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奇仓颉庙     
陕西多圣迹,仓颉庙便是其中之一. 仓颉原姓候冈,名颉,号史皇氏,为轩辕黄帝的左史官,传说中是我国像形文字的创造者.据白水县志记载:"仓颉,杨武村人,龙颜四目,生有睿德,黄帝命为左史.观奎星圆缺之势,察鸟兽蹄坑之迹.依类像形,始创文字".因为他创造了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始了人类文明新纪元,以此感动了上天,下了一场谷雨("天雨粟"),据说这就是谷雨节气的来历.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到国家祭祀政策的影响,明代民间祭祀活动大体呈现为从明初沉寂到中叶渐盛的发展态势。本文结合南戏剧本文献、戏台文物以及现存地方南戏遗存之状况,推论出:明代前中期,南戏祭祀演剧较为活跃,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里社祭祀向宗族祭祀的演进,南戏祭祀演剧呈现出娱乐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既有专门的仪式剧,也有融仪入戏的娱乐剧,两者交相影响,共存兼融。而明代南戏道德伦理剧的兴盛,也与祭祀组织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卫东 《北京档案》2014,(3):46-47,49
正旧时,京城百姓将营业性演出场所统称为茶园,这与古代的茶肆、酒楼的演出形式分不开,古称勾栏、瓦肆。无论宫廷戏台、庙宇戏台、府邸戏台、会馆戏台、饭庄戏台等在戏曲演出史上有过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真正为观众服务的商业性茶园戏台才是戏曲演出的重要部分。京城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商业性茶园戏台在清代堪称全国之冠。  相似文献   

4.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本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蔡敏 《文化遗产》2016,(3):95-103
晋东南汤王崇拜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融入了乡土社会丰富的历史知识、民俗宗教和文化传统。在村社庙宇中,晋东南汤王崇拜通过"社"与"会"的组织方式传播和延续,特别是汤王庙会和祭祀演剧活动将民众聚集在一起,通过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依托祭拜的方式,得到巩固和加强,推动了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信仰民俗的传承演变,形成了超越地方区域本身且难以磨灭的社会影响,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王美翔 《兰台世界》2017,(19):89-92
东岳庙依山而建,坐西南向东北,中轴建筑基本对称,由五重殿组成,呈四进院落布局,形成一个封闭的观演区域。戏楼戏台前沿有照面枋,为上下两层雕花板组成,其上雕饰的戏曲故事,多为川剧、京剧剧目,其内容均取材于三国历史典故。演剧活动方面主要以祭祀戏、民俗戏和庙会戏三类为主,其中"庙会戏"尤以"东岳会"为盛。  相似文献   

7.
近代城市的商帮、行会,是戏班、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戏曲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汉口依长江和汉江的水路之便成长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国各地的商帮汇聚至此,建造了大量的行帮会馆。会馆戏台常常演出家乡戏和本地戏,促进了声腔剧种的融合和城市演剧的繁盛。近代汉口商帮行会所主导的会馆演剧,是寻绎城市戏剧繁荣机制,诠释中国戏曲史上"商路即戏路"命题之新内涵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8.
福建"作场戏"又称"阔公戏",乃是向地方神张大阔公祈福祝保的宗族祭祀演剧,目前仅存大田县文江乡朱坂村"丰场"与永安市槐南镇槐南村"人场"仍搬演。作场戏演出时,阔公与田公各司所职,各显神通。阔公神舆及香炉坐镇后棚,作为乡里宗族祭祀仪典中受享香火的主神;而子弟以"肉身"妆扮变身为田都元帅,在祭祀仪典中作为神灵化身"尸",甚或再手捧田公神像,或是与郑二连袂,以"双重"灵威坐镇前棚为场主,发挥戏神的职能神通。而作场戏以"祈丰保民/禳灾祈福"为戏出核心主旨,组合串连为"杂剧群"戏出结构,展示宗教科仪、歌舞、科诨与武术杂技等多元演剧型态,呈现兼融神圣祭仪与世俗娱乐的演剧特点。  相似文献   

9.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仓颉,黄帝史官,东夷族(据考古考证,聚居在今山东地区为主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土著居民就是历史上的东夷族人,山东地区是东夷族的发祥地)人,是造字鼻祖,华夏文明的启秘者。周初在寿光出土仓颉鸟迹书。寿光古有仓颉墓,今有仓颉纪念堂,现已成为寿光古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相似文献   

11.
嘉庆以前宫廷尚未发现皮黄戏,道光时期演出中只有零星的两出皮黄剧目。嘉、道时期"乱弹"和"侉戏"都不含括皮黄。咸丰末年从民间招进的艺人中有近六成以上属皮黄,极大丰富了宫廷皮黄剧目,皮黄戏通过"花唱"演出形式征服了清宫帝后。同治时期,民籍演员虽然被裁撤,但延续了咸丰朝的发展势头,档案出现"西皮""二簧"等称谓,"乱弹"亦专指皮黄。光绪朝大量皮黄名角和戏班进宫,使得皮黄戏成为宫廷演剧的主流,宣统时期皮黄剧目则完全占领了演出地盘,进入全盛时期。宫廷与民间的皮黄戏演出,共同促进了京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蝗灾与戏剧     
蝗灾是古代常见自然灾害。古人应对蝗灾除了人工扑杀,禳蝗演剧是主要方式之一,禳蝗演剧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清代地方戏,而且为清中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提供庇护,使得地方戏曲得以度过严苛的禁戏阶段,而且推动民间戏曲走向成熟,为晚清戏曲繁荣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绍兴社戏     
屠剑虹 《浙江档案》2007,(11):30-31
社戏是旧时在绍兴农村和城镇中组织的具有酬神祀鬼性质的戏剧表演活动。这是一种民间祭社演出的戏文,是一种充满乡土风味的文化娱乐形式。绍兴自古就有观社戏的习俗,当地演社戏、观社戏之风甚盛,建有各式戏台,这些戏台为三面  相似文献   

14.
仓颉号史皇氏,传说他观鸟兽行迹,山川体势及万物形态,创造了中国文字,后被尊为字圣。五千年前,中国文字还没有形成,有的部落已现符号,但还未约定其读音和表意。当时仓颉是一个部落的酋长。在结绳记事的同时他创造了刻契符号,...  相似文献   

15.
宋俊华  黄纯 《文化遗产》2013,(4):58-67,158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城市演剧空间从纯商业性的戏院转变为商业性、专业性和公共性兼备的城市文化空间;其二,城市演剧淡化了传统的历史、情爱、神仙等题材的剧目,大大突出了现实、政治题材的剧目;其三,城市演剧改变了传统演剧格局,形成了以商业演出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其四,城市演剧改变了传统的演出形态、传承方式和文化生态,形成了新的演剧业态。民国时期广州的市政建设,改变了广州演剧的原有业态和历史进程,开启了近代政府干预演剧活动的先例。  相似文献   

16.
"元刊杂剧三十种"①题目标有"古杭新刊"、"大都新编"等词,表明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读物,刊刻于杭州。这些剧本系正末、正旦用的演出本。从马致远杂剧中出现吴文正(1249-1333)谥号等情况,可知其刊行于元末,而且在传演中受到不断的改动,某些版本有覆刻、补刻的痕迹,其刷印已迟至明初。据版式行款,可知是由四个左右书坊的刊本汇集而成。这些版本大多留有祭祀演剧的痕迹,并且多有帝王或类帝王角色出场,因明代不允许"驾头杂剧"演出,这些便在明代传本中被删削,或是不再演出而无明刊本存世。  相似文献   

17.
汉字系统,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是永葆青春的文化精灵。汉字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事件。东汉学者王充论说了汉字的创制是光昭日月,功盖天地的宏业:天地为图书,仓颉作文字,业与天地同,指与鬼神合。——《论衡·感虚篇》仓颉造字,无需究其有无,汉字的亘古历史,却是确凿的;汉字的魅力,也是公认的。据出土文物的初步考证。汉字的出现,大约在距今6000年以前。仓颉  相似文献   

18.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是目前发现的我国第二座石窟寺戏台,其特征是面对窟龛而建,其修建年代为清末光绪年间。此戏台未被《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中国戏曲志·甘肃省卷》《甘肃省庆阳地区戏曲志》等书著录。戏台依附于佛寺而建,而佛寺早在宋明时期已有盂兰盆会,清道光间有了"灯戏",戏台正是民间礼佛和庙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车文明  李筠 《文化遗产》2023,(4):71-78+159
先秦以来,长邯古道成为沟通晋东南与冀南两地的官道、贸易路线和移民通道,加强了两地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沿线村镇的形成和演化。南垂村位于长邯古道沿线,是典型的商贸型古村镇,明清以来,商贸繁荣,商铺林立,村落规模渐渐扩大,发展成为南垂镇,成为上党地区为数不多的大镇、古镇。现存的清代建筑玉皇庙及其戏台,在上党地区别具一格,2021年8月被定为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此戏台未被《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等书收录。上述珍贵的文物遗存对我们进一步探析古道驿站、商贸活动与赛社演剧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探索戏曲传播与农村的演剧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清及民国初所修的安徽方志中,记载了一些民间演剧的具体事象及活动详情。这对研究中国民间演剧史以及江淮区域民间戏剧文化的形态特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选出部分来加以考释;并谈谈我对它们的初步认识。一、旧时安徽民间演剧活动时序、事象从史料记载看,旧时安徽民间演剧已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之中,特定的民间节日或民间宗教仪式以及二十四节气中的部分时日,往往都有与民俗典仪结合一体的大众化的演剧活动。我们将这种演剧活动按时序或俗信事象出现的先后列为下表,以企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