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十年代初期,报纸上的“读者来信”又多了起来。许多家报纸都设置了专栏刊登读者来信。1964年春夏之交的一天,胡乔木在评读报纸的时候说:“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的报纸进一步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读着报纸长大的,60—70年代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90年代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的人则要在互联网上边读报纸、边听广播、边看电视度过他们的一生了。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常听到读这样的议论:有些报纸“需要看的没有,不需要的多多”。这反映了报纸的宣传报道没有对应读的需要,没有做到应读之求、放中的之矢。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广告不可“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看报纸,不时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文章看起来很像新闻稿,可读着读着却变了味——原来是产品广告,推销产品的。诚然,包括报纸在内的媒体是离不开广告的,我也不反对报纸刊登广告,但广告就是广告,新闻就是新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一些报纸热衷于发一些既像新闻又像产品广告的文章,所为何来?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推介产品,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注意;二是将产品广告揉在新闻里头,比较容易让人信服,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三是有人还在搞有偿新闻。借助媒体推销产品,开辟市场,作为一种商业促销手…  相似文献   

5.
谢顾问:我投稿不少,而命中的不多。有人批评我不懂得“吃透报纸”,我迷惑了:究竟应该怎样“吃透报纸”呢?(河南)朱帆朱阶同志:当报道员,不看报纸不行,吃不透报纸也不抒。试想,你要向报纸投稿,又不知报纸的特点、宣传宗旨和宣传重点,盲目投稿,这不是“闭着眼睛提麻雀”吗?这样的投稿自然难以个中了。因此,“吃透报纸”很重要。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读报纸,也有个会看不会看的问题。作为报道员,看报纸得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比如,一般读者看报,或看看国内外大事、奇事,或看看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琐事、新事…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工人小组读报。工人读着读着,就“卡壳”了。原来,读的东西是“字儿话”,太不通俗了。其实,编者只要多为工农读者想一想,把那些半文半白的字句改一改,就会方便工农读者读报。比如,下面的词可改为:时--的时候;并--并且;因--因为;但--但是;可--可以;较--比较;是否  相似文献   

7.
读者对报纸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是完全相信,半信半疑,还是持否定态度,甚至从相反的意义进行理解,这是检验报纸宣传效果如何的最重要的标志。如何提高读者对报纸的信任感,这是报纸负责人需要时时考虑的课题。历经“十年动乱”,受过新闻舆论愚弄和戏谑的人们,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对新闻宣传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也就是我们常常还可以听见的:“报纸上说的,造舆论嘛。”读不读你的报  相似文献   

8.
撰写稿件必须弄懂自己要用的词语,否则就会造成语义混乱,甚至引起读崭的误解。但是在这方面,报纸上的稿件经常出错,有些还比较严重。兹举数例。北京晚报去年12月7日有一则报道“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览”开幕的消息,其中说:“中国佛教协会代会长赵朴初躬身前往……”。我读了不禁为之愕然。说赵老弯下腰(即躬身)走那么一大段路去参观展览,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显然,记者把“躬”的两个常用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吴金 《新闻三昧》2005,(6):12-12
平时读报也不太注意新闻的五要素,但一旦看到某些新闻留下一些缺憾,如读不懂或读着不解渴时,去细找原因,才发现其中必然少了五要素中的一二,特别是新闻中的“何时”、“何地”,这两要素非常重要,至少是遵从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必不可少的事实交待。  相似文献   

10.
基本建设中常有些“半拉子”工程,令人看不顺眼;报纸和广播、电视上也有一种“半拉子”新闻报道,叫人读了、听了不舒服。去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口播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说:一项最新的检测结果表明,我国3个5岁以下的儿童中,就有两个缺少微量元素锌。锌被誉为“生命之花”,儿童如果  相似文献   

11.
杨权宾 《新闻世界》2004,(12):55-5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若是一个人眼中有神,大家会说他很有灵气,不呆板。消息(新闻)就好比报纸的眼睛。假如我们拿到一张报纸随眼看去,发现消息(新闻)寥寥几条,就会被读认为没看头。因为,现在的人们时间观念很强,看报纸主要的动机是想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新闻,以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2.
“读了你们的报道,我喊一声‘党报万岁,党报记者万岁’……”这是我们采写的一篇关于“假民工”的批评报道见报后,当地一位叫商建华的离休干部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说的第一句话。读着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干部满怀深情的来信,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的我眼睛湿润了。我在深深地思考,读者为  相似文献   

13.
赵德铭 《今传媒》2005,(6):60-60
我每年花在订报纸上的钱有1000多元,再加上社会各界赠送我的报纸,大概有价值3000元的报纸,通过“有报天天读”,我深深感受到了东西部报纸的差异。东部报纸“保守”,西部报纸“开放”。按说,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我在深圳小儿子家小住时,见深圳各报纸所刊登的社会新闻,都是具有新闻五大要素的,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不像我们西部有些报纸,一味在进行猎奇,只要能引起社会“轰动效应”,什么缺胳膊少腿、甚至假新闻,都敢刊登。等“轰动效应”过后,再在报纸刊登声明,进行纠正。正像一位权威人士所言:“大报大假,小报小假”。东部报纸品种…  相似文献   

14.
又到年底了,各家报纸又开始积极筹备明年的工作,商讨如何改进和提高报纸质量。这时候,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根据读要求办报”。这话说得好,但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并将其落到实处却非易事。  相似文献   

15.
据笔者所知,不少读者是比较喜欢读文摘报刊或有些报纸的文摘版(栏)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文摘稿常常只抓住一个“新”字,忽略了一个“实”字。因此有人说:“文摘”只能看做专载国内稿件的“参考消息”。例如湖南《文艺生活》1986年第8期刊载的“当代传奇”《陈毅与被处决的市长》,纯属胡编乱造,可是这篇稿件不仅几家专登文摘的报纸迅速  相似文献   

16.
年轻时,最郁闷时才被半瓶红酒放倒。但喜欢诗,选顶尖的李白和杜甫的诗来读,从两位诗人的诗篇里,读着读着就闻到了酒香: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杜甫的一首诗里,描绘了席上各个名人喝酒的样子,有的像鲸鱼,有的像鲨鱼,有的像什么什么……后来我又多读了点文学,知道了“竹林七贤”也是一群能喝善饮之人。  相似文献   

17.
聂晶磊 《新闻界》2008,(6):32-33
当前,国内很多报纸的版面比较多,中国的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但是,不少报纸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报纸的增厚而不断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也没有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厚报薄读”不如“薄报厚读”,其中“个性化品牌”是“薄报厚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据笔者所知,不少读者是比较喜欢读文摘报刊或有些报纸的文摘版(栏)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文摘稿常常只抓住一个“新”字,忽略了一个“实”字。因此有人说:“文摘”只能看做专载国内稿件的“参考消息”。例如湖南《文艺生活》1986年第8期刊载的“当代传奇”《陈毅与被处决的市长》,纯属胡编乱造,可是这篇稿件不仅几家专登文摘的报纸迅速  相似文献   

19.
中新 《新闻导刊》2004,(4):11-11
一份报纸是主流报纸还是边缘化报纸,主要看其忠实读的拥有量,忠实读拥有量的多寡,取决于读的“阅读期待”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有人提出,“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报纸读所期待的是获取新闻、知识和信息,获得陶冶  相似文献   

20.
报纸上经常有关于“新事物”的报道。在改革的年代,确实有不少新事物,但是,也有许多能不能算上新事物却打上问号。比如,有报纸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当铺”;有报纸说:“拍卖是一种新的贸易形式”:还有报纸说:“合同制是新型的用工制度”;更有的报纸把列车上卖水,服务行业收小费,中介拿回扣等等统统称之为“新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