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做实验时,发现了能抑制葡萄球菌的霉菌,15年后,英国病理学家弗罗里和德国化学家钱恩根椐弗莱明的发现研制成了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化学制剂,即盘尼西林(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使得人们能治疗在当时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如脑膜炎、肺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感染、手术和外伤后的感染等。千百万人的生命因此而得到挽救而且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增加了十岁。弗莱明、弗罗里和钱恩共同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滥用抗生素:从人到动物抗生素的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保护功不可没,但滥用抗生素又成为今天威胁人…  相似文献   

2.
认识弗莱明     
青霉素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广谱抗生素,没有人会愚蠢到去否定它对人类的卓越贡献。然而在如何评价其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功绩时,却争议不断。从其生前被捧成天才到死后如自由落体般直线跌落到"彩票中奖者"、"暴得大名者"、"医学史上最幸运的研究者"等等,说法不一而足。争议主要源自1984年Macfarlane所著的《弗莱明传》。这本传记要按我国的流行说法,大概可名为"走下神坛的弗莱明"一类。1987年,更有人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称,弗莱明能发现青霉素,是因为他个性懒散不讲究整洁。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3.
正青霉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青霉素的发现是极其偶然的,但是这次发现足以名垂青史、载入史册。一个偶然的发现1928年夏,英伦三岛的天气特别闷热—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赖特研究中心也破例放了暑假。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连实验台上杂乱无章的器皿都没有收拾好,就准备到海滨去  相似文献   

4.
李浅予 《知识窗》2008,(10):29-29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常谈到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外发现,例如琴纳对牛痘的发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巴斯德对细菌的发现……但是人们大概不太知道鸟类学的历史上,也有一些出人意外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科学中的发现和发明也是如此,很多发现和发明都是偶得。当然,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抓住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机会。东方不亮西方亮——青霉素的发现弗莱明,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一直以来就想制服像链球菌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真谛     
崔鹤同 《知识窗》2007,(2):53-53
1928年,弗莱明正在从事杀灭细菌的研究工作。 他研究的对象是葡萄球菌。这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的细菌,它可以使人的伤口化脓腐烂,最后导致病人死亡。弗莱明在十几个培养皿里种上葡萄球菌,并把实验室的温度控制在30℃左右。那些密密麻麻的葡萄球菌出现在果子冻上,一片金黄,弗莱明称之为“金妖精”。弗莱明培养它就是为了找出征服它的方法。但是,他试验了无数种药剂之后,都没有找到一种可以消灭此菌的药剂。  相似文献   

8.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非结构化经验分析:来自中国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强  王雪标  王振山 《预测》2004,23(5):23-26,6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其结论已逐渐成为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基础。然而,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实际情况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基本假设不完全相符,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理论结论作为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决策依据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本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通过检验经济系统对各种结构冲击的响应,来评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预测能力,进而判断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的经验分析结果显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中国是基本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1879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成功地制取第一盏碳丝白炽灯的时候,发现了神奇的"爱迪生效应",并为此申请了专利。1904年,利用"爱迪生效应",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手下诞生了。弗莱明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人类第一支电子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话说青霉素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担任细菌学讲师的弗莱明(A.F1eming)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一排架子上,整齐地排列着很多玻璃培养皿,里面分别培养着各种有毒的细菌。弗莱明正在寻找一种能够制服它们,或把它们变成无毒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葡萄状,存在很广泛,能够使伤口感染化脓的葡萄球菌。弗莱明试验了各种药剂,力图找到一种能杀它的理想药品,但是一直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11.
话说青霉素     
一、被埋没的偶然发现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担任细菌学讲师的弗莱明(A.Fleming)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一排架子上,整齐地排列着很多玻璃培养皿,里面分别培养着各种有毒的细菌。弗莱明正在寻找一种能够制服它们,或把它们变  相似文献   

12.
正生物多样性即生命形式的多样性。纵观地球数十亿年生命的演化历程,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时空格局受到了地球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在地球环境的演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福祉,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从青霉菌培养液中发现了青霉素,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我国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从800多种牧草中筛选出抗条锈病的长穗偃麦草,成功实现偃麦草与小麦远缘杂交,培育出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的抗病"小偃"系列品种。  相似文献   

13.
报恩     
他叫弗莱明,是一个贫穷的苏格兰农民。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有一个小伙子陷入了附近的沼泽地里。弗莱明马上赶到那里去救人,那个陷入淤泥里的小伙子惊恐地挣扎和尖叫着,弗莱明费了好大劲把他从沼泽地里救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1 引子在科学的发展史上 ,有几件事人们总是挂在嘴边 ,像英国冶金专家亨利·布里尔发明不锈钢 ,美国的古德意尔发明橡胶的硫化技术 ,英国化学家柏琴发现化学合成染料苯胺紫 ,德国天文学家亨利·施瓦伯发现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 11年 ,伽代尼因研究青蛙的生理结构而发现了电流 ,化学家拉姆塞原想从铀矿中寻找氩 ,却意外地发现了氦 ,伦琴发现了 X射线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等等 ,人们认为这是机遇造成的 ,而且也对有些与之失之交臂者进行分析而将其原因归结为没有抓住机遇。德国科学家克鲁克斯也曾经观察到 X射线 ,美…  相似文献   

15.
《红色的英勇标志》以其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对成为英雄的追求和超越为线索,刻画了一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成长过程。其中弗莱明对英雄主义的态度可分为幻想期、疏离期、行动期(达成期)和超越期四个时期。本文试通过对这四个时期的透视,来观察这个年轻人的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机不可失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对每人来说都有,抓住者就会有发明,有发现,有创造;错过机遇,终身遗憾。抓住机遇,有所发现,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举不胜举。美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里培养细菌,观察到一些细菌菌落不存在了,被周围细菌的分泌物所溶解。弗莱明抓住这个现  相似文献   

17.
<正>西方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智者应视健康为人类最大的福祉"。随着时代的进迁,生存环境的巨变,带来世界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单纯的西药已经不能适应人类防病治病的需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尝试天然药物和天然复合营养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这天然物质就包括真菌。20世纪初,曾获得生理与医学诺贝尔奖的弗莱明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就是来自真菌类青霉菌,后来发现的头孢菌素就是来自真菌类的黄青霉和产黄头孢菌。据统计,目前已发展  相似文献   

18.
《红色的英勇标志》以其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对成为英雄的追求和超越为线索,刻画了一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成长过程.其中弗莱明对英雄主义的态度可分为幻想期、疏离期、行动期(达成期)和超越期四个时期.本文试通过对这四个时期的透视,来观察这个年轻人的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研究领域,人们有时会遇到某种偶然的现象,并由此取得重大突破。如: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忽然发现本来长得很好的葡萄球菌全部消失了,经仔细观察分析,原来是被掉进去的一些青霉菌杀死了,他于是进一步研究,发明了青霉素和其它一系列抗菌素。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低压放电现象时,偶然发现阴极射线放电管附近一包密封的照相底片感光了,他深入探究发现了X射线。瑞士化学家雄班在家里做试验,有一次不小心泼洒了一瓶硫酸与硝酸的混合液,便随手抓起妻子的棉布围裙去揩擦干净,随后把围裙放在炉子上烘烤,只听“…  相似文献   

20.
善于观察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和源泉。历史上有众多的发明创造是从观察引起、触发。例如:约瑟夫·莫尼埃发明钢筋混凝土,是在观察到被打坏的水泥花坛内的土壤由于被交叉成网状的植物根系抱成一团而不易破碎的现象之后;弗莱明发明新药"盘尼西林",是在观察到他培养的葡萄球菌被青霉素杀死的现象而开始的-...·在青少年当中,这种由观察而引起发明创造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年仅10岁的王帆同学观察了绣工不停地翻动手脱的辛苦现象后,一心想改善绣花工人的劳动强度。有次看电视看见了渔民织网的梭子,心里一亮:梭子两头尖、网线穿在梭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