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千差万别:有的沉静凝听,有的批判质疑,有的循规蹈矩,有的标新立异……面对表现各异的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我们常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多学,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会学习、极具创造力的学生。课表明确提出要让小学生初步学会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为此我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教学的一个方向,让问题这个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能达识,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好问、敢问、善问中学好数学知识。一、在新知讲授中,培养学生好问实践证明,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应多鼓励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求学生多问、好问,需要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力,特别是创造性想像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或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后,有的学生就发问:梯形的面积S…  相似文献   

3.
一、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力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但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欠缺思维的独立性。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就要革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一、进行“开展问问题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研究的目的 目前,教学中的“费时低效”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广大教师,如教师单向讲授多,师生互动少;表面形式互动多,思维本质互动少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学习情趣,我们进行了“开展问问题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林琳 《考试周刊》2013,(90):127-127
学生存学习过程中总会存在各种疑惑,有的是对知识本身正确性的质疑,有的是在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的疑惑,还有的是理解知识的困扰……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提m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诊断,可见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不知道该问什么。通常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成正比。由此可见,培养“问题”学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很强,往往都比较“好问”。对一门新学科、一种现象、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急于弄个清楚明白,于是便到处询问求教。在学校问教师,在家庭问父母,在社会问长辈。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也随时发问。这种求知若渴的好问精神,是很可贵的,应当给予支持。如果我们在这些“好问”的学生面前,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觉得他们“事多”、“调皮”、“异想天开”,甚至认为他们是故意“难为教师”,那么,学生求知的热情,就有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养成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是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问”、“会问”.让他们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师生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历来我们注重研究教师提问的改进,但是忽视研究学生提问的培养是不应该的,尤其在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认真探讨学生提问的问题,更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一、学生提问的意义多问和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他们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表现;学生的发问,反映出他对课题理解的深度,有的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看作是“思维的路标”。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学生提问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九点:1.学生提问意味着学习的创新。学生之所以能提出问题,正是他们在课题的认真学习中,经过一番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大教育家 ,得益于他“每事问”。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一、能够让学生问的尽量让学生自己问  例如 ,学习“认识一位小数”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想知道些什么。有的学生想知道什么是小数 ;有的想知道小数有什么用 ;有的想知道小数怎么读、怎么写 ;有的想知道小数怎么运算 ;有的想知道小数怎么比较大小 ;有的想知道小数与其它数有什么关系……教师…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个很好的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光学不问,那么你学到的只是死板的课本知识,掌握的只是机械的解题方法;学习知识没有理解性,运用知识没有创新性,解题缺乏灵活性,当然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在学习数学中,“提问题”的能力尤为蘑要。因此,不但要给他们以“提问题”的权利、机会和场所,更要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效提问”的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杜臻瑶 《教育艺术》2002,(5):63-63,53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一、商定学习内容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 ,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而并不只是教会他们唱几首歌曲。在以往的教学中 ,都是教师规定好每课时要学的内容 ,而我却在上课之前问学生 :“这节课你们想学什么?”学生有的说跳舞、有的说做游戏、有的说学歌曲 ,然后我又问 :“你们现在最想干什…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疑”能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自主质疑是学生学习语文主动性的充分体现 ,也是自能读书的重要标志。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对自主质疑能力的培养 ,谈几点肤浅的见解。一、创设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堂上存在着单纯“师讲生听”的教学弊端 ,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和权利。如今 ,要让学生提问题 ,他们顾虑重重 :有的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 ;有的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口味 ,会受到老师的指责 ;有的认为自己提的问题太幼稚 ,…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所以,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学生问问题,其本质就是学生主动性思维的训练,学习将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他们“敢问”;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想问”;多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善问”。  相似文献   

17.
学问、学问 ,顾名思义 ,就是既要学又要问 ,光学不问 ,构不成完整的“学问”。问是学的手段 ,学是问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问” ,是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 ,促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是鼓励学生“敢问”。现实中 ,有的学生怕出丑 ,不好意思问 ;有的学生胆小 ,不敢大胆问 ;有的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 ,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问 ,敢于大胆思考 ,敢想敢说敢问 ,敢提出异议 ,努力为学生发问创造宽松的条件。二要鼓…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教学中,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重师问轻生问;重问的答案,轻问的过程;重问的内容,轻问的方法;重问的形式,轻问的实质。这样好多语文课堂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问题太多,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有的提问缺乏变化,形式太单调;还有的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生问”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技能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标新立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进行问题设计,同时在课堂提问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和时机。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多方设计并引导学生互答,并创设生问的空间,鼓励学生展开个性的思维,开创新时期学习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前提。教师要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批判精神。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像猜测的创新品质。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新的领域。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胜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应重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同题意识”。问题是催化剂,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能力,有助于开发学习潜能。如果教学能使学生“有问,敢问,会问,善问”,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