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按照自然、人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运转的客观规律而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理性反思与批判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学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和根本价值诉求。生态权益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生态权益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影响人以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权益,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只有切实维护好人的生态权益,才能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和可靠保障。当代中国,只有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新时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界定,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理论核心,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遵循,以"实现人和自然的真正和解"为发展目标。新时代,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新时代,探析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破解生态难题、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指出这种对象性关系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是人与自然关系整合的基本原则,构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整合实现的基本路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将构成人良好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践智慧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行动指引。从理论逻辑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继承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与时俱进的发展。从制度逻辑上看,稳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从价值逻辑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为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之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生态文明观是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当代新发展,是摈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价值观突变,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哲学依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7.
休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休斯认为,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坚持一种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价值评价框架。生态依赖原则表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必须坚持在自然中定位社会,生态影响原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休斯的诠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包含的三部分内容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看,人离不开自然界,时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将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又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改造着自然,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一致和统一.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化表现;从科学社会主义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并实现入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必须坚持和谐共进的价值观念,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自然生态美育使入获得关注自然、尊重自然的感受和认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并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自然生态美育作为生态美育的核心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实施生态美育的途径主要有:树立生态意识,欣赏生态美;提升精神境界,努力创造生态美。  相似文献   

11.
当代生态学从生态整体意义上提出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当代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了调知,以此来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他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现状在理论上从人对自然的角度作了深刻的剖析,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最终把生态危机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诉历史唯物论蕴涵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逻辑,并致力于通过生产力的合理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来解决生态问题,因而在理论上与当代生态学具有被整合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化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的表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设中国的文化生态,就是要调整中国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关系,把它们的关系重新理顺,成为常态。这就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使命。其中,时空框架是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是非物质文化在社会中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我们特别需要探讨如何重建时空框架的中国属性。文化生态建设要让那些曾经被贬低的人的文化得到承认,让他们也有自主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门类中,民俗摄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真实、客观地记录和保存了民族独特的、有形的风俗习惯,集中突出地表现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与守护。同时,民俗摄影从原生态的视角客观地展现了蕴含在民俗文化、民俗事象中那种亲近自然的质朴之美、还原于生活本质的真实之美、原初纯粹的原生之美;从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等角度来看,民俗摄影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生场中诗性的、审美的人类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4.
Earlier research has established that students sitting in the front of the room are more academically oriented than those in the rear.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students sitting in the rear are more socially oriented. This was tested by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full names of other students known by students in five university lecture classes. As predicted, students in the rear half of the room knew more full names than did those sitting in the front.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identify effective reinforcers for students who voluntarily select the back areas of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5.
政治生态学是指以政治学和生态学之间的某种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治生态学向新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政治生态学是否已经发展成为无生态观的政治学这种争议。在简述政治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之后,重点探讨政治生态学的生态作用,思考其对未来分支学科和地理学中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茂名市化州绿色生命公司名贵道地药材化橘红种植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景观生态学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建成后,化橘红单一斑块面积占种植基地总面积的76.52%,占有土地1071.33hm~2,优势度从0上升为68.14%,成为景区的模地。但景观内部各斑块对化橘红的隔离程度不够,且隔离带差异性、多样性不明显,景现缺乏异质性,应增加这方面的设计。而由环山公路构成的发达的廊道结构,廊道密度大(9.52km·km~(-2))破碎化指数从0.079ind·hm~(-2)上升到0.025ind·hm~(-2),加重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朱文宣 《海外英语》2014,(11):217-220
Wordsworth devoted himself to the ideal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between man and the ego. In this sense, Wordsworth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This argument will be supported by the approach of eco-criticism and Heidegger's eco-philosophy. And it is supported by the following points.The first part points out that Wordsworth's love of nature led to his love of man, which was reflected by his care for common people. Part Two shows Wordsworth's solicitude for dwelling. His notion of dwelling had aspect of poetic dwelling. The harmonious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reveals thee essence of free dwelling. His poetic experiment agreed with Heidegger's argument on poetic creation. His discussion of free labour was like 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 of"merit". Part Three tells about Wordsworth's great effort to amend the alienated human nature by treasuring the Child's nature, imagination and human feelings.In this way,the conclusion can be got: although it would be a huge project to reinterpret Wordsworth with the approaches of eco-criticism and Heidegger's eco-philosophy, it is still worth making the effort.  相似文献   

18.
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生态存在论审美观,而其所遵循的方法则是生态现象学方法.以上两者通过"此在与世界"的在世关系解构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关系与人类中心主义原则,为存在观、生态观与审美观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现象学与生态美学都是通过"直观"悬搁了工具理性的各种观念,产生了生态美学的崭新的"家园意识",是对"无家可归性"、"无机性"与"疏离性"的否弃,走向人与自然统一的"家园性"、"亲密性"、"有机性"与"生命性"等新型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界定了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外延,阐述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首先分析了生态化与化生态的不同内涵,进而指出了两的内在关连性。其目的旨在廓清化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使这一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得以深化,为建立一门广义的化生态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