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现中国和平崛起,是否必然包括台湾问题的解决?对此,有学者认为:中国在争取和平崛起中无需自设障碍,将实现与台湾的政治统一作为崛起的衡量标准。而实际上,从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之间逻辑关系的角度进行辨析,最终可以得出明确结论: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以官方和学者两个不同的身份向世界详尽阐释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即中国将和平的实现崛起,中国也是为了世界的和平而崛起。但是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冲击现有的国际体系和格局,因此,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战略选择关乎崛起的成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印度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同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要实现中国的崛起必须把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同时,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历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永远不称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正是进一步表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决心和愿望,说明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任何国家。  相似文献   

4.
和平崛起是否可能?——历史与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满了暴力和强权的近代国际政治中,英国和美国成功地实现了和平崛起,这主要得益于不断发展的经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及其引发的工业革命;战争不是英美崛起的本质原因。英美崛起以后也主要是通过自由贸易、绥靖谈判、提供新型的国际管理理念和制度等和平方式来维持优势地位或提高影响力的,并没有主动挑起大规模的反体系战争。大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先例和理论反思说明,即使按照现实主义的循环论主张.21世纪的中国实现和平崛起也完全是可能的,同时,中国要想真正和平崛起.就必须敢于、勇于使用武力在国家桉心利益之处。  相似文献   

5.
“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独立自主的价值选择,中国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来来实现和平崛起。崛起的中国,将会更好地巩固自己独立自主的地位,对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段霞 《红领巾》2004,(3):11-13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中国政府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的国家战略选择和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和平崛起意味在突破一国崛起往往伴随国际社会动荡与冲突的传统范式.和平崛起实现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必须有足够的战略设计和战略储备.和平崛起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更强的军事威慑力和更强的国际协调力来化解国际矛盾与危机,实现本国国家利益与战略需求.和平崛起实际上给中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思想方法、路径设计以及各个相关层面进行足够的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平崛起既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又要特别关注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内制约因素:资源、人口、生态、国防、体制、分裂势力等因素对中国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崛起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和平崛起”是中国新时期的战略选择和庄严承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全球化及其高速发展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坚实外部基础和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9.
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和平崛起的道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既参与全球化又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靠对外扩张和军事对抗崛起,而是在市场竞争中与各国实现合作与共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外部影响因素是美国,中美关系问题是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从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否会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否会引发中美两国间的经济冲突、军事冲突、意识形态冲突、是否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国的崛起不是要挑战世界头号大国,不是要成为新的霸权,而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负责任、建设性的大国。  相似文献   

11.
朱奕冰 《天中学刊》2005,20(3):9-11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探讨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平崛起"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广泛认同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道德价值观在国际政治中的运用,也是中国国际政治话语权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抵御工具。它包括三个逻辑层面:和平中崛起、和平地崛起和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优秀成果"等方面实现了"桥梁理论"的创新;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政策与"和平赎买"政策的实施,通过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实现了"桥梁理论"的实践创新。这些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设计。香港回归12年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展现出勃勃生机。香港的成功实践为两岸和平统一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策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究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美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认真总结自己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借鉴吸收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明确地将中国的发展道路概括为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探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探讨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于亚洲各国尤其是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各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美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加深讨论程度、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东亚区域化的和平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证。东亚是当今世界最典型的快速发展地区,也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利益交汇的地区。寻求发展之路、强国之路是东亚地区共同的主题。而和平发展对东亚国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东北亚的势态从外表看是平稳的,但是内部则是高度紧张的。  相似文献   

20.
1958年确立的“演变”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对东欧的基本政策。美国历届政府都努力推行“演变”政策,以求促使东欧国家脱离苏联阵营,并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该政策决定了在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诸多交流都基本具有了“演变”的政治目的。然而,1989年东欧剧变虽然是美国冷战年代历届政府推行“演变”政策所寻求的政治目标,但却不是美国长期实施“演变”政策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