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请你猜谜     
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通过与作者认知和情感上的沟通与作品中主人公心灵深层的交流与对话,我们的情感变得敏感、细腻、深沉和丰富。语文教学理应“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大纲在阅读上要求: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散文教材集“美”与“情”于一身,更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精神。散文教材常常用看似简单的文字、平淡的语气甚至抽象的理论,传达的却是极为丰富的情感意蕴。情感的渗透甚至心灵的震撼无疑是散文教学的极致,我认为在教材的处理与使用上不能变成简单的文意剖析,而应该是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对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的共鸣;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与作者亲切交流,与文本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应巧妙运用文本“空白”,结合具体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现并填充“空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品味文本,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所以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并设置了“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使之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维一体。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她有语文‘独有的魅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也是每个幼小心灵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5.
侯燕 《现代语文》2011,(10):37-38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学中只有注重创建语文教学的情感氛围,才能丰富中职生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情弦,增强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一、巧设悬念,拨动情感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含的真挚感情、打击学生的心弦,激…  相似文献   

7.
张娜 《陕西教育》2011,(1):73-73
一、在“真”的情感交流状态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他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用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学中的情感传递有时是细微的.滋润心田式的.有时是强烈的.声声震撼心灵。但无论是怎样的传递、交流,情都不能失真。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关注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课文所蕴含的美触及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说明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情感。情感的产生不是空泛的,也不是冲动的,它是与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联系的。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师处于情感的主动和支配地位,恰当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加强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才能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材中,编有很多文学作品,属于文学或准文学的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约占70%左右。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感情脉搏、无不蕴含着奔腾的感情激流、无不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无不是作者心灵的独白。注重情感既是“三维目标”之一,也是实王见其他教学目标有效的促进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注重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灵魂地位,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水乳交融,是教师、学生、作者共同弹奏的一曲和谐美妙,动人心弦的心灵交响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丰富灵动的情感之弦,营造和谐愉悦、充满情味的语文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13.
胡爱如 《考试周刊》2010,(14):66-66
新课程标准指出:“真正的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但如今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因功利心驱使,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而凹陷了情感,狭隘地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把掌握知识看作获取利益的铺路石,从而剥离了知识及学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师对主观的情感的冷落。因此.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4.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一堂课当作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通过自己丰富的情感再现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共鸣,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入耳,理之达心,知之人脑,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15.
付晓兵 《考试周刊》2013,(54):47-47
<正>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充满浓浓的情感。"情者,文之经",文字就是情感的载体,文章就是作者感情的外化。学习语文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的甘泉,走进文本及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其丰富的感情来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要让情感教育深深扎根于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语文课文内部逻辑结构与情感结构的并存和相互渗透,语文教学本身就担负着情感培育的任务。中学生的情感生活是十分丰富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因此,在教学中,语…  相似文献   

18.
田良臣 《今日教育》2007,(12S):44-45
今天,我们在变革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需要警惕的是:谨防教学走入另一个误区:情感渲染的过度。脱离文本与生活的情感“渲染”与抽空情感的枯燥认知演练一样,二者都不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充满浓浓的情感."情者,文之经",文字就是情感的载体,文章就是作者感情的外化.学习语文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的甘泉,走进文本及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其丰富的感情来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要让情感教育深深扎根于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