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刊物(包括《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一北一南两家权威)和参考书都说藤野先生是《藤野先生》的中心人物,同时又说“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不符合文章实际,不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既然《藤野先生》“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中心人物怎么会是藤野先生? 是鲁迅从属于藤野,还是藤野从属于鲁迅?答案是后者。更明白地说,对藤野先生的态度是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方面。鲁迅之所以特别敬重、特别怀念,并且以他来激励自己,就因为他“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军国主义的日本,在歧视中国的氛围里,唯独他没有民族偏见,希望中国强盛起来。尽管鲁迅如此敬重藤野先生,但还是不到毕业,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为的是要从事文学救国。时事电影的放映是鲁迅作出如此重大抉择的直接原因。在这一点上,藤野先生的作用远远不及电影里  相似文献   

2.
钱理群 《小学语文》2009,(10):12-15
我曾经提过,要“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身上扎根”,必须使中小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这关系到能不能在孩子心里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具体到小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提出讨论的:如何认识鲁迅?如何认识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和鲁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教学?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鲁迅本位”、“儿童本位”与“语文本位”的观念和立场,通俗点说,就是“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  相似文献   

3.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他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语文素质教育”这个概念 ,是在“素质教育”概念基础上引伸出来的。它包括两个含义 :一是“语文方面的素质”的教育 ,简单地说就是“语文的素质”的教育 ;二是“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或者说 ,就是通过语文教育实现的素质教育。这是两个内涵和外延完全不同的概念 ,它们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层次和范畴。“语文的素质”是指学生在语文这一方面的基本的、综合的素养 ,它的内涵以“语文”这一概念为限 ,它讨论的问题是属于语文学科内部的问题。“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语文教学实现的对学生基本的、综合的素养的教育 ,它的内…  相似文献   

5.
眼睛是人最为灵活,最能表现生命力的器官之一,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窥视人们各种深微隐秘的精神世界,正所谓:有“眼”则生,无“眼”则死。鲁迅先生也说过:“忘记了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其简省地划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文学家则从人之眼派生出一系列文学的“眼”,如“诗眼”、“词眼”、“文眼”、“曲眼”等。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因此,入选教材的课文的语言文字必须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他以渊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和独创的文体,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而且其作品无论是“白描”“画眼睛”对比手法,形象贴切的比喻, 神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匦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的确,人眼是人身上最有神韵的地方,它能激发起人们彻底了解这个人的冲动和欲望。人是这样,课亦如此。课有课眼,课眼设计好了,同样可以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使用最高频率的词就是素质教育。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我国许多教育专家提出不少精辟深刻的见解,我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普通一员,一名语文教师,我想说:“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离不开爱”。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必将对我国的普教事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实践中,我对小学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有如下的认识和体会:一、关于“五育并举”说与“三个层面”说当前,对素质教育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将人的素质分解为德、智、体、美、劳五种素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绘画技法中,画眼睛是至关重要的。《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这个。即指眼睛也。中国文学崇尚“逼真”、“传神”,也十分重视眼睛神奇的传神作用。鲁迅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观念:“画人”注重“点睛”。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古人云:“眼为心苗,目传心声。”鲁迅不愧为  相似文献   

11.
翻开新学期的教科书目录,赫然映人视线的是两个单元都排在第一篇的鲁迅作品——《祝福》和《药》。继续看下去,发现本学期教学的重点,是外国短篇小说和中国现当代的短篇小说。中国的现代,是一个文学上非常繁盛的时期,在有限的八篇的选编数目中,鲁迅独占两篇。这是不是有些“霸道”?可是鲁迅已经不能说话了,是不是编者大人之某一人以一己之好强加于他人?回首以往,这样的做法,每学期如此——无论如何,这“逼”使我和学生们每过一段时间就不得不重读鲁迅,肯定有人对编辑大人瞪眼睛了。  相似文献   

12.
如果想胜利     
<正> 不知从何日起,开口就是“8”成了一种“时尚”,理由是:“8”就是“发”! 荒唐! 且不说此说不合逻辑全无证据,事实也远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善于继承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记诵,就是开展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策略。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向他的朋友吹嘘他读过一首精彩的打虎诗,“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似乎是什么什么苦”,他说,“第三句我记不清了,好在第四句还记得。”朋友不耐烦地催问:“是什么呢?”他回答说:“是厉害得很的意思。”现在我们许多中学生学习语文就停留在“好像似乎”阶段,读书浮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语文教育,我们从学生时代接受教师的教,到当教师又教学生的历程中,总是处在这么教还是那么教的教语文的交界处。孔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都是讲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修身,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做人是首要的,有余力才去学文。巴金说:“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套用的话是语文教育是用语言的体验,语言的情感让人变得更好。人变什么才会变得更好?就是人对社会的理解和生活方式有了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礼仪方面、情感方面、交际方面等变得符合社会发展,才叫人变好了。  相似文献   

15.
一、进行社会生活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这一最本质精神的需要无论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都揭示了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生活教育的重大意义。《语文教学大纲 (高中部分 )》指出 ,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语文教学较为重视教授学生知识 ,相对而言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对生活的品评能力则略显不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应把握“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人学”的含…  相似文献   

16.
常昕到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不但中国的,还有外国的)说,中国当代少有像鲁迅那样的文学家,鲁迅的优秀传统在当代缺少继承者。似乎也是实情。但为什么会如此?缺少科学训练是不是一个原因呢?鲁迅在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中就告诫他们不要专看文学书,也要注意科学知识的修养。他说,一般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认为,搞文学创作的人,要有起码的科学常识。  相似文献   

17.
杨辉 《文学教育(上)》2011,(22):142-143
巴金老人说“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贤哲思想情感,以优秀文化传统滋养其心灵发育,初步形成其有民族文化印记和丰富宽广情怀的精神世界,进而成长为明事理、懂人文,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文明素养的民族人、社会人。基于文学教育的这种魅力和功用,我认为中学语文苏教  相似文献   

18.
教育评价能否按照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全面反映教育活动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保证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本文试就中学素质教育评价的标准问题谈两点认识。 一、“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标准 素质教育的效果与传统教育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区别,其显著特点是“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个个成才”的标准是什么?从教育教学形势与实践来看,其核心内容应该有三方面:(一)“天生其人必有其才,天生其才必有其用”;(二)“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相似文献   

19.
从《北京文学》引发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至今,许多人认为已经得到了一个公认的结论:那就是倡导文学教育。要通过文学教育来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底蕴,实现人性的弘扬。且不说这是不是公认,我要说的是,这个结论并不那么正确。第一,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性的张扬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文学教育,反过来说,文学教育不是弘扬人性、提升学生精神素养的惟一途径;第二,倡导文学教育的主张并没有抓住当今语文教学的问题之所在,文学教育不是医治当前语文教学顽疾的救命良方。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大约搞文学的人大多会同意,而搞语…  相似文献   

20.
读了徐林祥教授掷地有声的断语“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年第3期10—11页),虽引自叶圣陶先生的话“什么叫语言?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总觉得值得商榷。且不说叶老的论断是否严谨,就算他作为语文教育一代宗师,作此论述也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国内外其他学者——语言学研究者和语文学研究者对此是如何论述的,如果都结合起来看,恐怕就不能武断地作出“语文就是语言”的结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