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比较两个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分布参数大小,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建立了一种直接方法。在双侧置信度为99%时,根据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在不同状态的拉伸试验数据,分别比较与评价了其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分布参数的大小。从室温降至液氮温度,对于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服强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同时显著增大;抗拉强度的均值显著增大,标准差没有显著变化。在液氮温度时,与非预应变相比,9%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钢屈服强度的均值显著增大,抗拉强度的均值、以及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标准差均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构建钢结构可靠性设计方法,必须探索钢材机械性能参数的概率分布。依据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进行假设检验,是研究钢材机械性能参数概率分布的基本方法。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的合理分组,对假设与检验是否吻合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数理统计知识,对概率分布假设检验中有效数据分组的进行了优化。以60组有效试验数据为例,对奥氏体不锈钢S30408超低温屈服强度的概率分布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在显著度为0. 05时,奥氏体不锈钢S30408超低温屈服强度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盐水冷却对S36950不锈钢高温后力学性能的影响,选取普通S30408不锈钢为参考对象进行了不同温度工况冷却后两类不锈钢的拉伸试验,获取高温盐水冷却后其力学性能指标(弹性模量、名义屈服强度、抗拉极限强度、断后伸长率等)的变化规律,与同类型钢材采用普通水冷却的既有高温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盐水冷却后两类不锈钢表观均出现了明显的腐蚀现象;盐水冷却使得两类不锈钢在敏化温度段(600~800℃)的高温后弹性模量与延伸率有所波动;采用盐水冷却的两类不锈钢高温后强度均较普通水冷有所下降,且S36950不锈钢的屈服与极限强度在800℃高温后下降显著。基于试验结果修正了既有不锈钢高温后本构模型,提高了其对盐水冷却的S36950不锈钢高温后应力-应变关系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与企业合作开发的00Cr9M合金钢,采用JMatPro软件模拟其平衡相图、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连续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和再奥氏体化温度曲线并设计热处理工艺。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硬度检测,研究不同淬火和回火温度对00Cr9M合金钢组织形貌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320℃回火工艺下,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00Cr9M合金钢逐渐完成再奥氏体均匀化转变,晶粒及其内部板条状回火马氏体组织逐渐粗化且晶界更加清晰;在820℃淬火、400℃回火工艺下,00Cr9M合金钢内部形成细小的超低碳回火马氏体并获得所有热处理工艺中最为卓越的综合力学性能,其中抗拉强度为1135MPa,屈服强度为869MPa,伸长率为12.5%,断面收缩率为73.0%,洛氏硬度为34.8 HRC,冲击吸收功为243J,满足抽油杆高强度、高韧性的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了不同结构小直径TP2铜管爆破压力同质性的判别方法,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基于15组小直径TP2铜光管与12组铜内螺纹管爆破压力实测值,对两种结构小直径TP2铜管爆破压力同质性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1)在显著度为0.05时,两种结构小直径TP2铜管的实测爆破压力与中径公式计算值与之比,分别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两个随机变量的分布参数无显著差异具有同质性;2)在双侧置信度为98%时,随机变量的均值位于0.9641与1.0083之间,标准差位于0.03153与0.06373之间,变异系数位于0.03127与0.06610之间。  相似文献   

6.
为拓展承压容器爆破压力计算公式的应用范围,基于承压容器实测爆破压力与中径公式或特雷斯卡公式计算值之比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研究,应用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知识,建立了随机变量分布参数取值区间的优化方法,以及公式精度和稳定性的比较方法。研究表明:(1)当承压圆筒实测爆破压力不超过105.5MPa,位于91.0MPa与329.6MPa之间,以及不超过329.6MPa时,中径公式或特雷斯卡公式对应随机变量的分布参数分别无显著差异,可视为同一个随机变量;双侧置信度为98%时,分布参数均值不小于0.9800且不大于0.9932,标准差不小于0.0413且不大于0.0578,均值取值区间的波动范围为0.0132,标准差取值区间的波动范围为0.0165。(2)在保持公式精度与稳定性不降低的条件下,中径公式的应用范围可从实测爆破压力不超过105.5MPa拓展至不超过329.6MPa;特雷斯卡公式的应用范围可从实测爆破压力位于91.0MPa与329.6MPa之间拓展至不超过329.6MPa。  相似文献   

7.
采用奥氏体不锈钢焊丝,对异种钢308L奥氏体不锈钢和Q345低合金钢进行埋弧焊接,研究了焊接接头不同位置的组织特征,并分析其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中以奥氏体等轴晶为主,但在晶界上出现铁素体及少量Cr和C的析出物;Q345侧热影响区产生碳迁移,熔合线附近组织为粗大铁素体,在熔合线+1 mm位置出现大量魏氏体组织.焊接接头横向拉伸结果显示抗拉强度达559 MPa,断于焊缝,表明异种金属连接位置(Q345侧熔合线处)强度能够满足要求.焊缝及Q345侧热影响区低温韧性结果表明,以奥氏体组织为主的焊缝从20℃到-80℃均体现优异的低温冲击韧性(≥76 J),但热影响区位置(熔合线外1 mm)随着温度的降低,低温韧性逐渐变差,在-40℃时即降低至17 J.主要原因在于该位置由于脱碳及热循环的作用,铁素体晶粒尺寸较粗大,且出现粗大魏氏体组织,与焊缝及母材的组织类型及尺寸呈现较大差异,成为异种钢焊接接头的韧性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8.
以316L不锈钢粉末为原料,采用模压成形与烧结工艺,制备出孔隙度为20%~45%的烧结316L不锈钢粉末多孔材料,分别采用1 150℃和1 200℃烧结温度.烧结316L不锈钢粉末多孔材料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上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分界不明显.相同烧结温度下,烧结316L不锈钢粉末多孔材料的压缩屈服强度、压缩弹性模量随孔隙度的升高呈指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奥氏体不锈钢(ASS)在深冷压力容器中应用广泛。ASS较高的应变硬化特性有助于其产生应变强化。在应变强化过程中,保载时间是影响材料最终变形量的关键参数。基于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S30408深冷压力容器应变强化过程中的保载时间预测方法。创新点:1.根据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保载过程即为材料在室温蠕变中应变速率逐渐减缓、材料结构逐渐稳定的过程;本文据此获得了保载时间的计算模型。2.结合材料试验与容器试验,将计算模型中涉及的多个微观变量转换为唯一宏观变量——圆柱壳上的最大环向应力,可为常规工业生产提供定量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技术支持。方法:1.根据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建立蠕变本构关系,得出保载时间计算模型。2.通过材料试验,考虑实际生产中的特定条件,将保载时间计算模型的多个微观变量简化为唯一宏观变量。3.通过在多个工业规模的容器上进行实验,比较验证所提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结论:1.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可以用于描述应变强化保载过程中的材料变化。2.容器保载时长,即材料应变弛豫时长,与其所承受的最大应力有关。3.所提出的保载时间计算方法可以为容器保载时间提供可靠预测;其平均绝对误差为7.53%,且绝大部分情况下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10.
在统一屈服准则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端力偶作用下具有窄矩形截面线性应变硬化曲梁的平面应变弹塑性弯曲问题.获得的平面应变弯曲解答适用于各类非强度差材料,并可以退化到基于Tresca,von Mises和广义双剪屈服(TS)准则的解答.讨论了2个临界弯矩、弹塑性区界面的半径及对称面上点的径向位移与不同屈服准则和泊松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屈服准则和泊松比对曲梁的2个临界弯矩、弹塑性区界面的半径及对称面上点的径向位移有显著的影响.当材料的参数b通过实验得到后,便可确定对应的屈服准则及相应解答.  相似文献   

11.
采用波分和空分混合复用技术和LabVIEW,设计了一种可通过单片机控制的光纤Bragg光栅(FBG)传感监测解调系统,实现了温度和应变的实时监测。实验研究表明,在20~100℃范围内,温度监测平均误差0.3℃,标准差0.163℃,实验灵敏度与标定灵敏度之间的灵敏度误差为0.29%;在0~390με应变范围内,应变监测平均误差2.79με,标准差2.63με,悬臂梁上下FBG实验灵敏度与标定灵敏度之间的灵敏度误差分别为0.10%、0.19%。该解调系统实现了高灵活性、高精度的温度和应变监测。  相似文献   

12.
同质性试验数据是确定材料性能指标的依据。应用数理统计理论中的F分布与t分布知识,建立了不同批次试验数据同质性的判别方法。基于Q500qE钢与某船用耐蚀钢的3个批次低温冲击试验重复性评定数据,在双侧置信度为98%时,判别了不同批次试验数据的同质性,确定了Q500qE钢与某船用耐蚀钢低温冲击试验重复性评定数据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的取值区间,比较了其精度。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5,(6):20-23
不同强化相的组织特征不同可能导致材料不同的力学性能.利用高真空电弧炉制备(Cu50Zr50)100-xAlx非晶复合材料,并采用XRD、SEM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析出相B2-Cu Zr相的含量及分布状态对非晶复合材料压缩后力学性能的影响.非晶复合材料基体中适量弥散分布的B2-Cu Zr相可有效提高非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压缩塑性,直径3 mm的(Cu50Zr50)97Al3屈服强度已达到2 200 MPa,并能产生23%的压缩塑性.这主要是由于非晶复合材料基体中的析出相B2-Cu Zr相会阻碍剪切带扩展,使剪切带分叉成多剪切带,实现了多剪切带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其具有更大的屈服强度和更显著的塑性应变.  相似文献   

14.
王子瑜 《考试周刊》2015,(4):194+84
本文设计了三种含铌量不同的微合金试验钢,采用热处理模拟方法研究了900℃奥氏体化550℃等温处理后试验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低铌钢热处理后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加少量板条贝氏体铁素体,随着铌含量增加,试验钢组织中板条贝氏体铁素体含量明显增加,且组织细化,同时随着铌含量的增加强度提高,中高铌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可达到400MPa水平,且屈强比较小。  相似文献   

15.
在材料分析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新型汽车用低碳钢板力学性能实验,实验研究BH340钢的烘烤硬化性能,结合实际生产中车身覆盖件大变形成形的特点,进行17%的预变形量及后续170℃、30min的烘烤处理,利用扫描电镜摄取了断口形貌并进行了硬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BH340钢经较大预变形并烘烤后显示出较强的应变时效效应,塑性与韧性明显下降,屈服强度及表面硬度均有所提高,而且在多次伸长类变形中存在破裂危险点转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和强度等级对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UHPFRCC) 宏观性能的影响及UHPFRCC 在荷载与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能. 制备了 3 组不同强度等级(100,150,200 MPa) 和不同纤维掺量 (0%,1%,2%,3%) 的高与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并且测试了其各项力学性能和短期耐久性能. 利用设计的预加载装置,在 UHPFRCC150 试件上施加了应力比为 0. 5 的四点弯曲荷载. 结果表明,随着强度等级的增加,在掺加适量钢纤维掺量的情况下,高与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均明显提高,同时其干燥收缩值降低. 对于加载的试件,钢纤维降低了拉应力对 UHPFRCC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不利影响,并且提高了材料的抗冻融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计算铜管的爆破压力,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建立了评价铜管爆破压力计算公式精度的随机变量。基于TP2铜管的12组爆破试验数据,对计算其爆破压力的3个公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研究表明,在双侧置信度为99%时,用中径公式计算铜管的爆破压力,该随机变量的均值不小于0.861且不大于1.071,标准差不小于0.072且不大于0.230,变异系数不小于0.068且不大于0.267。与其他计算两个公式相比,中径公式精度高,可用于计算铜管最大工作压力与最大水压试验压力。  相似文献   

18.
将不同直径的螺纹钢筋270根分别在5%的氯盐溶液、5%的硫酸盐溶液和5%的卤水溶液中,通过稳压直流电加速锈蚀,在不同龄期下用高精密天平称取质量,电子万能试验机拉伸钢筋,测量其锈蚀率、屈服强度、极限抗拉强度、延伸率等。测试数据表明:3种溶液中氯盐溶液的腐蚀最强,且锈蚀率15%为屈服强度的临界点,超过临界点时屈服平台消失,表现出明显的脆性,伸长率减小。在钢筋锈蚀机理的基础上得出钢筋锈蚀层厚度的数学模型,以及钢筋锈蚀的三段论、两段轮的本构关系,同时得出伸长率与锈蚀率、钢筋极限抗拉强度之间基本服从线性关系,进一步得出锈蚀钢筋力学系性能的退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的下横梁改造为工程实例,在梁型应变式载荷传感器弹性体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对采用30CrNiMoTi4V材料制作的弹性梁元件,分别按解析法和有限元法对其应变和强度进行计算,从理论上确定该传感器的最大应变方位及传感器的量程,两种方法的的理论计算结果误差小于6%.在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实际应用表明:该传感器在最大量程为10 kN时可输出4×10-38,应变经放大器放大后可得到5 V电压输出信号,最大应力为226 MPa,能满足测试灵敏度与强度和刚度要求,传感器测试精度在1%之内.梁型载荷传感器还可应用于其他类似设备的改造,实现载荷电量输出.  相似文献   

20.
在考虑像素邻域相似性的基础上,对Morel等人提出的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进行优化.该算法充分考虑图像中存在的大量冗余信息,通过计算邻域内像素点灰度值的加权平均来恢复中心点的灰度值,并对邻域内的点进行一次预分类,只考虑邻域内与中心点相似性大的点,而忽略与中心点相似性小的点,从而减小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用该算法处理的图像,其视觉效果和峰值信噪比均不低于非局部均值算法,而运行速度提高了4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