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儒两题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亚圣”,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所尊奉的正是关于“仁”的学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其涵义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认识.一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一章记载,樊迟问仁,孔子所回答的就是这么两个字.“爱人”意味着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归结  相似文献   

2.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使整个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在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爱人”用以取代奴隶主阶级的“残民”,顺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 ,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 ,不仅在历史上被纳入“十三经” ,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既然如此 ,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老夫子在育人上有哪些思想政治原则值得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汲取呢 ?己立立人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一种界说。因为“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 ,孔子说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似文献   

4.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性质,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相似文献   

6.
谈到孔子的“仁”,学者常说它有积极的一面即“忠”;讲到行“仁”的方法,则曰“推己及人”。其说直接的、主要的根据是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此话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与其学生子贡讨论“仁”时讲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7.
桂香浸润     
《论语》是灿如星辉的文学海洋中的导航船,是千百年来弘毅之士追随圣人的驿站。一打开它,一群文质彬彬的君子便烨然立于我们面前———这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啊“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部《论语》集尽一切治学之理、治国之方、安民之道。《论语》的血液流淌在华夏儿女的每一根血管中。是偶然,还是中华古老文明浸濡中的必然?不知从何时起,我竟如此钟情于《论语》。品读《论语》,恰若一股桂香飘然而至,轻轻浸润你的心扉。桂香浸润@杨明波$江苏前黄高级中学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其思想中所强调的“仁”“和”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和借鉴作用。一“、仁”与和谐社会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即是“仁”。“仁”,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有“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的说法。《孟子》对“仁”也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仁”是儒学的精粹所在,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仁”的思想贯穿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就是爱人,爱护他人,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  相似文献   

9.
<正>先秦儒家提出仁义学说,广泛传播,成为其他学派也比较关心的问题。经过互相影响,互相综合吸取,仁义学说不断发展。汉代董仲舒对仁义学说的发展也作过一定的贡献。为了叙述的方便,仁与义,先分别讲,后再合议。一、仁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认为仁的意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立,也要使别人立,自己要达,也要使别人达。就是说有好事就要想到别人,让别人也得到好处。与此相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洲》),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两方面也可以表述为“与人为善”和“害人之心不可有”,  相似文献   

10.
先秦汉语中 ,“其”是一个虚实相间、用法多样、使用频繁的词。它使用得最频繁的情况是作代词 ,充当定语 ,表示领属关系。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法一般译为“他 (它 )的”、“他 (它 )们的”。然而在下面一些同样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例中 ,却需译成“自己的”才较为贴切。(1)颜渊死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才不才 ,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 ,有棺而无椁。”(《论语·先进》)(2 )子曰 :“善哉问 !先事后得 ,非崇德与 ?攻其恶 ,无攻人之恶 ,非修慝与……”(《论语·颜渊》)(3)孟子曰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一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相似文献   

13.
仅两万字的《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精华,而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可对于“仁”,孔子却始终没有作出一个确切的解释。虽然后人进行过种种解读,遗憾的是该问题至今仍莫衷一是,没有一个让众人信服的结论。本文欲从《论语》“仁学”提出的背景对“仁”字的含义以及其对孔子思想的统帅作用做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论语·泰伯》中曾子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说。“仁以为己任”,这是“士”最大的特点。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为己任”,就是勇于承担这一重任。两千多年来,人们以之作为“士”的“原始教义”,并遵行无违,因此余英时说:“根据西方的标准,‘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  相似文献   

16.
台湾儿童阅读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子曾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篇》)这似乎是我国最早的读书会。学者通过话语、论述、对话,进而寻求沟通或共识。只不过在封建、保守的过去,执政者时常通过制式的学习场地,进行制式的教育。然而,“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话语,却仍不断。曾几何时,读书会则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中,精华是丰富的。“仁”就字形说是二”、“人”的结合,也即人与人矛盾的统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应“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自论语者,只注明篇名)现在自然科学有人类学一门学科。孔子的“仁”学可以说就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人类学。这是因为,它着重讲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文明进化;绝少讲人作为自然物的生理学。它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共载入十三则弟子向孔子问仁的对话,去除非直接性的问仁,余有八则。针对弟子问仁这一共同的问题,对孔子给出不同答复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归纳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樊迟、仲弓、司马牛、子贡、子张、颜渊问仁所得到的答复,得出孔子对颜渊问仁犹为推重,表明颜渊在孔门弟子中地位之重,是孔子最为倚重的衣钵传承者。同时,这也可用来解释颜渊受世人推重的现象及其对儒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共载入十三则弟子向孔子问仁的对话,去除非直接性的问仁,余有八则.针对弟子问仁这一共同的问题,对孔子给出不同答复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归纳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樊迟、仲弓、司马牛、子贡、子张、颜渊问仁所得到的答复,得出孔子对颜渊问仁犹为推重,表明颜渊在孔门弟子中地位之重,是孔子最为倚重的衣钵传承者.同时,这也可用来解释颜渊受世人推重的现象及其对儒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