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创新型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创新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揣摩、探究,从而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思路,提出一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主体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于是,学生主体问题、学生参与问题、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教师角色地位与作用问题等的研究,便构成了整个主体教育理论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一、学生参与: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即学生参与的过程。由此不难认为:学生参与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参与的主要标志是: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并在每一…  相似文献   

4.
“质疑问难”,即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问、追问,同教师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决教学模型是根据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原理和学习理论设计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程序。该模型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阶段,目的是要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使学生达成预期的改变。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即从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三个方面考虑教学的过程。简要介绍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型的整个流程,并提供了在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操作实例。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能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还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知识、运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成为储存知识的“记忆仓库”。教师在课堂上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下面我为实施创新思维教学中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起什么作用,是教学论的基本问题。本文对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旨在得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洁 《教学与管理》2007,(1):100-101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引人注目,也是课改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将学习性评价引入课堂教学,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教学过程和与教学过程同步进行的学习性评价过程相结合的教、学互动过程。它削弱了目前普遍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能力的选拔功能,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学生对问题和疑点的困惑产生强烈求解的愿望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激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才能使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决”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教字过程,这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索、研究、反馈、应用全部教学过程,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有利契机。那么如何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个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笔者在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再应用巳获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一堂课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中,最终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景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课题进行问题教学.在此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卫耀娟 《云南教育》2005,(19):26-27
杨振宁博士说:“我们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是要削弱基础,而是要改革基础课教学,把教学过程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过程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概念的建立、定律的发展和不同问题的研究等过程,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生成论纲要--兼论对教学认识论局限性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由于受教学认识论的局限,包括道德在内的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学生成论是关于教学中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它考察的是在知识技能授受过程中所同时进行的学生思想的发生和变异,目的是试图从宏观层面构建一种解释性理论框架。教学生成论的确立以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为理论基础,教学生成具有非对象性、非抽象性、非连续性和无意识性等特征,它在教学本质、教学艺术、师生关系等方面超越了教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6.
教学活动特征的本体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这种认识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知识、教师、学生的性质不同以及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原始社会,其“教学活动”充满了神秘性、情景性、仪式性的特征;在古代社会,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其全部任务就是去阅读、记忆、背诵、复习和再现先贤先哲们的知识,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所以教学呈现出绝对性、专横性和神圣性的特征;进入现代社会,其教学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科学化、标准化、模式化的特征。基于以上诸种教学的不全面性,所以到了后现代社会的教育,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应该建立起一整套旨在激发、保护、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胆探索的新理论,提高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知识”和“地方知识”,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使教学活动呈现出开放性、探究性、批判性的特征,并通过具有这种品质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应试教育”把学生完全看作是教育教学的客体。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学习方法也主要是死记硬背。而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使其具备终生的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因而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赵雄华 《中学理科》2007,(10):56-57
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的讲解也是如此,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把握教学时机,培养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根据知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态度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在例题教学中应抓住哪些环节,才可能使学生在应变策略、探究问题的能力有稳步的提高呢?本人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王宝秀 《广东教育》2006,(11):36-36
一、创设问题情景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之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数学。那么,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