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到底应该归属于教育或教育学科还是技术或技术学科,人们常常用姓"教"还是姓"技"(或姓"电")来指称,以提示人们这是一个重大原则性问题。就目前看来,对该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考虑到这种争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隐喻("姓"),借鉴分析教育哲学中的隐喻分析方法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这些争论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首先必须看到,姓"教"与姓"技"的争论不是在某一个层面上单独发生的,而是可以在概念层面、实践层面、理论流派层面和学科层面同时存在;其次,不同层面的"姓"并不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我们不能说在实践层面姓"技",或者在某个理论流派那里姓"技",就可以推导在学科层面必须姓"技";同样,我们不能从学科层面对姓"教"的认定就否认他人在实践层面对姓"技"的主张,事实上每一种主张都可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需要联系地看待,切忌执着于对一种观点的"推倒"和"重建",而不能从对立面去寻找合理性,不去追寻每一个隐喻背后的使用语境和局限性,而当前诸多争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忽略了争论层面的多样性而陷入各说各话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陈冬仁 《江西教育》2011,(12):46-46
<正>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江西教育》编辑部组织的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所以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经过为期四天的学习,我受益颇丰。"什么是教育新闻?我们该如何采写教育新闻?"培训班上,有学员问道。《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徐光明站长告诉我们,写好教育新闻,要学会讲"三种话"。一是要善于"讲新话",包括通过借鉴吸收说的"洋话";二是要  相似文献   

3.
<正>世间万物皆不出道术。道不正则术不明,术不明则道难行。道是道理、规律等形而上的概念,术是具体实现的手段、方法等。今日之教育,过于追求"术",把学科教学搞成了解题术—注重雕虫小技,而忘却教育教学之根本。这个"根",就是"道"。古语云:"术合于道,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可见,道与术只有合而为一,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父母教育,或曰教育父母。孩子无辜,父母有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三字经》要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教,父之过",还有"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学校教育被应试牢牢盘踞、社会教育沦落为课外补习或特长训练的今天,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拯救孩子的就只有家庭教育或者说教育自己了。事情明摆着——前两者都不是我们所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教育缺乏尊重"听话教育"可以说得上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和学生"听话",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卡尔·罗杰斯在《论做人之道》一书中写道":在教育方面,我们往往制造出顺从者、定型人之后,对个人的教育就‘结束’了,而不是首先塑造出有自由创造力的、有自己特色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近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就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规划纲要>还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低谷"、创造辉煌的战略举措.如,加大"高职投入量"是奠基之作,完善"法制体系链"是当务之急,构建"成才立交桥"是明智之举.因为只有加大"高职投入量",才能体现教育公平,解决好"民之向学"的问题;只有完善"法制体系链",才能明确各方责任,解决好"依法办学"的问题;只有架起"成才立交桥",才能激发人的潜能,解决好"终身发展"的问题.简言之,只有切实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8.
邱磊  傅国涌 《教师》2013,(10):5-7
教育是什么?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眼中,其实"教育"只被理解成一个字: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你只看到结果,那不是教育。所以,当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的时候,只把重心放在前面那个字,那就是注重结果的教育;而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  相似文献   

9.
"有效性"曾是许多教育实践者十分青睐的概念,有效性管理、有效性教育、有效性教学……不一而足。毫无疑问,好的教育应该是有效的,没有任何成效的教育,肯定是一种失败的教育。然而,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有效的教育就是好教育"吗?我想,即使从逻辑层面上看,答案也应是否定的。然而反观当下的教育界,奉行效率主义、有效至上,将"有效"等同于"好",已经成为诸多学校管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教师应"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师德八条》中也提出教师要"师心慈:爱护学生、诲人不倦"。"亲其师而信其道",从一定程度上说,师生平等乃教育成功之基。没有师生的平等,就没有均衡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建设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平等成为教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中指出:"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发现生活,善于提炼生活中的语文因素,才能用生活去解决语文课堂上的"疑",才能把语文课堂上的"知"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语文"生活化",回归本真生活很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技  相似文献   

12.
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就是教育.现在创新教育成为了强势话语,然而"创新"则甚微.究其原因,创新教育没有以人类学为基础,即没有教育的对象--信息人,没有人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信息社会必然形成"信息人",信息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创新教育正是培养新人的教育.信息人是信息时代的"新人",新人需要培养教育.创新教育与信息人本质相通.  相似文献   

13.
重点解读《卡罗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节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儿童小说《爱的教育》,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关爱之情。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没有提出语言训练目标。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仅止于"感受真情"、"体会关爱"呢?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是语文课程目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经典短文《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中,更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  相似文献   

15.
单承彬 《教育》2013,(32):11
在2013年11月8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不要以为向学生讲授汉语,就能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甚或能够"提高人文修养",这里面还有"术"和"道"的深层辩证关系。以"英语教学"为例,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学生本人,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在英语学习方面大家花费的精力不可谓不大,投入的财力人力不可谓不多,但似乎并没有收到"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的效果,遑论借此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自然会带来南辕北辙的结果。而且进一步说,像《周易》《红楼梦》那样的课程,难道不是"提高  相似文献   

16.
田元化 《教师》2014,(13):122-123
没有阅读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因此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一个孩子进入一所学校,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开始接受教育,只有他开始沉浸在一本美妙的书籍时,他的教育之旅才刚刚开始。一个教师只要开始读书了,那是一种成长的自觉,一种专业的觉醒。"(朱永新《新教育》)因此,好学校要能够让师生都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维贤 《班主任》2011,(9):22-24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借解牛来说明养生之道,其中"道"所代表的事物的规律,与"技"所代表的技术的追求,也为我们的班级  相似文献   

18.
李健 《中国教师》2011,(16):72-73
<正>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是教育的首要条件。教育没有了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等于零。那么,怎样理解师爱,师爱与其他的爱有什么区别和特定的要求呢?一、师爱是一种"公爱",而不是"私己的爱"所谓"私己的爱",就是个人之间的爱,情爱、友爱、手足之爱、亲子之爱就属于此类。这些爱可以感人,  相似文献   

19.
教育领域中的自然分为"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两者具有本质区别,"自然之自然"本质上指人的天性,"人之自然"本质上指自然界。其中,"人之自然"是不可教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教育要尊重与顺应"人之自然"。"自然之自然"对人类具有"包容性"和"反抗性",并且它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教育要敬畏与珍视"自然之自然"。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教育与自然才能真正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20.
俞启定 《教育研究》2021,42(6):62-69
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及文化渗透,使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被近代教育所取代.近代教育在缓慢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跨越式突进,均出现在中国与列强的战争遭受重大失败和耻辱之后.其发展线索是:由举办专业技术教育开始,与传统教育并行发展;到拓展至普通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最终形成近代教育体系和废除科举,传统教育在体制上消亡.在此过程,西学东渐导致的教育思想观念起到先行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学校产生的方针.从师夷的"技"到"术",再到"学",最终归为"中体西用",成为清末近代学制体系建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