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汉语助词“却”、“将”、“个”、“着”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去探求促使汉语实词虚化的动因:一是句法位置、组合功能德改变而引起的词义变化;二是从某个词义的引申变化导致的句法功能、组合功能的改变又反过来引起词义的进一步变化;三是其他因素如语言的接触、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以及方言等社会因素也会对语法化的发展过程施加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来,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语法化过程。“连”在现代汉语中用法颇多,这种共时方面的差异是历时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连”的本义是连结,是一个动词。后来由于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随之泛化;反过来,词义的泛化又引起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因此。在这种虚化机制的作用下,“连”的副词和介词用法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主要指一个普通实词逐渐失去独立性演变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其中词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变是汉语实词语法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得”在词义演变上经历了由具体动作义到抽象的实现、得逞义,再到表可能义,直至意义完全虚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句法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的核心动词或次要动词,到作状语的助动词,以及演化为一个结构助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虚词"自"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虚词“自”的词性及释义都做了很多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它的演变过程鲜有涉及。虚词“自”的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性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后世都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词义演变、句法位置改变、语境影响及主观认知等因素共同促使了“自”的语法化,它们互相交错、互为条件。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因"的语法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是古汉语比较常用的一个词,最早用为动词,后逐渐演变为介词、副词和连词。和其它的虚词一样,“因”也经历了由实词逐渐演变为虚词的过程。本文以历时的语言分析为基点结合共时的语言描写,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出发兼及词汇的语义功能。粗浅地论述了“因”的这一语法化历程,并粗略地分析了它的一些语法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副词难道是由原本分立的两个语言单位难与道,因句法位置的相邻而线性地组合到一起,在双音化大趋势以及人们心理组块的作用下,通过取消二者之间的语法边界而逐渐融合并凝固成双音节复合词的。其词义经历了由实而虚的演变过程,由最初的难以言说演变为说不定的意义之后,难道便可引入一个具体而有疑问的命题,以此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判断或推测。后来在表判断或推测的基础上,词义又得以进一步虚化。当难道引入的是说话人无疑而问的真值判断时,难道就逐渐失去其具体的词汇意义而演变成一个表反诘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语言内部的语法、词汇,语音三大要素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关系密切、相互制约:语法结构可以制约语音节律,而语音的轻重、停顿、语调,音节、声调也会影响语法结构;音节的重叠、增添和短语的合音对词汇的构词有影响,而词汇中的虚词和构词的词缀也影响到语音的轻读;词汇意义是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的基础,制约着词类区分和语句格式的形成,而短语转化为单词、实词演变为虚词、复合词的短语化等反映了语法对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实词和虚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实词和虚词在语汇意义上的区别是:实词有实在意义,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如实词“笔”的实在意义是“用来书写或绘画的工具”,有钢笔、毛笔、园珠笔等,而虚词“所以”就没有实在意义。实词和虚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是:1.实词可以用语序手段直接组合,虚词则不能。如“他”和“学习”这两个实词可以按语序组合成“他学习”或“学习他”两个短语,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2.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而虚词除了副词之外,一般不能。3.实词带上语调或  相似文献   

9.
兼类词的基本条件是:语音相同,词义相关。兼类词的特征是:至少具有两套对立的功能系统。兼类词的主要类型有:实词与实词的兼类,虚词与虚词的兼类,实词与虚词的兼类。兼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词义派生,词类活用,模仿欧化语法。吸收方言用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论述了“被”的词义的古今演变过程,说明了它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现代汉语中虽然保留了它一些原来的意义,但是“被”的主要用法已经是用作虚词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了“爆了”的语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研究发现,“爆了”的语义从具体“破裂义”泛化为抽象“破裂义”,最终演化为极限程度义;句法功能从谓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逐步演变。文章进一步挖掘出“爆了”语法化机制和成因,主要有语义泛化和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句法位置,及双音化等。  相似文献   

12.
实词虚化是语言演变的规律性现象,普通话如此,方言亦如此。比如词根演变为词缀,动词演变为介词,都体现了这一规律。徐州话有些名词虚化的趋势明显,而虚化的规律与普通话区别很大,如“丈人”一词就很值得研究。“丈人”普通话释为“岳父”,是表人的一般名词。作为一般名词,徐州话也作同样解释,用法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是作为詈词,徐州方言“丈人”词义词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句法上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本文旨在描写徐州方言詈词“丈人”在不同句法环境中词义词性的变化过程,揭示其由实到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把”字的语法化是从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把”字的习得过程进行观察和研充,结果发现: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由“把”字的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虽然儿童从“把”字句的实词开始习得,但是虚词用法的发展远远快于实词用法的发展。母语习得与语法化之间顺序上呈正相关,在应用频率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词汇根据其在句中的功能不同而被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并且具有完整词汇意义的词,例如,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叫功能意义。实词属大词类,虚词属于小词类或叫次要词类。英汉两种语言对词汇的分类差异不大,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时,在词义的表达和应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时不能低估这些虚词或者小词。一、冠词在句中,冠词有时仅起语法上的作用。例如,用在形容词的最高级前和序数词前的定冠词,有时能使所限定…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  相似文献   

16.
常宁方言中的“得”是个兼类词。可以作动词、助词、助动词和介词用。这些不同用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得”的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词义引申泛化;二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即”的语义分化及语法功能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伴随着词义分化的渐变过程,每个实词的虚化都有它们各自的历程.通过对"即"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证实"即"字在历史的发展中其词义和用法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虚化的过程为由最早的表示靠近之义发展引申,逐步演变为现在主要用来表示解释,还形成"即使……也"这一重要的关联词语,这是一个语义分化和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史记》中"且"的词性、词义与语法功能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察,穷尽地描写出了它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前者包括名词、代词,后者包括连词、副词。并对《史记》"且"的个别特殊语法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虚词大多来源于实词,尤其是实词中的动词,本文分别讨论了介词、连词、助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虚词的语法意义并不虚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荀子》虚词“安、案、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案、桉在《荀子》中是异形同意词。历代学者对这几个虚词的解释采取了贯用的辞训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对解释实词确实很有效,但用来解释虚词则不太合适。这种以词解词的方法说明不了虚词与上下文之间的语法关系,使读者很难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因此虚词的研究方法必须从辞训式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从“安、案“桉”用例的实际出发,这三个虚词应分属两个词类:连词、副词。这两种用法只是在先秦古籍中出现,汉以后这种用法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