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主观性是任何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必要因素。语篇主观性具有层级性,是认知概念,更是语用、语义概念。认知主观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用主观性是语言运用的本质属性,语义主观性是语篇主观性的核心。语篇主观性是个层级性的系统建构体,包括定位、立场、态度和情感四个宏观系统。每个宏观系统又由各自的中观系统构成,最后都通过微观层级的表征形式具体体现话语者的主观自我。各个系统共同协作构建语篇的主观性特征,系统累积的结果体现语篇主观性程度的强弱,语言表征共现模式则体现出语体差异。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22,(1):69-76
"很+量成分VP"以"很……量成分"为焦点框架,实现量级互动,达到量的"中和"。文章从该构式群的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语用意义和语用动因几个方面重新挖掘,认为构件"不定量VP"的语义内涵为[-极端量][-真实量],构式整体表达主观高量。"很+不定量VP"通过量的迂回表达,达到传递主观感情、凸显VP性状、委婉柔化语气的效果,是一类具有反预期/合预期的语用意义的构式。背后的语用成因有来自认知和礼貌原则的因素。量范畴和情态之间是一个连续统:高量>夸张强化>主观性、委婉性。  相似文献   

3.
日语条件句「と」「ば」「たら」「なら」等有多种意义用法,存在从一种意义用法向其他意义用法扩张的现象。迄今为止主要从逻辑语义、功能语用和对比分析等视角探讨这个问题,对条件句的主观认知动机的考察较少。本论文从共时的视角,用(交互)主观化理论探讨日语条件句构式中的语义扩张。认为日语条件句构成“非主观性→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连续统,这个语义扩张现象与认知动机相关,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识解与主观识解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吴静静 《文教资料》2011,(27):24-26
现代汉语中.祈使句尾“了”的语义分析一直很有争议。本文根据认知一语用理论,利用语义演变公式“M2=M1+X”探讨了祈使句尾“了”的语义特征,并认为它是语法化程度不高的成分,其语义演变涉及语言的虚拟性、语用推理及语言主观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主观性是语言使用者主体意识的体现。作为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言语礼貌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特征。交际者的认知、交际意图、意识程度及情感因素等主观因素,制约着他/她对礼貌话语的选择和对某一礼貌话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程度范畴是普遍存在的认知范畴,汉语表程度范畴的词语有部分是来源于含有负面语义的词语.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中表程度范畴的负面语义源词语进行分析,认为认知因素在含负面语义的词语向表程度的词语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出于隐喻的作用及语言表达主观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演变为话语标记的过程中,you know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从句法角度看,you和know或多或少失去了它们的范畴特征,尤其是know,它已经没有了时、体、态方面的变化。从语义角度看,在很多情况下,you know是认知情态的表达方式,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和推测。在语用方面,you know能表达提醒、劝说,给说话人思考的时间等语用功能。这些语义和语用特征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语义具有模糊性是不可否认的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词语。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不同词类,我们发现汉语中具有模糊语义的词大都集中在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和副词等。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其词义,并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分析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试图从主观量范畴和语用交际等角度探讨汉语具有模糊语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巴掌大"是一种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在语义表达上具有三种主观性的语用义,分别是夸大估(估大量)、缩小估(估小量)和据实估(估实量)。在语义平面,由于形容词本身具有描述性而非指称性的语义特征,再加上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表义模糊性,使得"巴掌大"这样的短语具有模糊性的语义特征。在语用平面,由于该类短语中表示"小物"的名词和表示"大"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极大的反差,使得该短语在语义表达上具有极强的主观计算性,从而导致该短语整体上呈现出清晰而非模糊的主观语用义,产生了较好的语用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金玉蛟 《海外英语》2012,(16):108-109
为了调查第一人称对于笔语主观性的影响程度,笔者以"I"为切入点从语误、人称代词以及认知动词三个方面分析其使用情况;通过对受试者的调查与反馈,笔者得出学生对于人称代词、人之动词的主观性及主观性影响因素的认知情况。基于语料,笔者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笔语写作中的主观性会出现"强-弱-强"的变化趋势。并且,母语负迁移是导致英语议论文主观性的主要因素,语用推理愈来愈成为影响主观性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主观量是语言的主观性在数量范畴上的表现,是人们为了满足目的的需要表现出的主观评价。“数量”的主观性形式常由数量词语和语义感染因素构成,感染式是主观量表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在语言中大量存在,由于其语义的模糊性,产生了一系列的语用效果.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而范畴本身具有不同形式的模糊性.因此本文就范畴的模糊性来探讨模糊语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情态的角度考察“大不了”的语义内容,可以对“大不了”的四种用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大不了”在语言使用中可以表达认识情态、道义情态、评价情态三种不同的情态语义,但在语用功能上却表现出一致性,都反映出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严重程度进行主观小化,持有不以为然的主观态度。本文最后对“大不了”的主观性特征进行了考察,认为不同语义内容的“大不了”包含的主观性强弱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为了调查第一人称对于笔语主观性的影响程度,笔者以“I”为切入点从语误、人称代词以及认知动词三个方面分析其使用情况;通过对受试者的调查与反馈,笔者得出学生对于人称代词、人之动词的主观性及主观性影响因素的认知情况.基于语料,笔者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笔语写作中的主观性会出现“强-弱-强”的变化趋势.并且,母语负迁移是导致英语议论文主观性的主要因素,语用推理愈来愈成为影向主观性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体验哲学观点为基础,从谚语生成的起点、条件、框架和过程探讨谚语语义生成的认知理据,为谚语语义的认知解释提供新的理论方向.谚语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隐喻构成了其意义生成的条件,意象图式构成了其概念系统与身体体验的基本框架,范畴化体现了谚语语义生成过程的特征.这四个方面对于理解谚语语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语用词义在主体方面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其结果必然存在判断之别。一方面是说话者根据交际的目的而赋予的个人主观义素;另一方面不同人理解的语用意义有深有浅,存在某些方面的偏差。这两者都因个人因素的参入而使语用词义体现着强烈的主观性。语用词义的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联想视点的、内涵视,最的和色彩视点的个人主观义素上。  相似文献   

17.
英语“花园路径句”给人们造成理解上的路径误导,它涉及多层面的因素,诸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从认知机制的模式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对英语“花园路径句”的理解进行阐释,旨在探讨人类语言认知机制,从而有益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花园路径句”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8.
“错位说”是导致听话人误解“你是什么垃圾”逻辑语义的原因,而“领属转喻说”则实现了“你是什么垃圾”的逻辑语义,二者都与语言主观性有关。语言主观性作用于“领属转喻”与“概念隐喻”时,“你是什么垃圾”依赖说话人话语中的主观关键词来实现话语的语用功能。其中,语言主观性作用于“领属转喻”时,话语幽默调侃的语用功能得以实现;作用于“概念隐喻”时,客观事件开始主观化,话语自我调侃与行为排斥的双重语用功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研究人员在语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英语的主观化问题在近几年来广泛的流行起来。这种主观化问题的研究并不是随意捏造的,而是基于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和了解,进而对语言的主观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语言的主观化,顾名思义,就是指随着时间的演变,通过语法、结构、语义等途径来突出它的主观性,使其表现的更加明显。目前,我国研究人员正在对汉语的主观性进行深入研究,毕竟,汉语是我们的国语,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它的发展历程。而眼下,英语的主观化研究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对于它的发展历程十分的生疏,不能充分的理解英语的真正含义,因此我们应积极的对英语的主观化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算什么"由表示"算做什么"到"不能说是"再到"不重要、程度低、没有关系"的语义变化是其语义逐渐虚化、其主观性逐渐增加的结果,且采用相应的主观化手段来展现其主观性。语义虚化、主观化是语言发展演变的重要机制,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