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九七五年第一期《天津师院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运用典型化原则,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黑文。黑文作者署名张焕。张焕是谁?他就是叛徒江青和她在天津的那个死党的得力干将、自称为“天津王洪文”的市文教组前主要负责人。他的这篇黑文,在“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的破旗下,在“反真人真事”的鼓噪中,以谈“典型”为幌子,为叛徒江青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反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无产阶级发动进攻,替“四人帮”在四届人大期间的组阁夺权阴谋卖力效劳。这篇黑文必须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2.
对贾平凹《高老庄》中的“商州·西安”、“男矮子.女高个”两个意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典型化原则,对现实存在做了升华,表现了对生活的批判和向往。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高尔基的“典型化”理论的“类型化”实质,指出它是典型理论发展中的倒退。文章认为,典型理论由强调普遍性的“类型论”向强调个性化的“典型论”的演变、发展。是与人类对身身认识的深化、发展同步的,因而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文章分析强调了个性刻划在典型创造中的特殊意义,认为,典型化必须包括鲜明特出的个性化和个性所体现出的本质深刻化,二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汉语“吃喝”语义场从古至今经历了不断地演变,其演变动因是语义负担制约原则、类化原则、典型化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个原则也应该是汉语词汇同义聚合演变中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5.
<正> 自别林斯基以来,“典型化”的概念被阐释为文艺创作的普通规律,俨然已是不庸置疑的真理。但我们发现这个命题,不仅适应的范围没有普遍性,而且理论的内容也经不起艺术实践的检验,纯然是一个主观臆造的概念。这里提出几点质疑,以引起理论界讨论和争鸣。一、“典型化”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吗? 在西方近代美学中,别林斯基是“第一个把典型化提到艺术创作中的首要地位”的人(朱光潜语)。别林斯基说:“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没有典型化,就没有创作”。又说:“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这种简单化的逻辑,这种绝对化的思想,长期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一直深信不疑,至今没有改观。所以,建国以来的文艺学教材,基本上  相似文献   

6.
改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升教学效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要坚持能力素质教育与科学方法论教育的有机统一;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批判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讲授与对话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篇决如何“定调”的问题,要定好社会发展主流的“调”、篇决社会问题方法的“调”、社会批判目的的“调”。  相似文献   

7.
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人们必须提高思维效应,才能适应时代的节奏。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时代感,想就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一提到“思维经济原则”,就不可避免地要说明:列宁是在什么背景下批判这一原则的,主要批判这一原则什么问题?其是否还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8.
黄彬  王永 《四川教育》2010,(7):65-65
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中,出现了一些“伪批判”“无关批判”“自我炫耀式批判”等低效批判问题,还有,培养批判意识,怎样切入?从哪里切入?这些问题往往被老师所忽略。要进行深思熟虑、理性地批判,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问题,而且要在面对和解决中规避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读周恩来总理在一九六一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要求文艺创作要“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这段精辟的讲话,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寓教于乐”。“寓教于乐”好,这对教学工作来说,也是很有启示的。当然,教学与文艺创作并不是一码事,上课也不等于演戏,然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却是谁也不会否认的。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同志虽颇为赞同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叹服爱因斯坦的名言“热爱是  相似文献   

10.
一辨:与“素质教育”相对的“应试教育”究竟指什么?“应试教育”作为名词一经问世,便注定逃脱不掉被批判的命运。几乎所有的文章在论及当前教育时都要对应试教育开上一枪,它已成为教育批判的一个靶子。问题在于这个靶子是现实存在还是被人为设置的?它是否真应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综观各种文章,对应试教育概念的表述在文字上虽有出入,但不外乎以下几点:以考试为目的,一切围绕考试进行;指向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培养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对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而且正在受到批判。应该说,教育领域中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这个学期,我校为了引导低年级同学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结合作文教学,指导学生看图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二年级(1)班叶秀娇老师一堂看图批判“克己复礼”的教学纪实介绍如下:上课了,教师走进课室向同学们说:“现在全国蓬蓬勃勃地掀起了一个批林批孔的新高潮,我们公社工人、贫下中农个个起来写批判文章,开批判会,批判林彪和孔老二.我们学校高年级的同学和老师也写了许多批判文章,画了许多漫画向林彪和孔老二猛烈开火.高年级同学能拿起笔来批判林彪和孔老二,我们低年级同学也能拿起笔来批判林彪和孔老二.怎么写?这节课我们就利用  相似文献   

12.
王俊明 《学科教育》2014,(3):112-119
“批判地继承”是新中国处理文化、教育和历史问题的指导原则。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编写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教材设计中的研究者立场、对中国教育的基本评价、研究目的等方面都体现出“批判地继承”的思想困扰,教材文本以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为基本内容,通过“唯物(先进)与唯心(落后)”的阶级分析话语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的叙述模式来具体落实“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对此原则的把握、二元对立的思维、研究者心态等是导致该教材以批判取代继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1963年10月号刊登了许宗实、王泰然、敢峰等同志批判超阶级的教育思想的文章。他们尖锐地揭示出“母爱”、“爱的教育”、“童心”等教育观点的错误性质。接着,《人民教育》12月号发表了两篇与许宗实等同志的批判意见相反的文章。可见,维护“母  相似文献   

14.
“批判一个东西,并不是瞧不起这个东西,而是重视这个东西。”这是周彬在和教师们讨论时说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思想史进入了批判和解构的时代,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波及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在我们国家,总体上教育的批判性是不足的,很多时候还是不恰当的。所以,当我看到周彬的文章,就想起了“火种”这个意象。批判是否一定意味着否定一切、摧毁一切?批判是否注定包含了敌视、鄙视?批判可不可以是分析与选择?周彬的系列文章就是一种回答。希望这些火种不只燃起对教学日常生活的思考、对教师幸福感的关注,也能更新我们对教育批判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四人帮”竭力鼓吹“主题先行”,“从路线出发”,拼凑什么“三突出”“三陪衬”等创作模式,反对作家深入生活、从丰富多采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文艺的典型化,否认与抹煞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妄图驱使文艺工作者为“写与走资派斗争”的阴谋文艺效力。为了在文艺领域澄清思想理论是非,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有必要重新学习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关于典型化问题的重要论述及其光辉实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资本“抽象共同体”从其本意上蕴含着对现代性批判的基因,同时也通过对资本彳丁原则高度的批判和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有机统一而成为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两大基本原则,从而界划了形形色色的各色非批判的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社会再临深刻变革,一轮“新”的“国民性”批判似乎正在暗波涌动。然而,由于这些批判直接秉承了先前“国民性”批判的老套,因而它仍然无关乎当前中国意识问题的本质把握,更无法准确判断和揭示整个文化价值领域良性发展的前进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终使烟雾缭绕了百余年的“国民性”批判得以拨云见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理论论断及其实践逻辑以一种新的时空开放性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从根本上克服了“国民性”批判中的“劣根”固有性理论预设,从而科学开辟出了一条造就既具有深厚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底蕴又极富改革创新精神之中国新“国民”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语)细节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典型的情节,它往往是人物思想、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更能表达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同志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文章,其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滥用“批判”。我始终认为,即便中学语文真的是“无效教学”,也没必要进行批判,提出批评就可以了。因为不管怎么说,“无效教学”总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属于敌我矛盾;充其量只是效果不佳,效益不高,不是反动做法,不属反动行为,实在没必要像“文革”时期那样,动不动就加以“批判”。也许有人马上要说,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也用“批判”呢?我本不想用“批判”,只是因为徐江同志已用“批判”,如果…  相似文献   

20.
胡绳晚年,以民粹主义问题为切入点,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作的再评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在批判民粹主义问题上,陈独秀与毛泽东可说是殊途同归。陈独秀运用“二次革命”论批判民粹主义,而毛泽东所凭借的则是新民主主义论。这两个理论虽有原则区别,但在与民粹主义划清界限的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二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主张有间断的革命和最终的革命目标等方面,见解相似,结论相近。我们应从这一角度对陈之“二次革命”论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