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历史地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明崇祯本《金瓶梅》评点的理论成果,经过开拓和深化.建立起了自己的完善的小说批评体系。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充溢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明确的审美指向和系统的文体结构。在理论上,张竹坡确立了以形象和“情理”为核心的小说观,明确阐释了小说的创造性以及与生活本源的关系。张竹坡重视小说阅读的审美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从整体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味”论。通过研究说明:早期为了论证小说的独特功用和审美特点,评论常用“奇味”、“异味”来做整体说明;后期(主要是明清时期)评论常常在具体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乃至结构等艺术特点中,运用“味”的范畴来分析其美感特点。“味”虽然不是小说理论批评的中心范畴,但无疑是其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而且这些“味”的范畴,明显是与小说的审美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小说批评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评点是其独特的审美批评形式,它把阅读、欣赏和评论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古代小说批评不仅为小说艺术正了名,而且还探讨了小说艺术的一些深层次的特征。批评家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在情感性、通俗性与故事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审美特征。他们还认为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小说是第二性的,小说是生活的艺术升华;小说必须塑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性格;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触性性通,导情情出。”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界革命"的引导下,晚清小说观念的诸多方面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个时期小说理论重点探讨了小说的作用与地位,小说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小说的艺术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小说的政治功利观、非功利的艺术审美现以及小说的消遣娱乐观,显示了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向"现代化"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读了刘梦溪同志在《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1辑上发表的《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上)一文,觉得他用来界定“小说批评派红学”的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刘梦溪同志区分“小说评点派”红学和“小说批评派”红学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古代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看法.刘文说:小说评点更多地是抒写评者的比较零碎的感受、心得、体会,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不是依据一种成型的美学理论,用适合特定对象的方法进行批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小说批评则要求有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小说观作为参照物。这是两者最主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文学滥觞的《诗经》,在传统的儒家阐释中,形成了“诗言志”的诗学观。作为传统文.艺批评的主流话语,“诗言志”的诗学观过分强调《诗经》的社会功能,重政教;淡化《诗经》的文艺特质,忽视其审美的诗学观,这种诗学观在早期也经历了由嬗变到定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由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施荣华教授著的《文艺批评论丛》一书 ,已于 2 0 0 2年 3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文艺批评论丛》 ,是施荣华教授近 1 0年文艺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它以现代美学的眼光和审美的角度 ,谈古论今 ,充分挖掘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美学内蕴和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全书分为“文论篇”与“批评篇”两部分。在“文论篇”中 ,主要探讨与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诗歌艺术、理论和小说评点艺术。在“批评篇”中 ,主要研究了当代动物小说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闻一多的新诗艺术观以及云南儿童文…  相似文献   

8.
诗性审美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色,早期文学批评中就已经具有.作为最晚出现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小说评点对作品的“妙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特色.“妙赏”是一种独特的、在审美的同时也创造美的诗性审美,小说评点的缈赏”体现在其诗性审美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性美相映相衬,展现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曹丕重视文学审美内容和本质──即重质重本,以意为主的批评观。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界定了“本”“本同”的内涵和外延,阐释这一批评观的具体内容。(二)通过曹丕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品评,论述曹丕这一批评观的运用。(三)以曹丕对文学价值、社会功能的认识,论证曹丕这一批评观的延伸。(四)探讨了曹丕这一批评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文学批评领域内,小说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模式与批评范式在历史与审美的交融中,逐步由“外在批评”转向与“内在研究”的结合。其中,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理论、深入研究文本结构要素与特定社会精神结构三者间的复杂关系,生成了独特的批评视角。由此,运用“社会学的想像力”,将“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研究方法在中国小说文本研究中加以转换,便可探讨社会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可能性,拓展小说社会学领域广阔的再生空间。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两位极富个性的评论家。沈从文的批评观念的核心是原始人性论,这决定了沈从文在文体上以古典和谐型为审美理想,思想上以追求原始人性的表现为评论指归。林语堂的批评观以小品文为重心,以“幽默”观为理论核心,以“娓语式笔调”为审美指归,以性灵说为契机,形成对中国古典审美观的继承和超越。而这决定了二者均是文艺自由论者。  相似文献   

12.
张竹坡继承并发展了萌芽于先秦,成熟于汉代的“发愤书”说,并把它作为整个小说创作的核心来全面阐述,明确提出了“泄愤”的小说批评观,其主要的贡献是在于他并没有把小说创作的原动力局限于个人的某种私愤,而是将其同广泛的社会现象的腐巧黑暗,人伦关系的败坏沦丧联系在一起,基于向整个社会黑暗面“泄愤”的艺术目的,他提出了小说在表现形式上的“寓言”说,认为小说除了可以负载个人孤愤之感和批判整个社会政治黑暗外,还包括对处于转型期的世道人心与人伦道德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乔根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5-108
20世纪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都不约而同地对《儒林外史》展开了批评。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从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小说审美境界上的高下。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冯梦龙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较为全面地提出小说理论的小说理论家。在其“三言”的三篇序言里,分别提出了小说功用观:重视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小说发展观:总结了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历程,并指出了通俗小说起源于话本艺术;小说创作观:小说创作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提到了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问题,指出小说创作要遵循通俗的原则;小说批评观:评价小说创作要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评价,不能以今律古。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成为一种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随着“先锋派小说”、“意识流小说”、“新感觉小说”、“新写实小说”等小说流派的出现,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刘索拉、马原、余华的叙述方式的革命,到王蒙小说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流动,到莫言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狂欢,到方方、池莉、刘震云叙述低调的感伤……小说叙述结构的辐射、叙述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叙述线条的多样性、叙述节奏的复合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小说的审美格局在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小说批评的圆照法就是以圆融观照之法考量小说,此法以“人生”为其理论核心,圆融艺术与功利、圆融中西、圆融多个学科,努力建构一个小说批评的弘大的人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的小说批评揭示了小说“美文妙情”的美学特征;将我国传统的以形写神,注重人物内在精神面貌的美学思想,运用到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评论上,开启了我国小说理论性格批评的先河;论述了小说的录善、旌美、劝善惩恶、秤评天下的社会作用;描述了小说欣赏者的情动特征,展示了小说的美感效应;涉及到了小说创作主体的才能素养、知识结构及艺术思维等问题。唐宋时期的小说批评已经大异于庄子、桓谭、班固等人的文化小说观,是我国美文学小说批评的萌芽期。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的小说观深受李贽文学观的影响。《红楼梦》的创作态度及创作原则与李贽的文学观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发展。曹雪芹的“亲睹亲闻”,“取其事体情理”、“新奇别致”等小说创作主张,以更新的文学理念,拓展了小说的审美思域,在小说理论史及小说美学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情”与“景”是古典诗歌美学最基本层面上的问题,“真”与“幻”即艺术真实问题则是以审美认知见长的古典小说美学的最基本层面的问题。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者倾向于小说的艺术真实是叙事的假定性与意蕴的情理性的辩证统一,正是这种辩证统一构成了小说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