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状元之路     
中国历来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训。而古人所谓的三百六十行,是当然没有自学考试的。然而,就是这不在“行”的自学考试,在廊坊市也出了响当当的状元———赵宝山。状元是什么?状元就是第一;第一就是状元。赵宝山正是凭着手中握有的一个又一个“第一”成为廊坊市前前后后六万多名自学考生中名副其实的头名状元:一人独得四十二门课程的单科合格证,全市第一;一人独得两个专科、两个本科共四个专业的毕业证,更是全市第一;一人独得工学和经济学两个学士学位,还是全市第一!状元是荣耀的,因为它代表着才智;状元是残酷的,因为它以付出艰…  相似文献   

2.
子宜 《内蒙古教育》2005,(12):44-44
据报载,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时,17个省市共提交4848份申请书,半数以上申请者为2005年高考成绩出众者,但该校最后录取了250人,11名省市的高考“状元”被以“成绩不理想”而淘汰。这无疑给那些热衷于打造状元、吹捧状元的、以当地有无状元为评价水准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相似文献   

3.
这张照片是在我五岁生日那天照的。那天一大早,大姨就带我和姐姐来到武威文庙,那里有座状元桥。传说:凡是走过状元桥的人,长大都会成为状元。我和姐姐连忙走了三遍状元桥,希望长大能当高考状元。但是我也知道,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成为状元,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成为真正的“状元”。我走了状元桥$甘肃兰州市铁一小二(3)班@范一鸣  相似文献   

4.
有趣的状元     
三最状元宋朝山东须城人梁颢,字太素,少年时就有宏大志愿,并立下誓言:不考中状元誓不为人。但其时运不济,屡试不中,饱受世人的冷嘲热讽。然而,他并不冷眼官场,灰心仕途,仍不改初衷,刻苦学习,还自我解嘲说:“考一次就离状元近了一步。”他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开始应试,历经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才考中状元,前后共47年。他在宋真宗时先做翰林学士,后又“权知开封”,因暴病突发而仙逝,享年92岁。这样,梁颢不仅成为我国历史上参加科举考试历经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状元,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状元,号称“三最状元”。他…  相似文献   

5.
小议状元     
“状元”作为科举制度的专有名词始于隋朝,隋炀帝召试天下土子,朝廷设置进士科,其榜首者,谓之“状元”。唐代第一名进士称之为“状头”;宋时曾将进士第一冠以“榜首”,至开宝年间,定殿试贡士之制,才改称“状元”;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分三甲取士,真宗时又分三甲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北宋时一甲三名均可称“状元”;元代一甲亦限三人,然第一名者乃称“状元”,明代洪武年间一甲第一人可  相似文献   

6.
时下,关于我国历代科举及其所产生的状元的研究著作多了起来。这说明有较多的人在探讨我国独有、影响深远的科举文化,从一个侧面显现了新时期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其中也夹杂了一些不够严肃的作品,值得我们注意。不说别的,就是“状元”、“殿试”、“殿试卷”这几个科举名词就被一些人用得很滥。 “状元”,简单地说,应该是国家级进士考试第一名的特称,而不是各种名目的科举考试第一名共同称呼。有的人混淆了这个界限,将“博学鸿词”、“贤良方正”等制科的第一名也当作状元进行研究,是不妥的。严格说起来,状元应是:由皇…  相似文献   

7.
读志小议     
关于绵州状元于环 《直隶绵州志》谓绵州曾有三位状元。除史料较详的宋代苏易简,还有唐代的刘暌和于环。而刘睽虽在名录中列为“会昌(唐武宗年号)状元”,但同时又有“《省志》作会昌进士”的注,未予肯定。加上别无片言只语,故实难接受其《选举考》“吾绵刘暌首登会昌状元,为唐代破天荒”的论断。至谓唐宣宗(李忱)大中七年《公元853)中状元的于环,在明代杨慎《升庵集》卷四十八,列入《蜀士在唐居首选者》八人之一。这大约就是州、县志以于环为状元的依据。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为绵州历史增辉的人物,竟也未纪录下他的任何事迹  相似文献   

8.
每年高考之后,年度“状元”便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人。过去,对“状元”总有多少仰望,总有不少神化的地方,媒体也把“状元”放大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除了会读书还是多读书,除了勤奋就是发奋,单一化脸谱化,让人难以亲近,难以仿效。在素质教育不谈“状元”的言语下,对“状元”的期待及渲染仍愈演愈烈,几乎是街知巷闻,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9.
滴水润苗     
中国有句俗话:“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说的是这样的道理——先生一辈子没成为状元,他(她)的学生却有可能成为状元。状元学生毕竟是先生教出来的,就好比滴水润苗,小树苗在滴水的滋润下也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0.
陆潞 《老年教育》2009,(3):43-43
“开后门”,意为在政策之外给予特殊优待。而苏州市老年大学就为我和老伴开了“后门”。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状元”桂冠来得太容易;夺魁之后并无特别的待遇:不立即授职,到授职时起点官阶很低,入仕之后也不因是状元而被另眼看待;唐人文集中不注意及第名次,也基本不用“状元”一词。总之,同是状元,在唐代远不如宋代中期以后的地位高。  相似文献   

12.
若说状元驸马 ,得先从状元谈起。何谓状元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 ,起于唐代。科举制度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 (省级的考试 ,考中者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礼部主持的三年一次的由乡试考中的举人在京城参加的考试 ,考中者为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问的考试 ,考中者为进士 )第一名称“状元”。何谓“驸马” ?相传 ,秦始皇经常出巡 ,每次都要大显军威 ,组织一支庞大的陪巡队伍 ,为防不测 ,秦始皇就在队伍中安排了许多“副车”。每辆“副车”内都坐着一个同秦始皇服饰一样的“替…  相似文献   

13.
“状元”情结在中国由来已久,每年随着高考分数线的划定,各地的“高考状元”也随之新鲜出炉,毫无疑问,这些状元都是媒体和高校的宠儿。那么,这些状元的能力到底如何?在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后他们是否一直都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高考状元的智商无疑是最高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被称为“中国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的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4.
康学伟等《中国历代状元录》、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的五代状元名单中都列有丘旭和乐史。其实他们是同榜的南唐进士,一榜出现两个状元殊属失考。 宋·马令《南唐书·丘旭传》云:“丘旭,字孟阳,宣城农家子也……凡九举而曳白者六七,然自励弥笃,不以为耻……再就乡举,明年春试《厚德载物赋》,旭为第一。”有人据此以丘旭该科状元。其实,这是个误会,考赋得了第一,并非就是进士第一,因为不光只考一场赋。又,《十国春秋》卷一一六载:“南唐给事中乔匡舜知举,进士及第者五人,即丘旭、乐史、王则、程渥、陈皋也。该举数升降,…  相似文献   

15.
由南唐入宋的安徽人舒雅颇有文才,古今不少人都以此误认为他是状元。见诸记载的,如《重修安徽通志》(清·沈葆桢、吴坤修修,清·何绍基、杨沂孙纂,光绪四年刻本)卷四五,说舒雅为南唐状元;《马氏南唐书》卷二二《舒雅传》亦云:“会熙载知举,以雅为第一,朝野无间者,以雅之才为当也。” 《中国黄山网·自然与文化·学术教育·教 育·一镇四状元》载:“徽州儒生科举考试,屡占榜首。‘一镇四状元’的佳话至今流传。北宋宝元状元吕溱,字叔济,岩镇人;南唐状元舒雅,字子正,岩镇人;明代正德状元唐皋,字守之,岩镇人;清人乾隆状…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不少报章均把高考中考分名列某省第一者称为“状元”,其实此状元不是彼状元。  相似文献   

17.
五代时期产生的状元大多湮没无闻,有幸未湮没者又多半久沉下僚,其状元桂冠并无相应的实惠,而且“状元”这一称谓叫得并不响。由此看来,五代时期状元是很不被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小方 《家教指南》2004,(3):38-39
状元都说自己贪玩《生活时报》报道,每年高考放榜之际,都会有一群“状元”涌现在各大报刊上,畅谈心得体会、兴趣爱好、希望和理想。令笔者奇怪的是,几乎每个状元谈经验时,都少不了“其实我也很贪玩”这么一句话,对于自己如何勤奋学习则只字不提。给人的感觉是,状元靠的仅仅是天资而不是汗水,聪明人贪玩也能取得好成绩。点评:前一段时间某位家长的三位千金都获得博士学位,在给别人介绍家教经验时说,他的经验就一个字:玩。这样的经验是万万学不得的。他与这些状元们都隐藏了自己含辛茹苦的一面,以此抬高身价、故意卖乖,潜台词无疑是向别人宣布…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人对香港高校的认知,似乎更多来源于近年频繁见诸报端的与内地高校“争夺状元”捷报:“录取线超清华北大”、“状元花落港校”,当然偶尔也会有“港大状元退学”等消息穿插其中。仅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两所高校去年便录取了35名内地各省市高考状元,让清华北大不得不惊呼“狼来了”。  相似文献   

20.
有高考排名就是状元,有状元就有无数的拥趸者。尽管高考之前一些新闻媒体和教育行政部门就曾信誓旦旦,强调今年不再热炒高考状元,可到了亮分之时,各种“状元新闻”还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本人虽说无追捧名流之雅好,但由于工作关系,对这些考场上的得意者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还是不能不多上一分关注。因为这或许会成为我日后为弟子们指点迷津点石成金的锦囊妙计和绝佳法宝。可这类新闻看得多了,却并未使我生出一丝“淘尽黄沙始得金”的欣悦,反倒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失落。原先在我心目中还算高大的状元们的身影也在一篇篇“状元新闻”的解读中渐渐变得矮小和模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