引言:今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的主题是"幸福"。这是一个很大也很耐人思索的题目。所以我们用了两期时间专栏讨论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幸福是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知足乐观的心态。节目中,于丹说:"成长比成绩更重要。"邓亚萍说:"相信自己,并坚持到底。只要去做,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杨利伟说:"幸福来自奉献。"不同年代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需求标准,不同年龄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感悟。可以肯定的是,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内心的感受、心灵的成长,对幸福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化。你认为的幸福在别人的认知世界里可能是不幸呢,所以,我们尊重每个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幸福的答案就在你的心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物质基础,中国先进化的前提方向是指引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旗帜,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根本动力。“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内化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理,使台湾同胞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解中国共产党,有利于争取台湾民心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内化到世界人民的心理,让世界人民进一步正确认识、了解中国共产党,有利于赢得世界人民对我国统一大业的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的视角简要论析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动力,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要求,进而阐明了邓小平同志开辟的、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和平崛起既是中国之诺,也是亚洲之幸和人类之福;提出了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来推进和加快中国和平崛起的四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朱熹建构了自己的人性论和伦理学说,并且提出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天理"、"人欲"思想。"天命之性"属于社会属性,"气质之性"既包括社会属性还包括自然属性;"人心"离不开"道心","道心"也离不开作为物质基础的"人心";"天理"和"人欲"根本对应,要以"天理"消除"人欲"。朱熹把"三纲五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从而虚构了作为绝对精神本体的"理"。朱熹的人伦哲学是当时农民的精神桎梏,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追求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斯宾诺莎劝诫人们放弃那些扰乱人心的外物,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是人的心灵获得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是理性的完善和理智对情感的克服;是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正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斯宾诺莎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保障人生幸福的关键,追求在整体幸福中实现个人幸福的伦理宗旨。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和平思想的一大贡献是他提出以人类主权取代国家主权的和平理念,他认为在民族主义的国家主权思想影响下不可能实现人类和平。为了实现21世纪的和平,就要树立全球主义思想,提倡人类主权。实现人类主权的条件与方法包括转变人心,实现人性革命;加强和平宣传,扩大心灵的沟通;以教育实现和平;高度重视联合国的重要作用等。走出民族主义,实现大同理想是池田大作的愿望,也是现代社会公认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韩东和伊沙是"他们"诗社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人。在诗学观念上,他们同时站在民间写作的立场,走出神性写作的规训,认真地体味世俗趣味和平凡人生,表现了鲜明的反文化的决绝姿态。可二人却选择了不同的审美立场,韩东走了一条向日常生活回归的还原之路,而伊沙却选择了推倒诗歌圣坛的颠覆之举。  相似文献   

18.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们的苦乐观。明代理学虽然是对宋代程朱理学的继承,但是在对“乐”的看法上又有所差异。与宋代程朱苦乐观相同,明代理学家们如曹端、薛瑄和胡居仁等也用“天理”来诠释“乐,”也认为“乐”是心中“纯粹天理”境界,但是由于他们比较注重人生实践,对于宋代理学家们要求“格”那无穷无尽的“天理”感到既不切实,又有脱离人生的感觉,于是明代的理学家们大都把“理”诠释为“当然”之则。故而他们心中之“乐”主要是与所当然之“理”合而为一境界中所体会到的无忧与心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内质的和平性,发生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整体中的花鸟画。花鸟画的发生、发展能这么专心并经久不衰,除了中国历史连绵不断的悠久性作了保证外,中国文化的和平性深入了人们内心的这一点不容忽视。而人们的内心,选择了花鸟画作为了象征。这古老的画种至今仍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状态,实为中国文化的和平性所决定。人类内心深处最服膺的,应是这种符合人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和科研生活中保持宁静和常人的心态,实现与人类知识及学生之间、与共同体成员及宇宙存在之间的真实交往。通过与人类知识之间的交往,体悟知识的内在价值和人类探索的心路历程;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互相激励,动态生成;通过与共同体成员和宇宙存在的交往感受到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