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文坛,张承志、张炜“以笔为旗”,大力张扬审美浪漫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试结合“二张”的文本。从“审美浪漫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二方面考察“二张”的文化审美心理,以求进一步揭示出“二张”文化现象在当今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百草园     
当代文坛颇为活跃的三位作家张承志、张炜、韩少功,因其执着于英雄主义立场,高举理想与正义之剑,以一种“绝不宽容”的绝对态度,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文学乃至整个社会领域内出现的媚俗、功利等堕落现象展开激烈的批判,而被人们誉为文坛“三剑客”。他们的创作都洋溢着强烈的战斗精神。张承志80年代初就以《黑骏马》《北方的河》等小说,成功地为那些身处逆境、勇于抗争、相信未来、执著理想的“知青一代”塑像;近年来,更以《金牧场》《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心灵史》等散文、随笔和小说,讴歌那些有着强烈信仰追求的人们,锋芒所向,直指当下理想殒落、堕于流俗的世俗化倾向。张炜也是“脚踏在苦难大地  相似文献   

3.
<正> 对于黑格尔的“恶是历史发展动力静(以下简称“恶动力”)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同仁多是从道德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角虏来理解,经常用它证明历史发展必然带来道德堕落,或人有满足自己感官欲望的权力(这也与把“恶”理解为人的自然情欲有关)。但黑格尔是把“恶”归属于精神范畴,从人的精神发展角度分析“恶”的作用,论证“恶”是人道德完善与超越的原因和动力。“恶动力”思想,在西杰始于基督教的原罪说:亚当、夏娃吃了禁果,犯“原罪”、“堕落”为人,其后代皆不能以自力避免“原罪”,因而人的本性是恶的。正因为自己是罪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钱”提的人多了,对道德谈的人少了,相对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比物质文明建设要“疲软”些,正值全国提倡“五个一工程”之际,本人想旧调重弹,谈谈现在许多人认识模糊的社会主义道德问题,希望商榷.自古以来,伦理道德就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社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尚最进步的道德,作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道德传统、并通过无产阶级政党以及所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逐步丰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张炜、张承志、史铁生的创作追求在对人类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的基础上,超越了生命的孤独、焦虑和死亡。在物欲膨胀,精神匮乏的现实中,举起一面精神的旗帜,用理想和信念照亮困顿迷茫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深谙仕途况味的汤显祖在”为情作使”的意图下,创作了“二梦”,因而“情”是这两部戏的表达宗旨。“二梦”既展现了善情,又描写了恶情,并有意识地揭示了善情为恶情所吞噬的过程,从而对官场社会予以强烈的批判,对追求宦情的人士子予以警醒,同时也表现了作对世事的难以忘情。  相似文献   

7.
荀子以人性问题入手,解诸子之“蔽”,批判总结社会生活,巧妙地将“求无度量分界”的人性欲望纳入他的社会道德体系中,完成了先秦伦理道德生活的理论批判工作,并指导当时的道德生活体系的新发展方向。章就其学说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进行评述,为新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在其小说中对19世纪英国的监狱作了广泛的反映,并从道德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狄更斯对英国监狱的批判具有单维度的特点。他把道德作为评判监狱的主要标准,并把这一标准贯彻到评价的各个方面.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因素。这种特点影响了他对监狱这一历史存在的全面认识,在一定程度削弱了他批判的力度。但这并不忠味狄更斯对监狱的道德批判是没有价值的。狄更斯对监狱的道德批判给我们提供了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处于社会发展前列的社会存在的道德完美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道德困惑。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风气、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道德情操、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感等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道德“疏离化”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存在着轻度的“道德信仰危机”,其现实表现就是道德失范。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的“向历史”偏斜与“向道德”弱化,二是市场经济及其二重性文化逻辑的形影相随,三是新旧体制转轨的成本代价,四是消费文化与价值的畸形。要建构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新的道德体系,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的设计上,就应该立足中国国情与民族文化传统,致力于追求、实现现代社会在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三个方面的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由历史尺度优先转向价值尺度优先。思想史的考察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评价社会进步尺度问题上有一个从价值尺度优先的立场转向历史尺度优先的立场的思想发展过程。就评价社会进步两种尺度理论的逻辑看,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历史尺度基础上的价值尺度与历史尺度相统一的辩证历史决定论,认为既然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就只能是历史尺度;尽管价值尺度是评价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但由于人的发展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因而价值尺度只能从属于历史尺度。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伦理原则,这就使“自我牺牲”始终同历史进步的方向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对社会发展利益的自觉追求,其内涵也由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转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归根结底,这是由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以原型批评方法对张承志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中都有三个原型:孤儿原型、追寻原型和原始 成年礼仪原型。在张承志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为孤儿角色,父亲大都缺席或不在场,这表现了作家潜意识深处的“弑 父”情怀。张承志的文本不仅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而且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寻父”主题,“寻父”这一行为一方面标 示了男孩未成熟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标示了男孩要成年的渴望。张承志的文本描述和记录了成年仪式,即孤儿 要完成具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方能成人,这种成人仪式是人们追求理性和完善的表征,是人 们企图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达到理性和至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早期的思想家们是把善恶作为道德范畴的相对立的概念来谈论的。孔子强调善是“志于仁”就意志与实践“仁”的行为的自觉的统一.违背了“仁”就是恶。老子认为善是“德”,即遵循自然之道。反之则是恶。这种善恶观是对苦难人生的解脱。墨子善恶观建立在“兼爱”基础之上。中华民族儒道墨三家观点兼收并蓄.变通灵活。  相似文献   

15.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以宏大的历史尺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他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总纲领。马克思通过劳动性质、财富尺度和自由时间这三个基本维度,不仅从“自由个性”、“自由劳动”与“自由时间”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人和社会互动生成的社会历史机制,而且从“实体”与“主体”相统一的角度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本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进步内在要素中的根本要素的理论,表征着生产方式是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合理尺度。生产方式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合理尺度,实现了价值尺度与历史尺度的统一,它与人的尺度并不矛盾,也不与生态学尺度相冲实,并不否定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17.
儒家人性论一方面追求人在道德上的完美,另一方面,由于其过多地强调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德行,禁锢了人的思想,泯灭了人的个性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道德理念,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分析,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及奴性的一面,发掘和弘扬传统美德所蕴涵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天地境界与忧患精神──论张炜小说近作的主题演进耿传明(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张炜80年代中期以前的小说有一个中心主题,即现实社会政治道德批判主题。这个时期,他的小说带有很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试图通过社会政治道德批判来干预现实,推动改革。即使像《古船》这...  相似文献   

19.
马兰霞 《上海教育》2003,(7A):32-33
从历史评价的尺度看,承认“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伦理,相对于不承认“个人利益”的计划经济伦理,应该是一种进步。根据道德哲学,我们可以把道德行为分为“正当、不当、应当”三个层次。道德原则,既包括对违反基本道德准则“不当”行为的否定,也包括对合于基本道德准则的“正当”行为的肯定,又包括对指向理想道德标准“应当”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学术道德性是指从事学术的人遵从行业的道德标准来从事工作。传统学术道德要求为社会公益服务,追求知识本身的无限进步,参与社会批判,优化社会民主环境等等。而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学术道德性都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转而表现为对知识的保密,学术日益功利化和学者批判功能的丧失。美国学者努力寻求公有领域与私有领域共生、双赢的空间,以期建构新的价值与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