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教师以教“”而对学生育智、培德、启美,可谓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语教师多写“下水作”,完成由“纯读”向“兼职作”的转变,将“教学语”推向“实践语”。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可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叶圣陶语教育论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张开大嘴奔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我出版第一本作《语教学的人思考与实践》,封面上赫然印着:“语教学像个魔方,有无穷变化、无穷组合。几代人曾为之殚精竭虑、为之呕心沥血.更有无数人为之魂系梦绕、为之欢喜为之愁。教坛新秀程红兵苦恼过、激动过,最终却是大胆地将自己的理性思索公之于众——或许它很稚嫩,但谁又敢断言解开魔方的道道不在这里呢……”我当然知道.这是编辑作的广告用语,但当我第一次抚摩新书的时候却为此感动了好半天,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课程标准》关于作教学部分指出:“作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如何从说到写。循序渐进。达到课标的要求呢?我在教学中有如下做法: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之后,引起了语教育工作的广泛关注:拍案而起有之,批判挞伐有之,提出修改意见有之,解释主旨有之,提出质疑有之,表示不解也有之,可谓毁誉参半。于漪老师认为语“新课标”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探讨、筛选、提炼、研制后诞生的,充满了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参  相似文献   

5.
薛海兵 《现代语文》2006,(10):65-66
【背景】 在打破静态课堂营造动态氛围的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鼓噪之下,我们的语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感。在很多语公开课中,几乎每次都能享受到场面热闹的“活动”带来的纷扰与嘈杂。这些以小组讨论、两队辩论、编剧表演、抢答竞赛、模拟采访、成果汇报、游戏娱乐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大多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反复操练。课堂上执行得可谓一丝不苟,师生的表演天赋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这种现象已经跃出公开课之苑囿,大肆蔓延到日常语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以前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为作教学打制各种条条框框,从背诵范到制定“套路”,可谓绞尽脑汁,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即使在考场上得高分的作,大多也是写得四平八稳,没有灵性,没有个性,甚至没有可读性。这是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作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语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乐意写,写生活,多实践,表真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低年级学生在作入门中往往会碰到“不会写”、“没东西可写”这样的拦路虎而产生畏难情绪,为了把低年级的小学生愉快地引入作之门,使他们乐意写,有话可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教师要以大语观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8.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9.
张明 《现代语文》2002,(8):20-21
钱钟认为,人格与格并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观人。他精辟地批量出:“‘心声心画’,本为成事这说,实少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钱先生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如其人中的“”与“人”不应被理解为作品的道德品格和作家的道德人格,而应理解为作品的总体格调和作的创作个性。所渭格调,指的是作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语言结构中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持久审美享受的整体风貌。所谓创作个性、指的是作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等所有精神特点的总和。在钱钟书看来,一个作家写什么(内容)容易作伪,而怎么写(形式)却不易作伪,所以如其人的要旨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如语言的格调、行的笔性等)。放以此来评说作品,当“不据其所言之物,而察其宵之之词气”。此言所论,甚为精当,可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如其人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作教学历来是语教学的“半壁河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教学对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在中学语教学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考察,从而匡正除谬,使我们的作教学走上正轨,并取得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课是语教学的重要载体,阅读是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它们并不等于语教学的全部,针对目前语教学的现状,笔觉得:课外阅读需要重视,课内阅读要有创新,作教学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作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作水平低下,症结何在?专家学和一线的语教师都提出了不少好的见解。笔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对作教学主体的认识不清。因此,作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应该是:解放学生,体现学生在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写章似画龙,揭示题旨如点睛。章的中心,是全篇之要,是作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作时如何点睛?要根据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需要来选择恰当的方法。点睛无定法,点睛必有法。在初中语教材中,常用的点睛方法有八种:  相似文献   

14.
过分囿于对作的表皮认知——作是语学科的事,作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作是着重培养学生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形式,这是由来已久的。随着对《语课程标准》的不断探研、思索、实践,《语课程标准》赋予了作全新的要义和内涵:作教学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应穿透作表层,超越作  相似文献   

15.
(一) 写作,或说作,是我们语教学中学生生厌,教师头痛的一个久攻不克的堡垒。农村普通中学尤其是粤方言区的农村中学,作教学的现状更是不忍入目。打开学生作本,大多数学生的作错别字多,病句多,常用的标点符号错误也多。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语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语教改理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众家崛起,竞相争鸣,颇有一种繁荣昌盛之景象,但并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教学改革成果。根源就在于我们农村中学语教学领域里浮躁之风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6.
[设计说明]许多文章中都有一些“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是文章描写的重点所在,或是有重要(深刻)的含义,或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语汇(可以是为文主旨,也可以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可谓“文眼”式词语),或是文章结构上的锁钥(可谓“线索”).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这些“关键词语”为抓手,预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想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品味、咂摸,去着重理解、准确揣摩、深刻领会,可以起到重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的关键词语,是为教学方法中之“关键词语品读法”.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词语”,这是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引导艺术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7.
《礼记&;#183;乐记》日语:“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若把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借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上来,教学过程的节奏应是指教学过程中速度快慢、行止、缓急、张弛,以及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难易把握。实践证明,只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与改造主观世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日益丰富、逐步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日渐增强,以致达到运用自如,并能够创造性发挥的过程。这个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一、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语文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客体,是由教材确定并由教师选择、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语文信息。语文的专门知识门类繁多,语、修、逻、文,各有其本身的体系;教师分别采取的教法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综观目前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的次数不可谓不多,参与面不可谓不广,惟独体现不了多高的参与质量和效率。这种无效参与必将造成另一种形式的少、慢、差、费,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这些现象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我们觉得,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由最初的水平提高到对问题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又将明未明之时展开合作,收效是最佳的;其次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能力,一种品质,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任何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不利于实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益。日常的语课堂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四要”:  相似文献   

20.
作教学是语教学的重点,怎样指导学生把作写得充实具体,言之有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在语作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