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小说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特点。本文在女性哥特视域下解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女性人物"映映",揭示女性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文化夹缝挤压下导致的压抑、隐忍、沉默、失语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了解映映这个典型的华裔女性从最初的压抑与隐忍到沉默失语的活人"幽灵",至最终的"林间守候"这种哥特式的抗争,完成了她震撼人心的自我主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华裔文坛代表人物的谭恩美以女性为观察视角,通过描写作品中华裔女主人公遭受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关注广大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作为"夹缝人"痛苦而尴尬的生活状态,探讨美国华裔女性如何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摆脱枷锁和创伤,从而最终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和重建。  相似文献   

3.
范蠡作为履践道家哲学思想先驱式的人物,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观思想,将"阴阳"的观念引入天道,这就使老子原始素朴的天道思想有了形而下层面的落实。范蠡以"天道阴阳"思想为指导,在"因""时"两论作为具体实践方法论准则的基础上,强化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认识到矛盾双方对立转化的哲学智慧,并将其运用到商业思维中,最终获得成功。范蠡上承老子,下启黄老,作为推动道家理论学说分化传承的重要人物,其哲学智慧思想值得后世发掘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作家塑造异性形象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在某一层面上完成心理易性.茅盾在塑造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这些热情、性感的时代女性时,受阻于自我的男性立场,忽视女性生命逻辑,使得人物失去性格的内在统一性而成为"狂乱的混合物".在塑造静女士-方太太-琼华这些性格相对弱一点的女性形象时,茅盾表现出出色的易性想象能力,塑造了一批符合女性生命逻辑的圆形人物,有效地弥补了封建等级文化所制造的性别鸿沟.茅盾卓越的艺术才华还体现在<蚀>与<野蔷薇>中男性立场与女性立场的对话关系上,尽管其男性性别立场中既有现代人的生命真实,也还残留着男权文化的遗迹.  相似文献   

5.
澳籍华裔汉学家邝如丝,兼具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独特身份,厥有聊斋节译本《中国鬼怪爱情故事》。"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译者身份引致了其聊斋英译本不同于其他译家的别样之处。以译者身份为观照点,辅以比较的视野,细察邝如丝对译本选目,异史氏评论话语,故事中的爱欲书写、人物对话以及若干情节等内容的操控及其所产生的翻译效果,藉此揭橥邝如丝聊斋节译本的鲜明特征与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代女作家的小城写作与小城/空间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女作家笔下的小城形象与女性形象来加以探讨。女作家笔下的小城形象,大都因"古老"而突显了小城性格中"常"的一面,而小城无可避免的"变",则使其印上了社会、历史、时代变迁的痕迹,也影响了小城女性的命运;女作家小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与小城呈现出"依存"关系的小城女儿、与小城呈现出"离去"关系的小城女儿、小城的女性"过客",与小城的不同关系,决定了她们在文本中以及女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所承担的不同的功能。作为一个文学空间,小城应该是那些有着明确性别主体意识的女作家的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它使女性的私人空间从卧室、酒吧等,进入一个有着历史、社会、文化、自然印迹的小城空间中,因此也可避免一些论者所担忧的女性写作的"单一"与"重复"。  相似文献   

7.
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人物名片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中国表现绘画的领军人物,许江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并荣获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佳作奖、"鲁迅艺术奖"等重要奖项。近年创作"葵园"系列,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个展,其作品被多家国际美术馆收藏。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是我国古典美学时期重要的总结人物,其美学理论十分丰富,尤其是其现量说中含有的"当下性""直感性""整体性"三种含义,与我国当代民族审美教育有很多契合点,对当代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王夫之"现量说"的美学内涵,以及"现量说"与当代民族审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伯明翰学派的女性研究在国内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安吉拉·默克罗比及其女性亚文化思想的研究在近20年内经历了人物介绍和思想传入、多维度具体分析和现实运用的发展阶段。其中,女性亚文化的具体内涵、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默克罗比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得到了学术界的集中关注。这些内容既凸显了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点,也预示了女性亚文化未来的研究走向。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杂文是他一生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上海时期的杂文通过塑造女性形象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后期杂文中的女性形象,浅谈其女性形象创作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朱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性人物,对"理"这一概念作了深入探讨,并以"理"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贯通天人之道的庞大哲学体系;柏拉图作为西方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所提出的"理念论"对整个西方哲学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然余音尚在。对二者作比较分析不仅可以知晓其理论的异同之处,也可以从中窥探中西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在多数时候都能超越创作主体个体与性别的身份自恋,反思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心中的怨恨情结,建构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价值原则,从而在创作主体与笔下男女之间建立起主体间共在的亲近关系;但在少数时候,创作主体不免把笔下男女视为可憎的"他者",隔绝了自我与外部世界主体间共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以中国古典舞蹈中女性特质为核心,分析舞剧《昭君出塞》和剧目《宫·飞燕》的主角王昭君、赵飞燕,对照研究两位人物的历史文献,并对历史上关于王昭君、赵飞燕诸多版本文学与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现代舞台上两位女性的再造艺术体现,力图诠释中国古典舞在女性人物表演上独有的艺术特质。该文结合历史文献及相关论文和学者陈述,对这两位古典女性和现行舞蹈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历史人物本身特质是如何在舞台上演绎并科学呈现的,从而探索更为丰富的古典舞蹈表演思路、形态及作品,为传承古典舞精粹的艺术价值、创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品形态、提升古典舞蹈表演的艺术风格及得到艺术界认同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庭院是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其空间布局暗合古代传统文化,重门紧锁对养在深闺的古代女性有着强烈的道德束缚与心理暗示。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关"庭院"的诗词意象往往用于儿女情思、闺怨思妇这类创作题材,女性往往被"庭院"幽困于男性作家的代言中。直至清代,随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一场"庭院"的突围之战打响了。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女性刊物对妇女的觉醒和民族解放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五四时期"也是我国女性刊物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刊物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出现了显著变化。笔者从"五四时期"女性与期刊的关系、期刊中的小说特点、期刊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形象,以及女性期刊个案研究等方面梳理了"五四时期"女性期刊的学术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女性期刊研究积累有用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法国学者让-保罗·萨特除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身份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在学界占有重要地位的身份,就是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萨特的戏剧融入了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包含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思考和判断,因而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实际事务的介入态度。其戏剧作品具有反映社会境况变化的特点,因而被萨特本人定义为"境遇剧",而剧作中的人物角色也生动地体现了萨特的创作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本文将通过分析萨特主要戏剧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表现形式,探究萨特戏剧创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对《奇幻山谷》的研究中,书中人物广受热议,但与人相对的物却寥受瞩目。该书实则是一部以画命名的作品,而这画,即这一物的意义亟待考察。2001年,比尔·布朗在《物理论》中首次提出"物理论"(thing theory),随后在《他物》中点明"物的生命化"(animation of things)。在与人物的交互中,谭书中的两幅画皆彰显了物的生命化的力量,生命化后的画作不仅揭露了人物的潜意识心理,补充潜叙述,而且通过内投(introjection)与外投(projection),促进人物顿悟,挽回其物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判词"是中国古代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裁决判定书和批语。元杂剧公案戏中"判词"包含了很多元代的文化讯息。较之历史上的法律判例而言,元杂剧中"判词"呈现出重视编造故事、突出人物塑造、表达人物道德诉求等特征。元杂剧中"判词",其呈现出的法理性、法律适用与历史真实性等,并不都与元代的法律相一致,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元代下层民众对历史传统中儒家道德以及文化惯性的心理期待与追忆。"判词"中出现的思想内容杂糅、理想化形态等特征,亦可以从其创作者身份等来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日留学的经历使得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深受日本文学影响,特别是受到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影响。郁达夫的《迷羊》和谷崎润一郎的《痴人的爱》在人物设置、女性形象及性爱观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迷羊》突破了《痴人的爱》中"私小说"的狭隘范畴,描述了更广泛的社会阶级和社会内容,表达了身处封建社会的青年人的爱的苦闷与性的悲哀,具有反抗封建旧道德旧伦理的社会价值。郁达夫立足中国人的感情、中国人的苦闷,对日本唯美主义小说进行了不断的过滤和变形,使其作品既具有日本唯美主义的特质,又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重要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