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独秀和他周围的一群人在发起筹备中国共产党的同时,开始探讨建党思想.陈独秀比较集中阐述的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些建党思想的提出,对于推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中共"一大"前后,陈公博对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及中共的成立是有一定贡献的。在中共"一大"前,他参与创办《广东群报》,在广东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以《广东群报》为主阵地,积极参与批判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为工人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积极撰写文章并亲自投身到工人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中;他还是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南方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活动家;由陈独秀提名代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大"后,他负责广东共产党的宣传工作。但他次年即宣布脱党并被开除党籍。后又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留下了无法洗刷的历史污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早的工会和农会●邓伯良我国最早的工会是上海机器工会。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为了发动和组织工人,成立了职工运动委员会,并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和《劳动界》周刊。10月3日,上海机器工会发...  相似文献   

4.
何叔衡的名字是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九二一年七月,他和毛泽东一道,作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自那以后,他把自己的一切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直到一九三五年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四十多年来,由于资料散佚和其它原因,对他的介绍是很不够的,特别是他的早期活动。在纪念建党六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的传入,使五四文化革命运动注入了社会主义的因素。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通过《新青年》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论;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也大力鼓吹社会主义理论,刹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革命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文化运动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鲜明的政治口号。这些纲领和口号,在那时还只能通过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去影响文化运动朝无产阶级革命的  相似文献   

6.
中共旅法小组和旅欧支部是我党创立时期形成的最早的基层党组织之一,它在广大旅欧华人(主要是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树起了共产主义旗帜,为推进中国革命进程做出了宝贵贡献.1921年初,随着国内建党工作的开展,旅欧华人中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也积极酝酿建立党的组织.在法国蒙达尼,以蔡和森为首的新民学会在法会员及工学世界社负责人李维汉、李富春等同志,就曾进行建党的筹备工作,由于后来忙于参加和领导求学运动的斗争,这一工作中断了.另一方面,在国内参加过组党工作并成为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76):186-187
作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20岁的施存统写了《非孝》一文从而引发了"一师风潮"。1920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建共产党,施存统参与其中,他还与周佛海一起创建日本共产主义小组并任组长,期间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回国后施存统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同志,是我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者,是党的北方组织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职工运动的杰出领袖。他的名字与我国职工运动的发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他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奋不顾身,贡献了自己毕生精力。一“五四”运动以后,邓中夏同志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把学到的革命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入工人群众,发动和组织工人。1920年3月,他在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的领导下,在北京大学参加发起组织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首先创建的。1920年8月,这个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二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宣告成立。陈独秀被推为书记。中国共产主义者在上海建立的这个组织,是党的发起组和建党的联络中心。在一般的中共党史书上,它被称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其实,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名称在当时并不存在,它一开始就叫党。至于是叫社会党还是共产党,则经过了一番斟酌。当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的区分和对立。参加第二国际的,多称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恩…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史学界对陈独秀的评价基本趋同于:他是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是一个不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这很能反映在他一生中的两个发展阶段中——从秀才到中共总书记,从总书记到反对派。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倡导和开创了新文化运动之先风,1920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于1921年领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国共两党合  相似文献   

11.
徐特立出生于封建社会灭亡之际。在早期,他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他开始信奉康梁,继而拥护孙中山,曾长期主张教育救国,后来由于革命实践和党的影响,终于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所走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前进的正确道路,他为所有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俞秀松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早年的工人运动生涯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最初结合的一个缩影.他投身工人运动是他自己追求真理的具体表现.俞秀松在上海领导党团工作时参加了一些工会组织,进行指导,又内部指挥了包括五卅运动在内的多次工人罢工斗争.他对帮会流氓应对有方;对帮会的见解一分为二,富有策略性.他提出的组建工人俱乐部的主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工运路径.在他的言行中体现了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宏伟抱负.这种精神与抱负在一定程度上又具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在上海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贺昌少年立志,坚信马列主义,学生时代投身革命,从事和领导我国早期的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工人运动、武装斗争、苏维埃建设等革命运动。他曾担任过党、团、军队及其他革命团体的许多领导职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了人民的翻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了不朽功勋,他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对中国革命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尽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犯过错误,但这磨杀不了他的历史功绩,他为中国革命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毛泽东曾经在党的七大上评论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大革命失败后,他被撤销总书记职务,成为反对派领袖,领导中国"托派"组织运动。他一生五次被捕,监押时间时间在五年以上,在狱中,他为理想和救国而不停抗争,即使在自己的同志对他有很大误解时,仍然坚守了自己的原则,没有出卖革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为名利所动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这里,我们主要以第五次被捕为例,来略谈一下这位狱中斗士。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在继承列宁的民族殖民地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东方和东方革命.他把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中,把民族与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作为推进世界革命新战略的重心和世界革命运动的重要支援力量.提出了“不要忘记东方”等口号,以此指导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国际共运实践,帮助和扶持了东方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16.
以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不恰当的,其实新文化运动早在二十世纪初年已经出现。理由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应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已具备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前已广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资产阶级的新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试析毛泽东的农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土地革命,发动和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方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从而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但由于客观上受到国际环境变化的压力,主观上急于求成,在农业和农民政策上,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是最早关注中国现代戏剧改良的中国现代杂志。胡适虽不是戏剧家,但是他率先于1918年在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易卜生主义》。之后又于1918年10月15日在第5卷第4号《新青年》上组织了戏剧改良的第二个专号,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是胡适戏剧改良的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戏剧观,以及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对初期的文学革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文章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左右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同志是20世纪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贵族革命家。他以毕生的革命实践演示了贵族革命的艰巨性,他在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充分表现了其作为贵族革命家的精神特征。求真的革命认同和历史批判意识是其"误会"与"多余"两大情结的精神基质,它雄辩地证明了秋白革命的纯洁性、深刻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成长于一个基督教信徒家庭,在大学期间即受到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并加入金陵大学的学校青年会.自是而后,直到逝世前夕,他一直与这种教会社会活动机构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而且他平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教育思想的建构以及人生事业的成就,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基督教青年会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全方位地观照或剖析陶行知与基督教青年会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这种教会青年组织对近代中国新型知识阶层的形成与成长产生过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