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比喻”的特殊形式白小平“比喻”属于修辞范畴,但不局限于修辞范畴,它又是一种表现方法(“比”),还是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从比喻的基本形式中派生、演变、发展扩充出一些特殊形式,作为编辑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博喻。博喻就是对同一对象,用两个或两个...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实际生活中不运用比喻是不可能的。各种文章作为实际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能不运用比喻。比喻又叫“譬喻”,古书上叫“比”或“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比方”。它是用同此事物有相似点的彼事物或道理来作比的。比喻是汉语修饰的传统格式之一,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种写作中常用的艺术技巧.比喻构成的要素一般有四个:一是本体(此車物),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彼事物),即用作比喻的事物;三是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的特征;四是比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它是构成比喻的语言标志.在语言表达上,构成比喻的四个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博喻、连喻、曲喻、互喻、虚喻等,经常用的主要是明喻、隐喻和博喻。  相似文献   

3.
使用形象的事物作为比喻,以论证自己的论点, 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形象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在言论写作上称为“喻证法”,又叫“比喻论证”。“快语”的读者一般文化水平不很高,更要运用“喻证法”把道理说得浅近明白一些,所以编者在修改稿件时,很注重稿中的比喻,好的保留,不完善的修整,缺乏的适当予以增添,不使通篇“快语”全是抽象的概念。现以  相似文献   

4.
回归生活     
曾风靡大江南北的《苦乐年华》(《篱笆·女人与狗》主题歌)一曲,采取博喻方式,一口气对生活作了八种比喻,听来荡气回肠,至今犹觉余音绕耳.生活,是值得歌唱、吟咏的.列宁曾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据此我们  相似文献   

5.
比拟与比喻一样也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修辞格,而且两者又常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地说,比拟修辞格实际上都包含“先喻”和“后拟”两个部分,不过只是在表达的时候将比喻的部分隐去了。比如: 吴吉昌像久困在笼中的鸟,一旦获得解放,他就要立即展翅高飞了。 (引自《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这句话是比喻与比拟的连用。句首为比喻,句末的“展翅高飞”为比拟中的拟物。如果我们将句中的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曾经把新闻工作比喻为“有益的学校”,因为它能够锻炼人在某方面的特长。他使用这一喻证,是在给德闻社会民主党党员、经济学家康托德·施米特(Conrad Sehmidt 1863-1932)的信中。  相似文献   

7.
(3)取一喻对某事物可择取一种比喻来表现。同一种事物可以有许多比喻,看谁比喻得新奇、妥贴,警人。比如爱情,古往今来,比喻汗漫无边,美不胜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天的阴晴暗谐男女的有情与无情,很新鲜活泼。”明朝有一首民歌,取喻尤觉质朴精巧: 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捏咱两个。捏一个了你,捏一个了我,捏得来一似活托。捏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摔碎,着水儿重和过,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最常见而收效也最显著的一种修辞手法。杂文作为文艺性的论文,其语言当然要有说理性。而同样是说理,可以就理论理,也可以喻明理。但就读者接受和欣赏的心理要求而论,就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就显得正襟危坐,枯燥无味;而以喻明理则是由物及理,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概念,这不仅给人以生动活泼、质朴亲切之感,还可以使道理讲得通俗、晓畅。这就  相似文献   

9.
正做新闻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获得这种实践能力,一直是新闻教育的根本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出现,技术飞速发展,新闻教育面临更多挑战。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玛格丽特·米德,1987)(1987:27)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并且早在1970年就断  相似文献   

10.
“井下的葫芦”——上面看它在下面,下面看它在上面。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妙喻。但很可惜,这个比喻却可以用来形容某些记者。有的记者下去采访,习惯于浮光掠影,目光一扫,调头就走。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属于政论文。这种文体主要是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和解释。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分析和论述。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往往是在谨严的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基础上,辅之以生动的形象手法,使受众不仅信服作者所讲之理,而且能激起受众热情,使受众受到感染和启发。比喻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艺术手法的展现。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认知性辞格和重要的表现手法,比喻较为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文体。但不同文体的功能、特点不同,写作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用喻方面也带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新闻评论以阐释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为己任,其用喻特点表现在以喻释理.时代感强,重在神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比兴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讲比喻和起兴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由于“比显而兴隐”,所以本文中着重讲比喻。比喻是“切类以指事”,是“物虽胡越,合則肝胆”。比方“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和柳是植物,是指荷花和柳叶說的;面和眉屬于人体,跟植物本来毫无关系,像北胡南越一样絕不相关。可是荷花是丰满而紅艳的,柳叶是細长的,美人的容貌也应是丰满紅艳的,美人的眉也以細长为美,诗人因而作比,引起人們的联想,从而把比喻的东西和被喻的东西結合得像肝胆那样  相似文献   

13.
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当中以黄妳比喻书籍,历来无有正解。通过考证可知:因六朝黄麻纸颜色为黄色,与当时奶母身上所穿上衣颜色相近,同时读书能引人睡觉,奶母擅抚孩子安睡,二者功用相近,故萧绎以黄妳巧喻书卷。  相似文献   

14.
孟子性善论是二千年来聚讼不已的论题。孟子对性善论证的显著特点是采用比喻类推,孟子以水性喻人性,以水性“就下”类推人性向善的论证是难以成立的,在学理上显现出以主观独断替代逻辑推理,以事实判断替代价值判断,其根本错误在于将人性与水性相类视为自然性。  相似文献   

15.
比喻这一修辞形式的作用,就是把深奥的、抽象的、不可名状的事理或感受表现得通俗易懂、具体可感。新闻写作常常是离不开比喻的。在新闻稿  相似文献   

16.
"桥梁"、"导线"是对党的新闻媒介的作用的一种喻证,强调了党的新闻媒介在沟通党中央领导机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所起到的双向传播作用.较早使用这两个比喻的是刘少奇同志.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报纸、新华社.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报纸.人民代表会议开几天就过去了,你们的报纸是天天出版.  相似文献   

17.
罗文 《新闻传播》2022,(3):20-22
婚姻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婚姻的家庭功能和社会意义高度重视.运用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范式对两代中国人婚姻观的代际传播路径进行研究,会发现成长于前喻文化环境的70后父母秉持着前喻习得式传统婚姻观念"催婚",希望子女可以在规训中继承长辈的生命历程时间轴.而成长于并喻文化环境的90后子女却在同代人...  相似文献   

18.
上期本文谈到新闻中的比喻,介绍了明喻、隐喻的运用.现在,再谈谈借喻. 所谓借喻,是指直接用喻体去代替本体.据《辞海》解释,借喻“正文和比喻的关系比之隐喻更为密切.全然不写正文,也不用比喻语词.只用比喻来作正文的代表.”换句话说,借喻不仅不用“象”、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化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类型各有其不同的代际冲突。本文试图运用代际理论即描述和研究不同代的人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的理论解读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小说《唐人街》。这部小说面对美国受众描述中国和中国文化,深刻展现了两代华人移民的代际冲突。  相似文献   

20.
<伊索寓言>进入中国的文化视野已有40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伊索寓言>经历了不同的版本和不同传播阶段,分别有<畸人十篇>、<况义>、<海国妙喻>等不同的版本,又可分为宗教传播阶段、语言学习读物阶段、课本教材等传播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