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印度佛教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促成中国历史上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的第一次大交往。在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其必然会受到中国本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双向影响和深刻改造,呈现着佛教中国化和化中国的历史面貌。佛教中国化的广度、深度都极为深刻广博,历经了一个逐渐发展、稳步完善、渐进成熟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李勇 《中国编辑》2023,(10):85-90
在国际传播政策引领下,县级融媒体积极嵌入国际传播体系,通过建立县域本土文化传播中心,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激发本土文化活力、传播优秀本土文化内容。县级融媒体对本土文化的生产与再现、连接与服务,让更广泛、更多样的中国故事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优秀本土文化内容的挖掘、生产与传播已经成为县级融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新途径。当然,要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基层媒体的县级融媒体还需做到树立全球传播观念、调整媒体功能定位、学习使用新的媒体语言。  相似文献   

3.
李烽  赵慧 《兰台世界》2014,(3):46-47
佛教起源于印度古国,自从流入中国以后,结合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书画的艺术中,无不渗透着佛教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刘一菡 《大观周刊》2012,(41):46-46,66
本文通过对佛教的传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进行介绍,阐述汉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演变,通过分析佛寺的建筑特点,展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佛教起源于印度古国,自从流入中国以后,结合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书画的艺术中,无不渗透着佛教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东汉佛教的传人,无疑影响了之后中国雕塑的发展,石窟雕像、禅林彩塑等如雨后春笋,占了古代中国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不断的历史、文化交融里,"儒、佛、道"最终三教合一,佛教也至此完全被汉化,与本土现实生活相结合,变得世俗化.佛教走入现实生活愈是深入,佛教造像便愈加写实,具有现实主义的情节.这样一来,使习惯了"大象无形"注重写意精神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极其写实的雕塑--罗汉雕像.  相似文献   

7.
佛教向来被视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后,以中国为首的传统汉文化圈(主要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为佛教传播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地区,所以佛教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佛教在当代西方主要国家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可融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当一种文化传播至另一地域时,它都要经历一个碰撞冲突、融合接受的过程。文章结合《列子》一书,总结了佛教在中原地区初期传播时的四方面特征:传播地域的层递性,对本土文化的依附性,传播手段的俗易性,传播内容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9.
<正>东方的佛教中心——山东佛教历史地位山东自古就是中国东方重镇,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十分兴盛。佛教自东汉初年正式传入中国后,山东就成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国最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区域之一。山东佛教的迅速发展归功于早期的一位名僧朗公。351年,朗公在济南附近建立了山东现存最早的  相似文献   

10.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呈现出了调适、误读、异化现象.宗教传播中的这些现象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分析这些文化现象,思考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对当代中国文化传播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雯  陈荣辉 《新闻世界》2010,(8):215-216
电视剧是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塑造现代大众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最有影响力的工具之一。江西本土电视剧虽然在全国电视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效果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美学符号等方面对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战略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此寻求学界和业界对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输出,拓宽了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延伸空间,也为本土文化产业创造了跨区域发展的机遇.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框架下,中国传统文化在欧美社会的流行,既处在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的拓展期,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市场排斥与激烈竞争.因此,应全面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美地区的传播现状、演变趋势,秉持传承、变革本土文化以及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动态发展理念,调整、优化现有的统筹思路与运作策略,谋求国际化传播生态的协作、共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效发展与全球一体化文明共建的共赢.  相似文献   

13.
南朝傅大士作为中国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禅宗方面的著述非常丰富。这些著述是佛教经典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化遗产的特性。傅大士著述以佛教文化母题为核心,表现出内涵的哲理性、叙事的经典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等特征。许多内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其中不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性,对当今人们良好行为准则的养成也具有一定的启迪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写在前面     
张志君、张靖莹的《转型期本土电视资源配置的问题与创新》探讨了中国本土电视在剧烈变革的历史转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尝试寻找本土电视资源配置创新的几种实现路径。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使强势文化大行其道,而弱势文化面临生存的挑战。广告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加速了弱势文化的消亡。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理智地对待这一趋势?陈培爱、岳森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探讨了上述命题。盛伯骥的《关于收视率导向批判的批判—关于本质的追问的追问》是对本刊2006年第二期刊发的时统宇、吕…  相似文献   

15.
赵立敏 《东南传播》2021,(11):94-96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影响深远的跨文化传播运动,一次是发生于古代的佛教东传,最终形成了古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一次是发生在近代的西学东渐,最后形成了现代"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格局.比较这两次跨文化运动,虽然相隔遥远,却相互呼应,虽有不同,却又有很多共性,它们对于今天的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殷小彤 《出版广角》2015,(13):40-41
西画东渐背景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本文对明清时期西洋铜版画在华传播与出版的兴盛景象进行了探析,指出传教土文化的出现是西方铜版画传播的开始;马国贤引进西洋铜版画并促成其出版;本土铜版画出版的鼎盛时期是在"郎世宁画风"形成阶段;明清时期西洋铜版画之所以顺利在华传播是清政府为了满足其统治的需要促成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网络化与地域场所化:当代本土传播的内涵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传播就是社会网络传播。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社区被转换为社会网络。在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正逐步被缩减为没有地域文化和历史特征的场所。在这种背景下,倚赖双向电子媒介的本土传播展示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无中心性。这种传播是与民族国家等意识形态越来越脱节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陈楠 《青年记者》2013,(2):18-19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国。自东汉时传入中国,经历多个朝代,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文化。佛教在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的影响都不容忽视,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革新,社会大众了解佛教文化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媒体应利用自身功能,促使佛教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媒体技术革新给佛教传播带来的影响1.现代传播技术使佛教获得更好的发展。禅宗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义理,佛教思想亲近世俗的先天属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长足发展。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