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创作中的空间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空间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坚实大地。在传统小说中,小说空间显现为场景和环境,作家在运用小说空间时多表现为对环境的选择和对场景的集中;在现代小说中,小说空间显现为心理的重叠和对场景环境的超级想象,作家在运用小说空间时多表现为对历史空间、眼前空间、未来空间的重叠并与人物心理情绪相融合。传统小说空间是人物生存的重要依据,现代小说空间则是人物心理和想象生成、生存、发展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2.
张洁的小说,受其个性和气韵的驱使,在其诸多作品之间有一种心灵的、情调的相通意蕴。从早期小说着力于内在精神的碰撞,到注重与现实环境中庸俗风气的抗争,随着艺术探讨的深化,其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外部力量对人物内在心理平衡的破坏,这是张洁小说作品美学思想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3.
当代小说走出了三要素的樊笼,对传统故事化小说三要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构。当代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表现作家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和自我人格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当代小说对传统小说三要素的解构,一方面降低了对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扩大了对人物、情节、环境以外的其他要素的吸收和包容。  相似文献   

4.
<正>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学习鉴赏小说就要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的活动背景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小说的环境还包括与人物及其行动有关的特定的环境氛围。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用的是反衬。色调是低沉与凄凉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小说,历来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人物如果离开了小说中非常独到和精妙的典型环境,则无疑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可见,读鲁迅的小说,不可遗忘的是他的典型环境的开拓。下面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鲁迅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  相似文献   

6.
哈代小说的悲剧式主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深刻地体现着古希腊悲剧精神,小说中的主人公与古希腊悲剧英雄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本文着重从人物的贵族气质、爱情处境和悲剧人物的“过失”等方面探讨这种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现代人类生存处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爱情始终是小说《江山》不可或缺的叙述内容,她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伴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成为人物矛盾冲突的生命力与价值意义所在,为小说的革命叙事服务。小说从头至终结,爱情蕴育了文本强大的生命精神和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8.
张光裕 《快乐阅读》2011,(25):133-134
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小说来源于生活,而它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概括。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占了很大比例。要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的社会人生图景;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等。是初中小说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小说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佩甫的最新小说《生命册》以走出无梁村的"我"为线索人物,描摹了中原乡村半个世纪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和各色人物。本文从小说的人物命运和生活状态入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小说中各色人物进行评论,揭示了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的道理,构建了中原乡民独特的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10.
小说环境论     
小说环境论魏饴小说既然以写人为中心,就没有理由离开人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作孤立的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就是人。因此,杰出的小说作品都重视给我们描绘出新鲜而真切的环境,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有了性格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的生活氛围,由是环境...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的批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理论的研究也是层推不穷,本从艺术本质和个性特质出发,研究其小说与戏曲人物理论,阐述人物构成的高度集中是小说与戏曲人物塑造的共同手段,人物的类型化与个性化倾向是戏曲与小说人物理论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与探讨”的目标,指出要理清人物关系,探究文本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从小说的主旨中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由此可知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艺术形象,以此深入领悟人物的精神内涵,增强对小说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笔者就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人物形象,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开展人物形象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统编语文教材选编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对人物形象特点、情节起伏设计、环境描写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让学生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展开对小说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环节,与小说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说发展源流界限模糊,本通过对庄子散的评析,从小说独特的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讨论庄子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墙上的斑点》是英旧现代名女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大的一篇意识流小说,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没有结局,作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它以纯正的意汉流风格享誉世界坛,征服了读,征服了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小说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解和评价,阅读小说必须把握形象与意向:在摹状想象中感受人物的特点;在细节比照中体味人物的情感;在多方联想中感悟人物的处境;仔细领会作品的人文意味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个成功的人物是一篇小说成功的基石,一个成功人物的言行刻画往往是解码这个人物的关键.本文尝试从小说人物言行中较常见的“人称”入手,通过“还原法”与“比较法”,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称使用进行分析,引领学生走进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寻找到一条师生都较为容易掌握的常态化的“小说人物阅读”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 当代人心理容量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作家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艺术把握方式和表现方式,以求从历史和人生的纵深处揭示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性内容。这种变化体现在小说创作上,就是对传统的故事型小说的更新,使小说主要朝着心理小说和“电影”小说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心理小说侧重于描写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态,以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为主要艺术目标;“电影”小说以容纳社会生活纷纭万状的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作从《台北人》起,其小说创作可谓已步入成熟阶段。从《台北人》和《孽子》中小说人物的构建可见,对人物的把握上,白先勇摆脱了意识形态偏见,以更为客观的立场,在时间化和人本化的人物构建模式中,赋予人物历史深度和精神深度,构筑起两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体系。这为中国作家如何继承本土经验,又能化用西方现代文学精神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个重要的精神特征就是精神的漂泊,人物的这种漂泊源于家园感的丧失。从他的前期小说到后期的《纽约客》、《台北人》和长篇小说《孽子》来看,精神漂泊者成为其小说中连绵不绝的形象系列,他们对安放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的痴情追寻终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