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媒科技》2008,(10):45-47
2008年,无论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对于中国传媒而言,都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南方冰灾和汶川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在这些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中国传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行动诠释了传媒人的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向全世界展现了它应有的价值和公信力。国殇期间,国内所有的报纸和网络都隐去色彩,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虽然是从1978年开始起步的,但是,中国的传媒经济活动自新中国成立时起就开始了.60年来,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到2008年,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媒经济学体系已经形成,其标志是:中国传媒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理论、三大应用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十二个分支理论体系以及五十八个理论假设都经过了传媒实践的检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成为我国传媒界行为的一种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媒介转型为线索,回顾了2014年中国传媒业界和学界的焦点话题,分析了中国传媒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焦虑和失范问题,以及传媒业进行的创新探索.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几个趋势:即媒介内容生产将走向开放、定制;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程度都将在融媒体的催化下进一步提升;传媒产业将从规模经济走向范围经济、集成经济;传媒失范问题的治理有赖于中国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王丽明 《今传媒》2008,(1):13-16
2007年,中国传媒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媒体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加强.对于十七大的召开、香港回归十周年、"嫦娥奔月"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传媒表现出空前的成熟与稳重;对于"茶水发炎""纸馅包子"等重大社会事件,中国传媒亦表现出十分地自信与自省;对于公益慈善、黄金周改革等重大民生事件,中国传媒凸显出高度的理性与责任.不同形态、不同地域间媒体的独立品格正在健康的构建中.而这正源于报道思想的开放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实践》2012,(5):77-77
3月28日,“首届中国传媒论坛暨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座谈会以“履行传媒责任彰显传媒力量”为主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组长陈刚教授发布中国传媒史上第一部传媒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中国传媒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据介绍,2011年9月北京大学成立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在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26000等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媒业的特殊属性,制定了中国首个传媒社会责任指标参照体系。课题组从全国报社、电视台、期刊社中抽取了200家单位作为样本进行了相关数据采集,此外还从主管部委及数据机构获得了部分抽样媒体的总收入、纳税总额、公益慈善支出、广告刊登额、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等数据和材料,同时还以领军人物访谈等方式对传媒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路径、成绩等进行深度调研。《2011中国传媒社会责任报告》的出炉,标志着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建设开始有一套全面、完整、系统的指标参考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中国传媒业走向世界提了巨大动力,也为中国传媒业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中国电影在全球销售、很多报刊出版海外版.对外电台和对外电视频道的落地等逐步推进,图书已经开始较多地输出版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单纯的电视产品也有北京电视台和海外电视台的节目交换等等,这些都为讨论中国传媒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实践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十几年间,中国传媒产业和中国新闻教育都经历了迅猛发展的一段行程.一方面,各类媒体在市场大潮中千帆竞发,传统媒体与新兴电子媒体交相辉映,信息传播质量与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8.
刘建华  郝天韵  李文竹  邸昂 《传媒》2018,(15):72-74
本文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理论对中国传媒业实施PPP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厘清中国传媒PPP模式概念、涵义、特征、分类、架构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PPP模式的适用领域,进行了一定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推动中国传媒PPP模式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2005年5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办的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论坛举办期间,<财富>全球论坛中方秘书处向与会代表和记者提供了一套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的惟一指定中国资讯,传媒分册是10册中的一本.传媒分册从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和结构、中国传媒产业的政策及经营环境、社会不断进步营造着传媒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方面展望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前景,极富学术和实践价值.本刊从本期开始分三期陆续全文刊登这一发展报告.  相似文献   

10.
媒体融合是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既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解决中国传播力、公信力和文化影响力问题的治本之策,因而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传媒年会三次聚焦融合发展就是证明,第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仍以"媒体深度融合"为主题,这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传媒》2017,(13)
本刊讯(记者 鲁艳敏)6月10日,《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与《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新闻书店·融媒汇书吧举行.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中国社会报社长兼党委书记周蔚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张晓明,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副所长刘建华主持.  相似文献   

12.
建构传媒自身对中国社会的逻辑和价值体系,避免沦为工具化的生存,最终才能体现为媒体的价值观,从而担当更多使命与责任.本文按照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本着社会良性发展的观点,对中国传媒价值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传媒发展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促进各利益群体(党和政府、传媒和社会)互动共赢,并最终为促进社会共同体和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坚 《传媒观察》2008,(1):41-42
1993年,一份刊物在中国创刊,这在中国传媒界、中国人生活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都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就是《时尚》的创刊。《时尚》创刊的意义在于这本刊物带来了传媒新形态的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给予读者特定的新的阅读方式和由此变迁的对于生活的重新认知。《时尚》以及与之相类似的时尚类、现代生活资讯类报刊等传媒形态,是对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回应和迎合.  相似文献   

14.
《传媒》2005,(5):1
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性改革终于结成"正果",这对于中国传媒业乃至关心中国传媒改革的海内外人士来说,不啻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利好消息.它意味着中国传媒业的改革继北青传媒股份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后,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它同时还意味着,中国传媒业的系统性改革在"出人意料"地稳步推进!一方面,政策和体制创新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弹性"和相当广阔的空间;而另一方面,从相反的视角也蕴涵了更加刚性的改革路径.我们在为它欢呼的同时,还要保持应有的冷静!  相似文献   

15.
“数字电视是诞生中国传媒巨子的契机。对于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来讲,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讲,数字电视既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广阔的机遇。”2004年11月9日,在南京举行的“2004数字新媒体发展高层论坛”上,著名媒体经理人、原默多克星空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李映红先生这样评价中国的数字电视业。自2003年以来,中国数字电视开始加大发展的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信息     
中国传媒论坛之二在京召开1月22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专栏 ,在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传媒论坛之二 :银色浪潮之前的媒介准备———大众传媒与社会老龄化学术研讨会。首都社会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的有关专家学者60余人 ,汇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 ,就中国社会老龄化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重点是新闻媒介如何面对 ,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此前 ,已成功地召开了中国传媒论坛之一 :首届全国传媒伦理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社会反响强烈。(周文华)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在郑州举行1月7日…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试图以“中国传播研究系列”为视角,呈现1990年以来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的基本脉络。作者认为,从“中国传播研究系列”来看,1990年以来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传媒研究向主流中国研究靠拢。第二阶段,华裔学者要在中国传媒研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三阶段,中国传媒研究呈现世界眼光。学者们开始结合全球化、传媒新技术等大背景讨论中国传媒问题。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对中国大陆传媒研究的启示是:中国传媒研究同时是中国研究,我们不仅要研究转型中国的传媒,也要积极描摹传媒中的转型中国,提升与中国传媒相关的研究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将会加剧.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传媒领域日益感受到阵阵寒意.那么,如何看待经济危机对中国传媒发展的影响?这是近一阶段行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中国传媒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巨大动力.也为中国传媒业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中国电影在全球销售、很多报刊出版海外版、对外电台和对外电视频道的落地等逐步推进,图书已经开始较多地输出版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单纯的电视产品也有北京电视台和海外电视台的节目交换等等,这些都为讨论中国传媒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实践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1991年,正当中国传媒技术刚迎来“告别铅与火,迎接光与电”,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中国还处于导入期的时候,中国传媒科技的先驱者们就已怀着推动中国传媒科技事业发展的崇高信念和火一般的热情走到了一起——筹备并成立了“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1993年《中国传媒科技》也作为会刊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