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制度视角探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重点分析我国在政府引导机制、转化模式以及实践经验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指出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率低、转化规模小的问题,并就其原因进行分析,为优化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及支撑体系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孟浩  周立  何建坤 《科学学研究》2007,25(5):978-985
 研究型大学如何有效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是政府、专家、学者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探讨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转移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新概念,阐述了创新能力转移过程中创新参与主体及其关系,然后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分析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转移, 这为进一步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如何有效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是政府、专家、学者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必要性,提出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新概念,分析了它与技术转移的区别,设计了相应的判别标准,提出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政策建议。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文章阐述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内涵、基本方式以及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表现。最后提出了促进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海军  王楠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5):845-855
基于我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形势需求和技术转移障碍,首先解析了模块化推动创新的理论内涵,讨论了组织模块化对于技术转移的调节作用,并构建了组织模块化下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关联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以MIT、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系统地探索了其技术转移管理实践。最后,文章还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给出了若干启示。研究发现,组织模块化有利于调节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产出和效率,主要体现在:(1)从外部看,政府牵引、高校约束和产业联动所形成的三股力量,构成了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协同创新基础架构;(2)从内部看,在研究型大学设置能力专业且独立运作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可以起到连接科技创新供给侧和需求端的重要枢纽功能;辅以组织模块之间的协同机制,还可以推动研究型大学组织体系(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并从需求、投入、行为主体以及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技术转移的影响因子,建立了政府、企业与研究型大学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博弈模型。文章最后给出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技术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手段之一.通过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上,我国的国际技术转移尚处在尝试与探索阶段.通过回顾与总结清华大学开展对俄罗斯国际技术转移的十年历程,论述了对俄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运作模式以及研究型大学与国际技术转移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下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企业是创新主体,而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的重要创造源头,在以知识为主的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在技术转移方面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探索现阶段适合我国大学通过技术转移为社会经济作贡献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大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岩芳  张庆普  韩晓琳 《预测》2010,29(4):42-46
大学知识转移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大学内部知识转移,大学—大学知识转移,大学—企业知识转移,大学与其他机构的知识转移。本文对研究型大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构建了研究型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模型,并对知识转移中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了剖析,针对这些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对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协同创新服务中的创新能力转移的内涵,系统地研究了创新能力转移的条件,分析了创新能力转移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安排方式。最后提出了促进协同创新服务下的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