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学与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韩诗外传六》) 博学之,审问知,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十大历史名人列表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那就是孔子。孔子一生中,只在年轻时做过官,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他一生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余人,其中不乏有知识、有才能的人。《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学生言论的著作。它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在《论语》为政篇的"学与思"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意思是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  相似文献   

3.
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其大半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论语》中的孔子论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探讨孔子论学,将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一、学习方法论。学习是否得法,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学思关系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孔子提出的关于学与思关系的见解:“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表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4.
学问,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很迷茫,而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疑惑”。孔子40而不惑,50知天命,我今年50岁,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在北大的学习及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才慢慢地对这句话里的两个“学”和两个“思”的内涵有所理解。《中庸》里主张的:“博学,问,慎思,明辨”,是对《为政篇》里这几个字的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5.
徐敏 《贵州教育》2000,(6):15-16
一、学习艺术的回顾及界定学习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在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言论及著作中涉及颇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欠也。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多闻多见而获得的知识的。据统计,《论语》一书中论及“闻”知的有五十七处,论及“见”知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而明确地论述了学习中感知与思想的关系。战国后期的唯物主义思维家荀子也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他说:“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康德这些话都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不难发现,人类在知识的获取上,不论地域、时代如何差异,其根本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我爱国学堂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语今言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助学台这句话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是指只读书或学习知识不懂自己去主动判断,就会陷入迷惑当中;"思而不学"是指自己独自闭门思考而不懂向外界学习知识,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中。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以偏代全,妄加揣测,是贬义词。  相似文献   

8.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9.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论语〉十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正文下注释为“疑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则作了如下解释:“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迷惑”与“疑惑”是一对近义词,按这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导致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即“迷惑”和“疑惑”。但事实上,“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引起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殆”字应怎样理解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学与思…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相似文献   

11.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2.
高霞 《山东教育》2010,(5):41-42
《礼记·中庸》中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被我奉为学习的三大经典策略。在我的学生时代,它们曾发挥过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成为教师后,它们依然是我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何为叩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格言,它揭示了孔子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学思并重。孔子还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里,孔子点明在“学”和“思”中间有个关键的环节“问”。这个“问”是沟通学和思的桥梁;古人还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王筠《教童子法》)。“切问”和“善疑”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问的方式多种,对待问的态度多样,这是教和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关于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孔子的“问”的艺术,《学记…  相似文献   

14.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法上的一些论述和实践,对我们今天还有有益的作用。就说关于知识和智力的传授、培养与发展,孔子也较全面而又辩证地作了论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罔”,诬罔或迷惑。埋头故纸堆,痴呆又昏沉,大海航迷雾,磁针辨南北。读而不思,犹如迷雾航行而无磁  相似文献   

16.
<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论语·为政》原文:同引用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注重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既要  相似文献   

17.
各辞书、教材对《论语·为政》第十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解释各异,大致有4种:疑惑;危险,有害;通"怠",表疲怠、疲倦;指其本义"没有发展就中止"。笔者认为此四解皆欠妥,"殆"实为"佁"之假借,表"止"义。"思而不学则殆"应译为"只思考而不学习,思维就会限于一隅,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探究式教学的由来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孔子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里的“好学”就是指学生自主求知,不要等着让老师给你传授。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里的“学”实际就是接受学习(读书或听讲),“思”即自主思索,实际就是探究学习。韩愈的“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都是在强调不能盲目接受,要善于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9.
按图索骥     
<正>【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地思考就会茫然而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相似文献   

20.
启发式教学思想,早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重视.当时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后来《学记》中又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被学原则,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这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想至今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