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范畴之一.经过数千年之演进,"孝"无论是内容(孝道)还是形式(孝行)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起源上看,"孝"的主要内容包括:"尊祖敬宗"、"事奉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它都是含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经过了"社会源起"、"家庭转向"两个阶段,现代意义上的"孝"则正向"社会回归"."孝"在不同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孝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论述了孝伦理的产生及嬗变,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剖析了传统孝伦理的合理内核及其扭曲,并指出了作为社会伦理观念的孝伦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提出了高校德育应重视“孝“德教育的问题.因为“孝“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重点分析了当前“孝“德教育缺失的原因,论述了以“孝“德教育为基础,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提升“孝“德教育的层次需求,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中原孝文化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源地.从上古时期"禅让"制实施阶段,"孝"就已经是选拔接班人的主要标准之一.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比较主流的孝文化.汉朝以降,"孝"文化继续发展.纵现"孝"文化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多样,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民风民俗等多方面影响至深至远.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孝"文化对于河南省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偶婚制度将人的自然性的心理本能转变为孝观念.建立在血缘氏族之上的宗法制社会是孝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社会需要是孝文化形成的动力.统治者的宣扬和先哲们将其理论化的努力都大大推进了孝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关于孝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孝亲"、"敬孝"、"行孝"的孝论体系中,这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具有重要伦理意义。重新审视经典中的"孝",挖掘其根本性意义,无疑会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它曾经在历史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养老保障功能。在我国目前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背景下,孝文化观念的功能不可避免地被弱化,并对家庭养老方式形成巨大冲击。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严重养老压力,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观念,这有助于积极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有助于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议孝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孝,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因而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绽放的孝心最美丽,绽放孝心的人生最精彩.珍惜那一份情,恪守那一份孝,让孝心绽放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9.
感恩是沂蒙孝文化和沂蒙精神共同的最深层本源.沂蒙孝文化是沂蒙精神产生的逻辑基础、文化基础、思想基础.沂蒙精神是沂蒙孝文化的时代体现.要实现沂蒙孝文化和沂蒙精神的完美整合,就要以宣传沂蒙孝文化为载体,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而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则可促进沂蒙孝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慈、孝、友、恭之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重视孝,将其看作"百行之先".孝慈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在所有的传统德目和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阐述了"孝"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基础,并逐步分析了孝的社会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有着双重关联维度:其一,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源头.作为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和原点,后世的事亲之孝是由原始社会的敬老习俗转化发展而来的,是对原始社会敬老的狭义化.其二,敬老是全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在传统孝文化中,敬老既是事亲之孝的核心,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逻辑推演之孝和“移孝作忠”政治推演之孝的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教孝成俗进而平治天下的重要手段.由敬老与传统孝文化的双重关联维度来看,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定会有效解决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远流长,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在现代高校中,孝文化逐渐被弱化,以至于现在很少有学生知道有关"孝"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新构建孝文化,大力弘扬孝文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孝观念及孝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孝"由血缘亲情而萌发,是人类最原始情感之一,为百善之先。而藉此衍生出的孝文化内涵丰富,自古至今,其内核随着社会发展,在汲取社会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这种演变同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能力,也是传统文化的自我完善和民族意识的沉淀。对孝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扬,不但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凝聚民族内核,更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孝是马一浮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马一浮将学术归结为六艺,六艺归结为一心之孝,并且从孝出发,构建了整个孝本体从确立显现,流行化成万物再到复摄回归的体系.整个体系显示了马一浮哲学圆融无碍的特点和体用不二的逻辑原则.  相似文献   

15.
孝是儒家重要的伦理道德,而经权观是儒家重要的方法论.孔孟皆重孝,二者孝又各有所长. 总体来说,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孝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符合礼制的孝,也就是说,孔子的孝偏于执经;而孟子在发展孝道的同时,结合社会现状和具体事例,对孝的遵循古礼的同时,有着因时因事权变的色彩,可以说,孟子的孝是守经达权的孝.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倡孝、讲孝、崇孝、尽孝,是千百年的传统。孝最初的含义跟"慎终追远"的祭祀有关。《诗经》中出现了数量可观、主题比较鲜明的孝亲诗篇。孔子对孝的观念进行了理论提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论。曾参重孝,是沟通孔孟之道的关键性人物。对先秦孝文化,我们应持基本的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一、"孝"的教育需要"1.百家善庭孝孝为敬先教,育孝的为缺德失之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之经质也的,精民华之部行分也。《。"孝然经而》,中历说史:"悠夫久的孝,中德华之文本化也曾。受又到,天了  相似文献   

18.
袁静 《华章》2010,(20)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孝文化被不断发扬光大,弘扬孝道也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基础.当今社会,要科学、合理地对待、运用孝文化,人人身体力行,努力使传统孝文化在新时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9.
孝文化自古至今是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的传承程度与否也一直备受社会所关注,本文就此问题对湖南农村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到一些观点,为今后在农村进行孝文化传承带来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之“孝”是平等的,主张父子对等,主张谏诤,反对盲从.但是在与君权的斗争中,先秦儒家处于绝对的劣势,使得其不得不接受君权对先秦儒家之“孝”的篡改.结果是先秦儒家之“孝”中积极的一面被忽略,代之以专制、奴化的成分.这种变异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方面,先秦儒家之“孝”理论本身不够完善;外因方面,统治者发现了先秦儒家之“孝”的弱点和漏洞,并利用其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