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记忆的构建存在"档案空缺",需要将社区档案纳入社会记忆的构建体系.对于国家而言,社区档案可以填补"档案空缺",对于社区民众而言,社区档案可以存贮、保护和传播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为民众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和集体记忆,增强基于共同记忆的文化认同.市场经济时期,社区档案应创新性地探索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益补充"的参与路径,共同建构社会记忆,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高玉宝 《北京档案》2023,(12):15-20
档案与记忆的关系源远流长,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几经变化。以系统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国外档案记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国外档案与记忆呈现五种关系,分别是稳定主导下的对立关系、面向意义的等同关系、媒介作用下的载体关系、中立角色下的保管关系和过程导向下的双向促进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拨开记忆迷雾,找准档案定位,防范数字档案扩大记忆鸿沟,兼顾档案记忆与机构记忆。  相似文献   

3.
社会记忆作为人们对共同记忆的认知和重构,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本文主要围绕档案与社会记忆两者展开研究,首先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档案记忆理论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呈现的关系以及建构功能进行阐述,探究档案对于构建社会记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导意义,进而提出社会记忆的构建需要理论与实践统筹共同发展。通过从社会记忆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档案的功能与价值,可以促进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并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的叙事化开发进行思考,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抗战记忆。首先,梳理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与社会记忆构建的关系,阐述社会记忆视角下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的价值;其次,从叙事形式、主体、内容、结构、语言五个元素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以构建社会记忆为实践导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开发过程、丰富开发成果吸引用户兴趣的叙事化开发路径,为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的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邹燕琴 《档案与建设》2018,(7):13-16,20
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集中反映了地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事、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是传承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论文通过考察国内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的现状及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数字档案资源案例,从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思维、开发主体、开发信息及开发方式4个方面系统剖析社会记忆视域下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从多主体合作构建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库、商业化开发实现地方特色数字档案的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和数字人文技术促进地方数字档案资源公共服务3个维度探究社会记忆视域下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路径,为构建完整的社会记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档案叙事服务中主体和客体对数字记忆构建以及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系统模型,分为档案资源层、叙事创作层、用户服务层、反馈评价层四个部分;提出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数字记忆视角下的档案信息服务创新提供思路,推动社会数字记忆的建设,满足用户身份认同需求,促进档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国外档案记忆的研究热点主题,包括档案与记忆关系、档案与权利关系、非传统档案与边缘记忆、档案与记忆建构四方面的主要观点及研究不足。国外研究对深化我国档案记忆研究有重要启示:增强学科知识建构意识,警惕泛档案学研究;加强队伍建设与培养,彰显国际档案记忆研究的中国声音;结合我国社会时代主题,反思理论走向与具体实践等。  相似文献   

8.
档案作为社会记忆重要载体,在社会记忆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梳理已有的定性社会记忆构建方法,剖析社会记忆构建要素,探索档案数据化趋势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定量社会记忆构建方法。着重分析了基于档案数据形态的社会记忆构建子模块,即外部工具辅助和核心数据分析两部分,以期为从细粒度层面构建社会记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问题是档案记忆观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石和走向深入的前提。本文以档案的记忆属性为出发点,全面阐述了档案与社会记忆存在着承载关系、转化关系、建构关系、佐证关系和控制关系等五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朱小慧 《档案》2023,(6):70-75
创伤记忆是弥漫在受创者个人心理及民族文化层面的灰暗记忆,其消极因子兼可横向扩散和纵向传递,影响面巨大,因而必须对其予以治疗。本文从档案部门充当记忆资源守护者、历史正义捍卫者、集体记忆建构者及创伤史实传播者的创伤记忆治疗角色定位出发,以其在参与创伤记忆治疗实践中的已有成效及痛难点为治疗基础和着力点,探讨档案部门治疗创伤记忆的优化路径,包括拓展记忆场所、承担记忆伦理责任、创建合作平台与推进记忆融媒展演。  相似文献   

11.
韩良 《档案与建设》2018,(4):18-20,17
论文首先从当前数字化转向带来新的“真实性”问题出发,探讨口述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的逻辑起点与归宿;其次就口述档案对于社会记忆构建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记忆构建对口述档案研究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口述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过程中作为多学科参与、融合的桥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档案学核心期刊中244篇档案社会记忆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双聚类分析,可以直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目前已趋于成熟发展阶段,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后保管时代档案社会记忆价值构建、档案记忆和权力与身份认同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边缘弱势群体的档案记忆、数字档案记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方面。建议在档案社会记忆范式构建期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将档案社会记忆的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发挥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导和发展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档案记忆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档案学者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并形成了经典文献,梳理国外档案记忆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主题对于深化国内外档案记忆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国外档案记忆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主题,并得出了三点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和当代社会记忆理论,对档案记忆的生产(生成)与再生产行为及其过程进行多方位、整体性探讨,旨在探索发现档案记忆再生产行为的内在机制与本质规律。作为档案记忆研究的自然延伸和再度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具有整合档案记忆研究既有成果、开拓档案记忆研究新空间、助推社会记忆研究新发展、打开学科知识交汇的新门径等学术价值;需要我们探索解决其中涉及的科学性问题、本体论问题、合法性问题、体系化问题、关系性问题、方法论问题,以构建一体化的档案记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张玉昭 《档案与建设》2021,(2):37-40,13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是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开发的新形式,为档案资源开发模式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在梳理多元主体关系对其重新进行角色厘定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开发与建构社会记忆的框架,包括档案主管部门主导下的协同参与、档案开发部门引导下的开发深化、公众交流合作推动下的知识转化和多元主体行动下的社会记忆构建四个阶段,并从主动开放数字档案资源、协同建设数字档案资源库、以信息技术优化开发效率和完善多元主体权利保障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琴 《档案与建设》2020,(2):14-17,8
文章以南京大屠杀事件为主要分析对象,主要探讨的是集体语境下的创伤记忆。首先,对创伤记忆国际认同的意义以及国际认同面临的困境加以探讨;其次,指出档案资源在创伤记忆中的建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详尽阐释创伤记忆的延续传承直至国际认同离不开档案资源的建构;最后,从档案的视角探讨促进创伤记忆国际认同的实现路径,将创伤记忆的研究引申至档案学领域,以期在丰富档案学理论的同时让集体创伤记忆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档案是社会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档案伦理作为规范档案主体行为的道德准则,可为社会记忆的合理建构提供内在指引。结合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基本概念,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档案伦理对社会记忆建构起正向促进作用的同时,社会记忆建构活动也在不断充实档案伦理内容。基于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内涵及二者间的关系,文章从档案主体、正义、技术与法理四个伦理维度出发探索社会记忆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的基本要素,档案工作是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活动。本文分析了档案社会记忆观理论的兴起时代背景,阐释了档案社会记忆观的基本内涵,建议我国档案界应担负起职业使命,抓好工作着力点,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提供档案支撑。  相似文献   

19.
灾难记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和传承灾难记忆有利于从中学习反思,提高防灾意识,推进社会突发灾难应对机制的建立,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灾难记忆的重要方式。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模型为分析框架,探索日本震灾数字档案参与灾难记忆构建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灾难事件数字档案的建设情况,从加快灾难记忆构建、完善资料收集、促进多元主体共建、加强档案资源利用四个方面对我国相关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乡村档案是乡村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保护与开发乡村档案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出发,论述了乡村档案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主体建档意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构建数字记忆平台、创新文旅融合方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