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 ,高考命题越来越突出对能力的考查 ,尤其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查 .但都以基础知识作为考查创新能力的载体 .象近年高考实验压轴题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或常见题型创新而来 .例 :MCE’98— 2 7题 ,是由高一教材 (1 0 0页 )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创新而来 ;教材中铝箔包钠试管集气 ,MCE’98—2 7题中铜网包合金量筒集气 ,知识的迁移和创新可谓独具匠心 .再如MCE’99— 2 7题则是对常用装置洗气瓶的创新应用 ,呼气时Ⅰ瓶中长管进气 ,短管出气 ,是洗气装置 ,Ⅱ瓶中短管进气 ,长管排液 ,同测气体体积装置 ;吸气时…  相似文献   

2.
从历届高考化学试题中也可以看出来 ,每年高考试题中实验考查题都约占 1 0 %~2 0 %分值 ,1 997年 1 4分 ,1 998年 1 7分、1 999年 1 8分 ,2 0 0 0年 2 4分 ,分值逐年在提高。如何完整、正确地解答实验题 ,对于整套试题的完成情况起着重要作用。图 1  首先 ,要重视实验课的开设 ,加大投入 ,创造条件把实验开足 ,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 ,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 ,规范操作 ,例MCE99,2 6题 (1 )见图 1中Ⅰ表示 1 0ml,如果刻度A为 4,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 (   )ml。(2 )见图 1中Ⅱ表示 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 ,如果液面处的…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没有特殊明显现象发生 ,我在课堂上曾设计过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方案一 :   1 材料分液漏斗 ,锥形瓶 ,气球 ,直玻璃管 ,双孔橡皮塞等。2 装置见图 1。图 1   3 操作过程与现象在锥形瓶内收集满CO2 气体 ,塞上如图 1所示的双孔橡皮塞 ,此时气球变瘪。然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向内滴入少量的NaOH溶液 ,可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方案二 :   1 材料两只气球 ,镊子 ,细线 ,CO2 气体 ,氢氧化钠固体等。2 操作步骤与现象用镊子夹取氢氧化钠固体于一只气球内 ,另一只不放氢氧化钠…  相似文献   

4.
1 实验一设计一个实验 ,能通过观察到的明显现象 ,说明CO2 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用品 ]:集气瓶、烧瓶、分液漏斗、长颈漏斗、导管、橡皮管、弹簧夹、烧杯、量筒、水、CO2 气体、NaOH溶液以及你认为所能用到的仪器和药品。 [要求 ]:(1)选用上述实验用品 ,画出设计装置图。 (2 )简述操作并说明能明显观察到的现象 ,证明CO2 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这道题本身比较简单 ,但它的设计结果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同学设计了如图 1的装置 ,并说明 :当将分液漏斗中的NaOH溶液滴入烧瓶时如果看到水槽中水被吸入到烧瓶则…  相似文献   

5.
文 [1 ]指出了我国 2 0 0 0年高中数学联赛一道几何题与IMO -1 8的几何题的联系 ,并给出其三角证法。很显然 ,前者是后者的引申。反过来 ,在解题的思路上 ,前者就可以化归为后者 ,并从中得到解题的启示。先来看这两个题目 :命题 1 ( 2 0 0 0年联赛题 ) 如图 1 ,在锐角三角形图 1ABC的BC边上有E、F两点 ,使∠BAE =∠CAF ,作FM⊥AB ,FN⊥AC(垂足为M、N) ,延长AE交△ABC外接圆于D ,证明 :四边形AMDN与△ABC的面积相等。题中当角α =∠A/2时 ,就变成了下题 :命题 2 (IMO -2 8) 在锐角三角形ABC…  相似文献   

6.
氯气与氢气混合见光爆炸的实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气与氢气混合见光爆炸的实验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成功率很低、危险性很大 ,而且耗时 ,许多教师都不做该实验。为了简化实验过程 ,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现改进如下。一、实验装置如附图所示 (铁架台等仪器省略 )。附图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二、实验步骤   1 .从漏斗处向试管注入饱和NaCl溶液和稀盐酸混合溶液至试管口 ,并用带塞干燥管塞好。2 接通直流电源 ( 1 0V~ 1 2V)进行电解。3 当观察到干燥管上端出现黄绿色的气体后 ,立即在干燥管口套上小气球。4 当电解生成的气体达到试管体积的一半时 ,停止电解。调节漏斗的…  相似文献   

7.
1 实验原理  氨通过三氧化二铬催化剂被氧气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生成硝酸。有关反应方程式为 :4NH3 5O2Cr2 O36H2 O 4NO2NO O2  2NO23NO2 H2 O   2HNO3 NO2 仪器和药品  仪器 :锥形瓶 ,圆底烧瓶 ,烧杯 ,硬质双通管 ,鼓气球 ,双孔塞 ,单孔塞 ,玻璃管 ,胶管 ,石棉绒 ,酒精灯等。药品 :氨水 ,重铬酸铵或 (三氧化铬 )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蒸馏水等。3 实验装置图A 鼓气球 B Cr2 O3 C 石棉绒D 氨水 (5∶1) E 蒸馏水 F NaOH溶液图 …  相似文献   

8.
CO的还原实验因气体产生及还原 ,贮存装置较复杂 ,又因CO有毒 ,初中化学教学实验中 ,多数老师对CO的化学性质实验只讲不做 ,这种现象对学生学习CO知识不利。本人结合教学实际 ,将CO的性质实验作如下改进 ,较为方便易行 ,可供参考。1 装置连接  按装置图顺序连接 ,烧瓶用 2 5 0ml的 ,加入约 5 0ml98%的浓H2 SO4,分液漏斗中盛甲酸约 1 0ml。如用草酸代替甲酸 ,因生成的CO中混有CO2 ,故前面的澄清石灰水装置要换用浓氢氧化钠溶液以洗去CO2 。装置图2 实验步骤2 1 检验气密性 :将末端导气管伸入水槽中 ,给浓H2 …  相似文献   

9.
○首先请在试卷上正确填写姓名和考试座号。 ○按照《考生守则》要求在答案纸上把考试座号以及试题答案标识出来。 ○各小题的分值有所不同,请参考各小题的后面标出的分值。1分和2分的题目已在题后标出,没有标出的分值一律为1.5分。 从第1题开始到第17题,听录音答题。要仔细听录音再答题。录音内容只播放一遍。  相似文献   

10.
为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拓展化学第二课堂空间 ,特设计下列简易检测实验 ,以便组织学生定期监测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1 原理KMnO4 为氧化剂 ,每升溶液中只要有 10 - 5molKMnO4 即可显示出紫红色 ,与甲醛气体反应则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2MnO4 -+5HCHO +6H+ → 2Mn2 + +8H2 O +5CO22 测定装置 (见图 )    3 实验方法(1)KMnO4 标准液配制准确称取 1.5 80 0 g高锰酸钾 ,用少量水溶解 ,转入 10 0 0mL容量瓶中 ,定容 10 0 0mL ,取此溶液1mL ,稀释 10 0倍 ,即得到 1× 10 - 4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 ,保…  相似文献   

11.
在化学实验试题中 ,经常涉及装置的气密性检查问题 ,实际上检查气密性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本实验 ,只要是气体发生装置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如在成套装置组装完毕后 ,装入反应物之前 ,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气密性检查总的原则是先让装置和附加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 ,设法 (一般为微热 )改变体系内气体压强 ,观察产生的气泡、水柱、液面升降等现象 ,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但是在具体解题时 ,应根据装置特点不同 ,检验方法也有所不同 只有一个排气管的装置例 1  2 0 0 1年全国高考卷第 2 0题中有一套利用氯酸钾分…  相似文献   

12.
1 化学反应与空气浮力的融合这类试题主要依据物质间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产生了气体物质 ,造成整个装置的体积增大 ,从而导致其在空气中所受浮力的增大 ,整个装置的质量就会减小来讨论问题 .图 1例 1 .(2 0 0 3年黑龙江省 )如图 1所示 ,反应前天平平衡 ,取下此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 )将其倾斜 ,使稀盐酸与大理石接触 ,待充分反应后 ,气球膨胀 ,再将装置放回天平左盘 ,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 .这一现象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 :稀盐酸与大理石接触 ,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产生了CO2 气体 (CaCO3 2HCl =CaCl2 H2 O CO2↑ ) ,生成CO2 气体使气球内气压增大 ,气球膨胀 ,气体所受向上的浮力增大 ,对天平左盘的压力减少 ,所以天平指针偏右 .这一现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 化学反应与液体浮力的融合这类试题主要依据溶液中因加入其它物质而发生置换反应 ,使溶质 (或溶质的量 )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溶液密度的变化 (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最终引起浮力的变化来讨论问题 .图 2例 2 .(2 0 0 3年哈尔滨市 )如图 2所示 ,将...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如果按照通常的制取方法及性质实验时 ,二氧化硫容易外逸 ,污染室内空气 ,影响师生健康。为此我们设计了全封闭二氧化硫制取与性质实验演示装置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实验用品广口瓶(1 0 0 0mL) 1只 ;分液漏斗 (5 0mL) 1个 ;具支试管 2 0× 2 0 0mm、2 0× 1 5 0mm各 1只 ;气球 1只 ;直角玻璃管 2根 ;胶塞 3个 (2个 3号 ,1个 6号 ) ;硬质胶管 2节 ;酒精灯 1盏 ;细线 40cm ;火柴 1盒。亚硫酸钠晶体 ;浓硫酸 ;品红试液 ;氢氧化钠溶液2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浓硫酸 ;B .亚硫酸钠晶体…  相似文献   

14.
中学化学常用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 :MnO2 +4HCl(浓 )△ MnCl2 +2H2 O +Cl2对于这个实验 ,教材对各反应物用量没有说明 ,也很少有人从定量的角度加以探讨。从标准电极电势E0MnO2 /Mn2 +=1 .2 3伏、E0Cl2 /Cl-=1 .3 6伏 ,标准电动势ε=E0( + ) -E0( -) =1 .2 3 -1 .3 6=-0 .1 3 <0来分析 ,反应似乎不能进行 ,为了使反应能够进行 ,需要增大盐酸的浓度。关于该盐酸的最小浓度 ,众说纷纭 ,本文就MnO2 与盐酸反应所需盐酸的最小浓度进行了实验。同时用正交试验法对实验制备氯气的最佳条件进行了探讨。1 M…  相似文献   

15.
赵惠民先生著 ,海洋出版社 1980年出版的《平面几何解题思路》一书第 3 6页例 8是这样一道题 :如图 ,已知 :△ABC中 ,AD平分∠BAC ,CF ⊥AD于F ,BE⊥AD的延长线于E ,M是BC的中点 .求证 :ME =MF .分析 :延长BE、AC相交于Q ,得△ABE≌△AQE ,从而BE =EQ ,ME成为△BQC的中位线 ,ME 12 CQ .同理 ,延长CF ,交AB于P ,得到CF =FP ,证出MF=12 BP .再用等量公理 ,推出PB =CQ ,则本题得证 .许多资料都引用了这道题 ,且思路相同 ,例如 ,袁银宗先生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2 0 0 1年 1…  相似文献   

16.
一、量体裁衣法。即看赋分,配答案。解答主观性阅读题时,先要看看题干分值,因为题干分值往往暗示着答案要点的个数,暗示着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一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要点往往不止一个,多数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一般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6分的题,往往有三个要点。如2000年第21题的第二问“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其分值4分,给分点是两个词:“①开放②自信”。  相似文献   

17.
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并且可以与NH3反应产生白烟.通常情况下,证明气体极易溶于水,常用的做法是喷泉实验.本实验利用五颜六色气球的"自吹自擂"("自吹自擂"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它是利用气球密封及倒吸,验图1证气体性质的实验,非常有趣)来证明HCl极易溶于水,操作简单,大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的做法是:把浓盐酸、浓硫酸混合加入锥形瓶中,待气体集满,迅速把盛水的气球套在锥形瓶上,然后把气球中的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相似文献   

18.
1 实验改进目的形象地说明Cu2 和C1-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作定向移动。C1-向阳极移动 ,在阳极上失去电子 ,生成氯气 ,Cu2 向阴极移动 ,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而析出铜。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 电解氯化铜实验1,2 阴阳极碳棒 3 12 5mL烧杯 4 10 %CuSO4 溶液 5 2 0 %NaCl溶液 6 带孔的固定隔板 7 浸透琼脂的滤纸8 带孔的活动隔板 9 阳极室带孔的塑料盖板3 实验过程a .琼脂隔墙的制作①制琼脂 :0 .5g琼脂用 15mL水泡胀后 ,加热制成溶液 ,再加入 0 .5gKNO3 溶解 ,以增强导电性 ,冷却到粘绸状。②将滤纸…  相似文献   

19.
纵观 2 0 0 2年全国理科试题 ,发现第 1 2、1 6、2 0、2 2题都涉及了数列 ,分值达到 35分 ,可以说是大面积的“块状经济” ,值得探讨。下面谈谈它们的考查方向 .1 第 1 2题 :考查近似估算记 2 0 0 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a1 ,2 0 0 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a5,则有 :a5=a1 (1 7.3%) 4 ,由二项式定理得 ,a5=a1 (1 C14·0 .0 73 C24·0 .0 732 C34·0 .0 733 C44 ·0 .0 734) ,近似估算可得 ,a5≈ 1 2 70 0亿元 ,选择 (C) .注 :审题要仔细 .题中讨论的是数列 {an}的通项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前n项和Sn,尽管有一个“总”字 .2 第 1 6…  相似文献   

20.
1 实验装置图如下 :A 针头及输液管 B 软木塞 (下端带湿的红色布条 )C 特制烧瓶 D 分液漏斗 E、F 15 0ml广口瓶G 浓NaOH溶液 H 烧杯 L 安培瓶胶塞2 实验步骤2 1 课前准备2 1 1 向特制烧瓶中加入KClO3 一满药匙 ;2 1 2 向分液漏斗中注入浓盐酸 ;2 1 3 向F、H中注入浓NaOH溶液 ;2 1 4 按图示连接仪器。2 2 课堂演示2 2 1 取一块红湿纱布 ,用在大头钉固定在软木塞B的下端 ,并塞好塞子 ;2 2 2 开启K1,开启K2 ,使HCl与KClO3 混和。再关闭K1、K2 ;2 2 3 当Cl2 充满特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