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过去高校传统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着重以人才培养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等特征,提出了崭新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方法,为求更好地开展高校校园课余体育活动提出较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尚剑  杨金善 《精武》2012,(20):69-70,7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超过半数学生喜欢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的动机相对广泛,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因性别不同而具有差异,学校对课余体育活动开展重视不够、经费投入太少。重视加强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学校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决定了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文章从社会文化因素、人的因素、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对遵义师范学院女生课余体育活动兴趣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的课余活动兴趣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锻炼效果,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莆田市高中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并从学校性质和学生性别等不同角度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莆田市高中生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参与形式和运动项目丰富多样,对课余体育活动持积极态度。同时,本文对阻碍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展开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车欣彤 《体育风尚》2021,(5):118-119
为建设体育强国,教育部提出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专业的学生需掌握多项运动技能,但课时数少,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内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排球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排球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排球学生以提高排球技术水平、应付技术考试和丰富课余生活为主要目的;没有同伴、自己技术水平低、没有氛围和课余时间太少等是影响学生参与课余排球活动的重要因素。建议:学生应在课余时间的集中时间进行排球活动,适当增加每次进行排球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从而使自己的排球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我国竞技运动的后备人才库,是我国未来冰雪体育发展的主力军.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课余冰雪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黑龙江城市青少年课余冰雪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校作为青少年参与冰雪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存在场地不足、教师指导不专业等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家庭、社会力量、政府对青少年课余生活的重要影响作用.在分析青少年课余冰雪体育活动参与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鼓励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学校加大对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家长给予态度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等解决对策,为黑龙江省城市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课余冰雪体育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青少年由于饮食不合理、运动量不足导致视力普遍下降、肥胖等情况日益严重。本篇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师范大学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目的、频率、地点、项目等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由调查结果分析可得知该校学生体育课程及课余体育活动强度不足,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有待加强。根据在校生现有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我国高校体育活动扩充和学院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普通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开展现状认可度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研究了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开展现状、对学校目前的体育文化现状的了解和认知。主要结论:学生对于体育的喜爱度与每周锻炼频度差距较大,对体育的喜爱情感并未显著地转化成为他们实际锻炼的行动;在体育课程方面,学生持比较满意的态度,并未对学生的体育情感和运动积极性有太大损害;主要的不满来自于课余体育活动方面,没有合适的同伴或组织、场地不足或租金太贵、得不到科学的指导是产生不满主要的原因;未能形成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的非制度体育文化,使得非制度的体育文化对学生形成体育情感的促进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议从课余体育活动入手,合理设置隐性课程,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喜爱转变成为实际的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从学校体育课、课余体育、家庭体育三种体育类型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得出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学校、家庭和学生方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校、家庭和学生应三位一体,共同促进体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的结论。提出如:保证上课次数,提升课堂质量;制定课余体育活动计划,提升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等建议和实现路径,丰富体育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相关理论研究,为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东北高校体育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低、积极性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教学双重压力下,在时间与精力上无暇顾及;另一方面现代休闲娱乐手段的多样性丰富了东北高校体育教师的课余生活;此外,长期的教学任务也使体育教师失去了课余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建议高校管理者要增强认识,全方位多途径、多种方法激发体育教师的课外体育参与行为,树立打造特色体育校园的目标。希望对促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与形成等方面提供参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此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等方法,对广西5所高校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分析该地区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当前,学生总体上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面较高,但活动的量相对不足,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认识显现出现多元化特征。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多样性较差。在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锻炼时间和参与目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重要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课余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基于高校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实,需利用课余体育广泛的活动内容与空间,有效地开展高校课余体育。文章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分析高校课余体育有效性开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课余体育开展的有效性对策,从整体上协调高校课余体育各要素,加强高校课余体育各环节的联系,支持不同层级的体育竞赛,加强体质测试的有效影响,实现高校与社会体育设施的互补。  相似文献   

13.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新课程标准下陕北地区农村中学课余体育开展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场地器材设施、经费不足,师资缺乏等是制约课余体育开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景枫 《体育师友》2014,(4):72-73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体育课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开展课余体育必须建立保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朱林源 《当代体育科技》2020,(3):115-116,118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和教育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世界上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形成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在的学校体育现状引人深思,相比体育成绩,家长、教师和学生都更重视升学率,久而久之,学生在体育活动和锻炼这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如何解决此问题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乃至整个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笔者对聊城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提供改革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程小坡 《体育世界》2008,(12):27-2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安徽省金寨县37所农村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两操”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已基本形成制度;课余运动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开展状况不尽人意,有的普通初级中学几乎多年不开运动会或从没开过运动会;学校能保证课外体育学生每天课外体育活动达到1h的没有。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课余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今后少数民族地区课余体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课余体育组织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建忠  饶纪乐  庄弼 《体育学刊》2007,14(9):101-104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模式,广东省部分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讨,并形成“课内外相结合体育俱乐部”、“网络体育俱乐部”、“校运动队训练和学生锻炼相结合体育俱乐部”等形式的高中体育俱乐部,有助于改善课程组织形式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衔接和落实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要求,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课余体育的含义是中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开展课余体育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例如被熟知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通过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进而达到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深入研究课余体育训练现状,改善当前的课余体育训练现状,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最终促进我国的体育运动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生参与广播操与团体操活动 ,无论是态度 ,还是目的 ,两者都有较大的差异。建议进行教育观念的创新 ,取消硬性规定的广播操比赛 ,让真正喜欢参加表演的学生上场表演 ,使课余体育真正成为学生追求身心健康与人生真谛的过程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