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与黑》中作者司汤达描述了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充满真诚的激情之爱,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虚伪之爱,于连的性格身份地位及所处的时代,出人头地的欲望远超对爱情的渴望。他们之间爱情的不对等,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以毁灭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红与黑》中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的两段爱情分别作出评述,从而比较得出: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属于感性的激情之爱,对玛蒂尔德的爱情属于理性的虚荣之爱。  相似文献   

3.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观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  相似文献   

4.
于连是司汤达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是复杂的,这在他的生命最后阶段尤其表现得集中:一声枪响,德·瑞拉夫人倒下了,于连琅珰入狱。枪响前后,于连判若两人:自幼就支配他整个身心的狂热野心如今灰飞烟灭;昨日还占有他心灵的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已换作厌倦冷漠;而对“出卖”他的仇人德·瑞拉夫人,却重修旧好,热恋如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他贪恋着前所未有的爱情的欢娱,却又断然拒绝情人的恳求,不求赦免,唯求速死;此外,不久前还是统治阶级忠实走卒的他,几天后竟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俨如为民请命的造反英雄。如此复杂的矛盾集中于一人身上,无怪乎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之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5.
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瑞那夫人爱上了于连,而强烈的阶级意识阻止于连去爱瑞那夫人;其次是于连为了报复和反抗德·瑞那先生以及上流社会而去占有瑞那夫人,最后才是真挚的相爱;于连与玛特儿的关于是一种斗争、征服和占有,主要是为了反抗贵族阶级和等级制度。以往把于连与瑞那夫人和玛特儿的关系看作是为了金钱和权势向上爬而勾搭、诱惑她们,这恰巧是当时教会以及上层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于连·索黑尔是一个木匠的儿子,自小便想出人头地。一八三○年的法国,拿破仑刚刚垮台,代表贵族、僧侣、资产阶级利益的波旁王朝复辞,象拿破仑那样从平民到穿“红色”将军服的道路被堵死。于连便想当一名身着“黑色”教士服的大主教。他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全文背诵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因而被维立叶尔市市长聘为家庭教师。贵族出身的市长自然瞧不起平民,于连也仇恨上流社会。为了报复市长,于连开始打市长夫人的主意。瑞娜市长夫人是有名的淑女,过着平庸孤寂的生活,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于连在她内心唤起了全新的感情,尽管她比于连大十岁,依然爱得热烈爱得深沉,这便深深打动了于连。这种  相似文献   

7.
我看于连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更多是热情、真诚和善良。  相似文献   

8.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怀着极大的热情塑造了对主人公于连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德·雷纳尔夫人这一艺术形象。他认为德·雷纳尔夫人对于连的爱情是“心坎里的爱情”,在小说中谈到德·雷纳尔夫人时也说:“她的灵魂是一个高尚而热情的灵魂,由于未能完成它认为可能完成的壮丽行为,几乎就像犯了一桩罪恶那样感到内疚”,并安排她在最后独享了于连的爱情。 许是因为作家的态度再明确不过,或者因为于连这个人物过分的光芒四射以致人们根本就忽略了他的似乎并不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第一个情人,文学批评界众口一词给她下了这样的评语:她是个美丽纯洁、端庄善良的少妇,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然而,对于这个没有争议的人物,我却有新的理解。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之我不揣冒昧地讲出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爱情在司汤达的生活和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爱情,他的每部作品都涉及这一主题。本文以司汤达的《红与黑》为例,通过分析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马特儿小姐的爱情,来认识小说中所透露的司汤达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李芙蓉 《文教资料》2006,(26):57-58
《红与黑》中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情感关系,既是恋情,也是亲情。于连的死亡选择,是对上流社会的反抗,更是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与于连的奋斗经历有关,也有作者的自身体验。  相似文献   

11.
于连整整一生都生活在悲剧中。其出身是悲剧,作为最小的儿子,他的出生对他穷困的家庭是多余的。加上他的体弱多病,他备受全家的憎恶和厌弃。他的父亲不爱他,他的兄弟忌恨他。他奇迹般地进入贵族社会,并赢得美丽善良的德瑞那夫人的钟心挚  相似文献   

12.
翻开世界名著,无数的痴情男女在作家的笔下生动地演绎着他们的爱情。通过分析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中各阶层女性的爱情观及其命运:贵族阶层以安娜·卡列尼娜与德瑞纳夫人为例;小康阶层以包法利夫人爱玛和凯瑟琳为例;平民阶层以简·爱和娜拉为例。从这几位女性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以及最终命运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她们不同的爱情观。其中将运用文艺心理学、比较文学、文学批评等相关理论来分析这几位女性爱情观的形成以及她们的人生轨迹。其主旨意在警示当代女性,要树立一种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自己亲人的影响。于连的生活中缺乏亲情的关爱,以至于他对爱情有着片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他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于连从小生活的环境,使他甚至背弃自身的本善,带上罪恶的面具来向这世界发出怒吼。德拉莫尔小姐身上维系的,不仅是于连对物质追求的实现,还有伴于这种实现而来的于连心灵上的强烈满足感。他为此欣喜若狂。我认为,这就是于连之所以会对德拉莫尔小姐产生类于爱的情愫的原因,但这根本就不是爱。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最富传奇性的女诗人.她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声大作.艾米莉·狄金森终身未嫁,其爱情生活的失意,带给她巨大的痛苦,但诗人追求爱的永恒信念始终不渝,对爱的专注与真诚在其诗作中处处可见.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描绘各种爱情生活体验,细致入微,蕴涵丰富,激情澎湃.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狄拿森,是美国最富传奇性的女诗人。她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声大作。艾米莉·狄金森终身未嫁,其爱情生活的失意,带给她巨大的痛苦,但诗人追求爱的永恒信念始终不渝,对爱的专注与真诚在其诗作中处处可见。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描绘各种爱情生活体验,细致入微,蕴涵丰富,激情澎湃。  相似文献   

16.
朱莉、德·莫尔索夫人都是追求爱情的女性,都是贤妻良母.卢梭把朱莉写成了理想的人物,启发人们怎样理智地生活和相爱;巴翁的莫尔索夫人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她的爱情追求是一个悲剧,表现作者科学的爱情观和对家庭、婚姻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7.
A 爱情,是在你觉得生活无法有再好时开始,又在你觉得生活无法会再坏时结束的那一段无法分离的心灵状态.请记住,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你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但不可见一个爱一个,爱得太多,你的爱就会贬值.  相似文献   

18.
母爱给德·瑞那夫人的命运增添了悲剧色彩,不管是认识于连前的思想束缚还是认识于连后的精神折磨以及她付出真情所得到的于连的缺失的母爱都注定了她将走上死亡之路。  相似文献   

19.
克劳狄斯与于连本来是毫无关系的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人物,但是,他们身上体现的人性的矛盾,他们获取成功的历程却又某种程度上契合与分离。本文以克劳狄斯和于连为两条主线来分析人性在真诚与虚伪、善与恶之间的转换。莎翁笔下的克劳狄斯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做出的人生选择向来被评论家认为是野心家的历史抉择,但本文认为,在他们野心的背后,有一个更复杂的本心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相似文献   

20.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经典之作,该书塑造了德·雷纳夫人这个十分动人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从陌生、懵懂、挣扎到勇敢追求,这段历程反映了其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苏醒,带给人无限的感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将从爱情这个角度对《红与黑》中的这个突出的女性角色的女性主体意识作出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