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技馆体系信息化工作是推进体系联动共享、开放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科技馆在“十四五”期间转型升级的背景,提出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共享”为核心的“三个智慧”工作总体框架,分析了建设“三个智慧”的内外两方面建设基础,并详细阐述了各自的重点工作任务,为体系成员更好地理解“十四五”期间科技馆体系信息化及数字科技馆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兴起,科技馆的发展逐步迈向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智慧科技馆。本文从“智慧科技馆”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智慧科技馆与智慧博物馆二者之间的比较,提出了智慧科技馆具备的基本特征并介绍了其采用的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智慧科技馆信息化服务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以期共同探寻智慧科技馆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如何实现“互联网+科技馆”是新媒体时代科技馆发展的重大命题。本文从分析科技馆与互联网的本质特点入手,论述了“互联网+科技馆”的发展方向,提出“互联网+科技馆”是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科技馆教育、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中,使之成为智慧的科技馆;其核心是通过互联网理念及技术的应用,为科技馆基于体验型实践的科学教育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式,促进展览或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更加开放、协作、共享和精准,更富吸引力,实现科技馆科普模式的创新和改变。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技馆体系在助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构建了科技馆助力科学教育的实践框架,即以助力学生科学学习、助力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和助力协同育人生态构建的“三大助力”推进科学教育向更优质、更多元、更创新、更融合的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技馆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实施路径,包括教育智库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育人者素养提升、科技资源转化、在线平台搭建等方面,以期为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明确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科技馆作为新兴的科普教育模式,在增强国民科学文化素养的进程中为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生动活泼的非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社会大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馆”效应慢慢变弱,新鲜感逐渐消失,展品损坏更新维护跟不上等问题凸显。到科技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与体验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如何保持人气乃至聚集更多人气,更好地利用科普资源,达到预期的科普教育效果并真正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等问题,成为科技馆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概述科技馆展品教育内涵,然后从展品、活动形式、活动辐射范围、信息化建设四个角度对如何提升科技馆展品教育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6.
科技馆是校外科学教育的基础阵地,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馆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分析科技馆科学教育的重要定位出发,指出科技馆科学教育在实现价值引领、供给侧改革以及开放体系建设上的新目标,并结合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从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和生态构建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助力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STEM教育成为引导全球教育改革的新风向标,为科技馆科普创新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在对STEM教育与科技馆展品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小球旅程知多少”展品教育活动为例,探讨了在STEM教育理念下科技馆依托展品开展教育活动的意义、特点及其一般规律;提出要基于科学情境,结合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将传统的展品教育活动转化为体现STEM理念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是新时期我国科技馆发展的新任务。本文阐述了科技馆体系建设的背景和体系的内涵及构成。基于调查与数据统计,系统梳理了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科技馆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健全体系化机制、全面提升科技馆科普能力、重点推动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标准化工作四个方面提出科技馆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智慧校园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已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依据信息化发展新阶段对高校信息门户的需求以及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及虚拟化技术,在对校园信息平台和综合服务系统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尝试给出一种基于自助服务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以期为高校师生用户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自助服务.为早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智慧教育做铺垫。  相似文献   

10.
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数字化技术转为智能化技术而促发的“形变”,到从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而引发教育系统的“质变”,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学习环境的技术支撑、智慧教学法的催化促导、智慧学习实践及智慧学习评价的开展是智慧教育理念有效落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从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谈图书馆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事业的新变化,分析研究图书馆学教育现状,探讨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教育改革,科学中心作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场所,逐渐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改革浪潮之下,一些传统的展品理念已无法满足观众从“被动操作工”到“自主探究者”角色转变的需求,同时场馆也需要在展品创作上获得更多自由。本文选取探索馆的一个展品研究项目作为案例,借助对具体展品的观众研究和设计特征分析,详述以转变观众角色为目标的展品设计要点和策略,希望为国内科技馆建设及展品设计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事业的新变化,分析研究图书馆学教育现状,探讨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面临着新型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图书馆未来必须进行信息数字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需要从以资源数字化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向数据驱动的智慧图书馆过渡。因此本文通过扫描图书馆未来5年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找出了图书馆信息化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构建数据驱动的信息系统、实施场景化的服务设计及加强数字特藏建设等信息化发展策略,旨在大学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的开关之年,为各图书馆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以共同推进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1912-1937年间的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北京(北平)、武汉与南京三大地域中心。北京(北平)从一开始便成为图书馆学界力量联合的中心,引领近代图书馆学学术转型的潮流与方向。武汉则因为以培养图书馆人才为职志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成立,成为图书馆学界的教育中心。首都南移之后,南京则逐渐成为了图书馆学界与官方联络的政治中心。三大地域中心的合作与分歧,对民国图书馆学的学术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开放科学环境对研究型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分析在开放科学环境下研究型图书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转型现状,有助于为国内研究型图书馆转型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在分析开放科学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图书馆发展战略、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图书馆服务3个角度,总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为应对开放科学的发展要求而做出的战略层面的演变,并重点分析其资源建设实践(开放资源建设、数据中心建设、资源语义化组织和软件工具开发等)和服务实践(科学信息开放共享服务、公共信息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开放教育服务、新媒体及移动服务等)。[结果/结论]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从政策引导、资源基础、平台支撑、服务方式、服务途径5个角度很好地践行了开放科学的发展要求。研究型图书馆应逐渐由信息资源中心向数据中心转变,从战略决策、开放获取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建设、软件工具开发等角度来推动开放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档案工作也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方向迈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档案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隐患。本文从高校数字档案资源的内容入手,分析了影响高等学校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的因素,提出大数据时代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防范的策略,为高校数字档案安全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梳理中美情报学更名情况,以为我国情报学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考。[方法/过程]从情报机构、情报协会、情报学科、情报教育机构等4个方面梳理中美情报学更名情况。[结果/结论]总结中美情报学更名的4个特点:起源于情报工作实践、情报学信息化、情报学技术化、情报学教育的iSchools化,从专业实践、信息技术、情报教育等三个方面提出国内情报学发展的建议,为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情报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检索相关文献,提出当前美国科技博物馆呈现几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态势:与正规教育紧密结合、高度社会化、高度市场化、科学中心与传统博物馆相互借鉴相互融合、重视新技术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科技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对策:正视差异与差距,加快科技馆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和工业藏品的征集,提升科技博物馆的经营能力,实现我国科技博物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Libraries today, including most hospital-based patients' libraries, are involved only peripherally in providing patient health science information. Hospital libraries should collaborate with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getting health information to patients--along with the library's more traditional roles of providing recreational reading for patients and serving the informational needs of the physician and medical staff. The library should act as th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materials and programs within the hospital. Many health agencies, health educators, physicians, and librarians have been discussing the need for patient health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few effectively organized or established education cent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 overview of pati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ral freedom, proposes a new role for the existing hospital library in pati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suggests guidelines for establishing a patient education cen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