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畿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
“史德”论是章学诚关于史家修养的重要理论.“史德”论要求历史撰述中正确处理好史家主观与史实现客观的相互关系,它是建立在史家“气平”、“情正”的基础上。“史德”论的实质是要求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名教”。  相似文献   

3.
尽管章学诚提出的“史德”,能促使史家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但尚不足以解释何以许多史家倾其一生研史、治史,最终形成中国古代史学蓬勃发展的局面。笔者以为“史德”的另一面,即“史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是这种情况形成的真正原因。本文探讨了“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的原因,同时阐明提倡这种道德对现代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的“三长”、梁启超的“四长”说是我国古代、近代史学研究中对史家提出的标准要求。重视支德是我国史学研究中的优秀传统。随着时空的转换,当代历史研究凸现出新的特点,遇到了新的问题,因而对史家的史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选题、史论、史评、文贵等6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史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幾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6.
史德、史才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历史学家、历史学评论家非常重视的问题。自孔子始,其后的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章学诚,近现代的梁启超、郭沫若、翦伯赞等人都十分注重德才学三方面的修养,并一致将此作为评品史家优劣的标准。在三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史德、史才和史学的具体内涵与外延总是改变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借用这一概念体系,目的绝非是重弹阶级社会中史家陈腐的老调,而是“旧瓶装新酒”,立足于传统,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联系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相似文献   

7.
史德、史才和史识是中国传统历史学家、史学评论家非常重视的问题。自孔子始,其后的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章学诚,近现代的梁启超、郭沫若、翦伯赞等人都十分注重德才识三方面的修养,并一致将此作为评品史家优劣的标准。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史德、史才和史识...  相似文献   

8.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文史之儒,竟言才、学、识而不知辩其心术以议史德,呜呼可哉?”按照章氏之说,史家只有具备了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长.才算全面合格。然以现今之时代要求,即使具备了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观、史技、史法等.也只表明一个人具备了成为优秀历史教师的条件。是不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还要看“史艺”.  相似文献   

9.
"史德"论是章学诚关于史家修养的重要理论."史德"论要求历史撰述中正确处理好史家主观与史实客观的相互关系,它是建立在史家"气平"、"情正"的基础上."史德"论的实质是要求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名教".  相似文献   

10.
心中的史家     
不管人们是否有思想准备,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正处于一个崭新的历史转折点。在即将逝去的一个世纪里,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日渐明晰。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史家必然会面对一些全新的问题:如怎样把握当代的现实;如何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再认识与评价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史学意识在广泛现代化的背景中应如何进行变化、调整以及坚守。史学现代化的核心是史家的现代化。刘知几曾说史家需三长:史才、史学、史识。到了清代的章实斋又增加了“史德”一项。作为一个有志于成为史学研…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在诞生之日起,历史学家们就为其定位争论不休。从兰克到实证主义,从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到美国计量史学,再到后现代主义历史学,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有自己的定义。历史学定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家的思维有着莫大关系。历史学家试图保住历史学的一级学科地位而努力使历史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实际历史的非科学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危机状况,我们只有更加努力提升学科自身价值而不是攀附于科学。  相似文献   

12.
皖籍著名历史学家李则纲在20世纪30年代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新审视了历史学的功能,强调史学应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通其他学科,培养史家的科学精神,正确认知历史和传承人类文明,更新史学的社会教化功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他的史学功能观对我国史学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十分重视史学的求真。他认为史实失真的主要原因有:历史真相本身不容易看透,只能靠观察者和记录者去推测;史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失真;史事失真由今古之别铸成;史家的史识和史德造成史事失真;记载者认为大家都知道的史事不记载;古史“层累与剥蚀共同作用”;记录历史偏重文学笔法;史官要秉笔直书很难做到等。  相似文献   

14.
试论伏尔泰的批判史观及其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尔泰的批判史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否定教会的权威,批判神学史观,伏尔泰摒弃了中世纪的神学史观,反对用《圣经》的观点来解释历史,伏尔泰还对教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伏尔泰对于在他之前的诸多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上的种种错误做法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对于欧洲封建史学家的史学著作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于古罗马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也不以为然。伏尔泰还明确指出,以前诸多历史学家貌似真实的记载其真实性值得怀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及后来的史学家不可能获得准确的资料及信息。伏尔泰的批判史观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有三个得以产生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人类视野的扩大,迫使史学家们用新的史学观来看待历史,因此历史的研究范围也就扩展了;近代理性主义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史学家相信进步史观;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及法国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则使伏尔泰的写作方法与前人相比既有相同点同时又在很多方面显示其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史家素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现代学术尤其是历史学自身的发展,对史学工作者的素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新史学范式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在西方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史学范式具有研究范围扩展、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强调史学家的主体认识作用、用问题史学取代传统的叙述史学等特征 ,它至少在研究的领域、研究者的主体性、叙事体例三个方面对外国教育史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史馆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国家垄断的修史机构,使史书修撰有了政治上的保证,史料的来源更加全面、系统、连贯、有保障,可全面综合各种观点,摒弃一家之言,所修之书整体质量比较高,出版迅速,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史馆修史也表现出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屈从权贵,材料缺略,人浮于事,史料利用范围狭窄,禁锢了学术争鸣,限制了史家发挥,对中国史学的自由发展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书评是在近代报刊兴起后才逐渐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兴文类,在学科发展渐次迈入稳定的1930年代前后.史学类书评亦开始大量涌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术期刊和报章杂志之中.从学术专业化的角度而论,史学类书评的出现或多或少说明了学人们在一个公开园地里发表文章、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一定客观公评的价值之余,更希望透过某种对话形式,交换彼此的心得和取得客观论辩的机会.本文即以1930年代报刊中的史学类书评为对象,探讨书评在现代中国史学走向专业化、客观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书评、期刊与现代学术社群网络间的关系,并由此分析现代学人如何藉著书评串联起更大的对话圈,从而建立起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纪律和学科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汉书》断代史的体裁是史学的创新。它的十志部分采用了通史形式,使“断”和“通”完美地结合。通古今的十志扩大了记事范围,保存了丰富的内容。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使十志体现了作者宣扬汉德、针砭时弊、匡正汉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想象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心理现象,想象在历史学家认知历史的思维过程中是结构性的;历史研究中的想象具有推构性、前瞻性和有据性;历史研究中的想象是历史认知的方式,体现了历史学家的价值观,是推动历史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