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苯酚跟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的演示实验,若按教材的实验方法,将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因生成的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溶于苯酚,现象不明显。如果将苯酚溶液滴入溴水中,  相似文献   

2.
《化学教学》1997年第7期第9页刊登了《一组有关苯酚的实验》一文,文中说:“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浓澳水至过量,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是因为生成了黄色难溶于水的2,4,4,6一四澳环己M烯酮沉淀”.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我们重复原文所述实验,现象与原文基本一致,当苯酚过量时,白色沉淀逐渐转变为棕红色沉淀,用玻璃棒搅动,可以看到该沉淀中混有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碱,沉淀消失(溶解),再加入酸,沉淀又复出现,这说明沉淀物中含有酚羟基.向棕红色沉淀物中加入浓苯酚,振荡,仍有沉淀,将其放入温水浴中微热,沉淀消…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苯酚与溴水反应的实验在高中教材 (试验修订本 )第二册中是以演示实验出现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苯酚与溴的反应很灵敏 ,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与定量测定。”很多学生把这句话绝对化 ,认为什么情况都“很灵敏” ,而造成解题中的失误。且看“中国考试”2003年第3~4期中的一道题 :在烧杯中放入5g苯酚 ,再加入10g水 ,充分搅拌后静置 ,取其溶液5mL于试管中 ,再滴入浓溴水2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产生白色沉淀B.无沉淀产生C.溶液分层D.以上均不对该题答案选择的是B ,那就说明苯酚与溴的反应还是…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重点中学课本,第三册第11页习题4,问:“为什么无水硫酸铜的白色晶体溶于水后成为浅蓝色溶液,在这个溶液里滴入少量氨水,溶液又变为深蓝色?”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欠妥。这与课本第201页学生实验一2.(4)“在试管里加入2~3毫升0.2M CuSO_4溶液,滴加浓氨水,观察蓝色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这个实验要求不符。前面的问题未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溴的乙醇溶液代替溴水与苯酚反应,保证溴的用量,乙醇-水混合溶剂法使反应物在均相体系中充分反应,利用溶解度差异,使得目标产物充分析出,结束后用亚硫酸钠除去过量的溴,从而分离出纯度较高的白色三溴苯酚。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利于学生构建三溴苯酚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要注重物理性质的教学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只注重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对物理性质往往是罗列几点,学生印象淡薄,记不牢。如在八○年高考中,学生对“除去溴乙烷中的乙醇”这样的问题,束手无策。怎样把物理性质讲“活”?以《卤代烃》为例,我们利用投影仪视野广的特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先盛数滴水和乙醇,然后透过投影仪的镜头,分别滴入几滴溴乙烷,使全班学生看到:溴乙烷“分散”到醇中而溶解,在水面上“滚动”而不溶解的生动画面,形成有关现象的清晰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使学生获得卤代烃“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笨酚是中学阶段接触的一种重要的烂的衍生物,为了深入理解其性质,笔者就其取代、显色反应做了一系列实验,现象十分有趣.-.笨酚的取代反应:实验一:向苯酚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澳水.现象:开始产生白色沉淀,振荡,白色沉淀马上消失,继续滴加浓滨水,最终产生白色沉淀.解释:初始产生沉淀,说明反应:确已发生,但沉淀振荡后又消失,显然是难溶于水的三演苯酚溶于过量苯酚所致,随着演水的加入,笨酚不断被消耗,最终即可观察到三演苯酚的白色沉淀.实验二: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稀澳水至过量二现象:无明显现象实验三:向苯酚的…  相似文献   

8.
对有关确定苯中混有苯酚方法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地长 《化学教学》2006,(11):13-13
关于教材以及高中辅导资料上出现的“确定苯中混有苯酚的实验方法和现象”选择题选项(如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化学》(第二册)P163习题三)的诸类方法中,对于“使用浓溴水确定的方法”,在辅导书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一种认为可以使用浓溴水确定,即向苯和苯酚混合物里滴加浓溴水会生成白色沉淀;另一种则认为不能使用浓溴水确定,因为三溴苯酚会溶解于苯中,所以向苯和苯酚混合物里滴加浓溴水不会生成白色沉淀。谁是谁非?其他确定方法都是正确的吗?为了弄个明白,笔者做了大量实验进行验证。现从中精选出几个实验,盼能得到同仁的指正。  相似文献   

9.
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第三册115页[实验3—3]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可以观察到很快有白色沉淀生成。此处叙述表明白色沉淀的产生条件是要加入过量的浓溴水。在同书209页则有这样一段话:“向透明苯酚溶液里加入浓溴水,加到有白色浑浊现象出现为止。”这就是说,向苯酚溶液中加入的浓溴水,应该是适量的,不须要过量。教材前后对同一问题的表述不统一,这有碍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在讲述初中化学第181页“稀硫酸跟氯化钡的反应”那段课文时,我作了这样的安排。先做演示实验,向盛有少量稀硫酸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生成了白色沉淀物),滴入稀硝酸,振荡(沉淀不消失)。在学生看清实验现象后,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实验看出,稀硫酸跟氯化钡起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硫酸钡沉淀。H_2SO_4+BaCl_2=BaSO_4↓+2HCl  相似文献   

11.
高二化学课本第146页说:“用铁屑作催化剂,苯也能跟其它卤素起取代反应”,还说:把苯和少量溴放在烧瓶里,同时加入少量铁屑作催化剂……很快就会看到……白雾……褐色不溶于水的液体”(见实验4—14)。 实验证明是看不到这些明显反应现象的。原因是这个反应起催化作用的并不是铁而是三溴化铁。我们可以从实验和理论分析两方面证明和阐述这一点。 若将课本实验4—14作如下改动:先在烧瓶里加入少量铁屑,再加入少量溴,最后加入苯。摇动烧瓶使其混和均匀,不久反应很激烈。这说明先加入的Fe和Br_2作用生成了FeBr_3,它作为催化剂加快了苯环上的氢原子与溴原子的取代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苯酚在水中的溶解性1.苯酚在水中的溶解性表述不一文献名对苯酚的溶解性表述《高中化学》第二册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顾翼东主编《化学词典》491页( 1989年版) 在室温下稍溶于水。王箴编《化工辞典》3 6页( 2 0 0 2年第四版) 室温时稍溶于水。B .N .库茨涅佐夫著《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64 9页在10 0g水中15℃时的溶解度为8.2 g。齐齐巴宾著《有机化学基本原理》2 84页在水中的溶解度达8%。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上册2 94页苯酚微溶于水,2 5℃时溶解度为8g。《高中化学教学参考》甲种本第三册2 5 3页往水中加入少量苯酚,…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装置图实验装置见图 1,图 2。图 1 实验装置    图 2 放大部分二、实验用品塑料瓶 (矿泉水瓶或可乐瓶 )、小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短玻璃导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 (双孔两个 )。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溶液、水。三、气体的收集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 ,氢氧化钠溶于浓氨水中放出热量 ,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 ,迅速放出氨气。四、实验操作及现象1.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 ,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 ,滴入酚酞 ,振荡。2 .照图 1安装好实验装置 ,双手握紧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3.小试管…  相似文献   

14.
1 演示实验问题的设置演示实验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操作欲 ,实验现象的观察欲 ,实验结果的探索欲 ,产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企盼和渴望 ,让学生调动各个感官来感知实验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一套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能揭示物质变化规律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难易适当 ,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能把学习积极性推向高潮。例如 ,在苯酚的性质演示实验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 :①苯酚溶于水形成浓溶液是澄清的还是浑浊的 ,加热至 70℃以上又有何变化 ?②苯酚的浓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有何变化 ?在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  相似文献   

15.
高三化学中讲到这两个实验的产物:溴苯和硝基苯都应是无色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但由于在二者的生成过程中都伴有杂质(溴单质和二氧化氮等),所以倾入水中之后,前者显棕  相似文献   

16.
1苯酚的溶解度大小问题人教社《化学》教材上说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时,则能与水混溶。”这句话让许多人误认为苯酚在常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微溶或难溶,由此导致《化学》教材和有关资料上的相关题目的参考答案的错误。据《化学用表》知,在℃时,苯酚的溶解度为,属可溶物质,温度稍高,则变成了易溶物质。也就是说,教材中的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并不是说苯酚的溶解度很小,而是相对于“温度高于℃时,则能与水混溶”而言的。有关的洗涤问题“盛放过苯酚的试管可以用酒精进行清洗”,“苯酚有毒,浓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  相似文献   

17.
现象一:苯酚的水溶性现象由于常温下苯酚为无色的晶体,且温度低于70℃时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因而很容易错误地认为:过量的苯酚溶于水会出现沉淀现象。事实上,过量的苯酚溶于水不会出现沉淀现象,出现的是水与油状苯酚的分层现象,其中水在上层,液态苯酚在下层。  相似文献   

18.
通用化学教材初中全一册,叙述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写道:“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投入烧杯里。”“钠跟水起反应后,使滴有酚酞的水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这个现象说明有别的物质生成,这种生成物就是氢氧化钠(NaOH),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是氩氧化钠的一种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按上述实验步骤演示,结果学生误认为;氢氧化钠能使水变为红色。在另一堂课上我将酚酞改为在氢氧化钠生成后再滴入,结果学生没有上述误解。因此,我认为在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后滴入酚酞好。  相似文献   

19.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中有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及有毒性这两个性质,没有完整的实验来验证,且难溶于水这一性质也仅限于文字叙述。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设计了一套能同时验证一氧化碳这两个性质,并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实验,效果显著,如图1。1 实验步骤及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56页“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中采用了浓氨水和无色酚酞试液2种试剂。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1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图1),观察现象。浓氨水具有强烈的氨臭味,实验中虽然使用到的浓氨水不多,但往往还是弄得教室里臭味四溢,且该实验基本上只能作为演示实验,很难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